宮頸糜爛明明不是病,爲何還在治?

狂野女子


您好,我個人認為,宮頸糜爛不是病,但還在治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就是患者對宮頸糜爛認識的誤區,往往出去不清楚不瞭解,容易緊張等原因,而要求治療;

而另一個方面就出在醫生的認知方面,有些醫生是觀念沒更新,還是認為宮頸糜爛屬於疾病,所以進行治療;而有些醫生甚至可以說就是出於經濟利益考慮,所以才對明知道不需要治療的宮頸糜爛進行治療。

其實最開始促使我寫科普的原因就是“宮頸糜爛”。在平時做婦科檢查的過程中,經常會被人問到“醫生,我宮頸有沒有糜爛啊?”

“宮頸糜爛早就被確認不屬於疾病了,只要宮頸塗片沒有問題,就不需要治療。所以你不用老問有沒有糜爛這個問題了!”

“啊?真的嗎?可是宮頸都糜爛了,不管她能行嗎?”

我暈死,發現一遍一遍的苦口婆心的說,說完了人家還是不信!有些人面對所謂的疾病,寧願治療,也不願意放過。作為醫生你不給他開藥她覺得你不負責任,你哪怕開點維生素給他她也能心滿意足的接受。這也是為什麼有些莆田系醫院能夠賺到錢的原因。

而從醫生角度講,有些人受老觀念影響,沒有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所以就習慣性的按照老辦法做事。看見宮頸糜爛,就會建議患者用藥或者物理治療。實際上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已經發現所謂的宮頸糜爛主要受體內的激素水平變化影響,並不屬於病理性的改變,也與宮頸癌的發生沒有關係。所以不要聽到宮頸糜爛就緊張,如果沒有陰道分泌物增多或者接觸性出血,定期檢查就可以了。

而另一部醫生明知道不需要治療還偏偏要治療,這種就比較可怕,一般很少會發生在正規的醫院裡,其背後的居心不用我說你們也想的到。所以我一再呼籲患者,看病一定要去正規醫院採取正規途徑,否則錢花了,問題還沒有解決,後悔莫及!


郭醫生小課堂


那就得說說關於宮頸糜爛的“前世今生”了。

首先關於“宮頸糜爛”這個詞,早在2008年,醫學教材裡就已經被取消了,改用“宮頸柱狀上皮異位”代替。

因為現代醫學發現,宮頸糜爛本身就是“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的正常生理現象,很多年輕的女性都會有這種生理性的宮頸柱狀上皮外移現象。被叫做“糜爛”,聽著很嚇人,容易引起女性朋友的恐慌。

那為何現在還在用“宮頸糜爛”這個詞呢?

原因有兩點,一個醫學詞被用久了,本身就很難糾正。我們做檢查,給患者說,你的宮頸處有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現象。患者一臉懵,啊?我們接著解釋,就是有宮頸糜爛現象。患者這才明白。

第二呢是因為,除了“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看上去像糜爛的樣子,有柱狀上皮充血、宮頸炎症、宮頸癌前病變等病症檢查時宮頸處也會有類似糜爛的樣子,這時候判斷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就不準確,相對來說“宮頸糜爛”更適合一些。

那為什麼宮頸糜爛不是病卻還要治療呢?

前面說到,除了正常的生理現象,某些婦科疾病也會表現為“糜爛”的現象,所以如果檢查發現有“宮頸糜爛”,應該進行下一步的檢查,比如“宮頸糜爛”伴隨白帶發黃,白帶增多,甚至有時候有接觸性出血這些情況,這些可能是宮頸炎的情況,而宮頸炎是需要治療的。

也可以這樣理解,發現宮頸糜爛後治療的並不是宮頸糜爛本身,而是以宮頸糜爛為病症表現的其他婦科疾病。如果沒有其他伴隨性的不適症狀,單純的“宮頸糜爛”是不需要任何治療的!


楊一生


您好,其實宮頸糜爛不是病,是宮頸的一種表現形式,2018年本科第七版教材《婦產科學》上已經用“柱狀上皮異位”來取代了“宮頸糜爛”的這一病名,宮頸糜爛是過去對宮頸一種正常表現得錯誤認識。對於年輕女性來說,身體受雌激素的影響,單純的出現宮頸糜爛,然而並沒有其他症狀者,屬於生理現象,當進入絕經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後,外翻的柱狀上皮細胞會恢復。當出現宮頸糜爛,同時伴有分泌物異常,陰道出現瘙癢或者異味時,此時需要注意宮頸炎的發生,需要進行陰道清潔度及宮頸液基細胞學(TCT)的檢查,以明確診斷。

根據宮頸的正常生理,宮頸表面暴露於陰道的部分由鱗狀上皮細胞組成,顏色呈粉紅色,沒有暴露的部分由單層的柱狀上皮細胞組成,顏色呈鮮紅色,婦科檢查時,肉眼是看不出來宮頸有癌變的,所以當單純的發現有宮頸糜爛的現象出現時,不要過度緊張,也不要想是不是自己得了婦科炎症,不是有宮頸糜爛就一定要進行治療的,此時注意的是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出現宮頸糜爛,不要盲目的選擇LEEP刀、微波等物理治療方法,宮頸糜爛真的不是你想的那樣。

糜爛了,該怎麼辦呢?作為女性,在有性生活以後,無論有沒有宮頸糜爛都要對身體加倍呵護,定期的進行宮頸的檢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檢查的不是是否有宮頸糜爛,而是有性生活以後,要進行宮頸癌的細胞學的篩查和人乳頭瘤病毒病毒(HPV)的檢測,因為高危型的宮頸HPV病毒和宮頸癌的發生密不可分。

本期答主:李瑩 醫學碩士

歡迎觀杏花島,瞭解更多有趣的健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