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要把給新人包紅包叫成「隨份子錢」,好怪的說法

最近兩年,90後新人也逐漸步入適婚年齡,不少人是請柬一封接著一封,就連週末都在趕婚禮的場。現在份子錢越隨越高,甚至1000塊錢都習以為常,有些人與新郎新娘非親非故,也會莫名其妙地收到邀請。這就使隨禮成了不少人的一種負擔甚至困擾,也使真誠祝福變了味兒。

“份子錢”的來歷

所謂份子錢,就是在一個熟人圈中,大家集資向某人送賀禮。原本並不侷限於婚事,其他大事譬如做壽、滿月、動土、喪葬等等都可以湊份子,但是湊份子以婚喜事最盛。

“份子”也寫作“分子”,是一個老詞,打從明代中葉開始就流行。這種叫法,本身顯示湊份集資、群策群力的風氣。

湯顯祖《牡丹亭》第三十三出《秘議》:“便是杜老爺去後,謊了一府州縣士民人等許多份子,起了個生祠”,便是一例,四處募捐修祠堂,頗有古代亂集資、亂攤派的意思。

至明末清初之際,份子更加流行,譬如吳敬梓小說《儒林外史》通篇眼花繚亂盡是“湊份子”“派份子”“出份子”。例如第二十七回道:“歸姑爺也來行人情,出份子”。全書有十個章回不止一次出現“份子”,有的章回出現四五次。

這規矩打從明朝開始後,一直傳到現在。但在古代,人們更習慣送東西給新人。

到清末民初時,送份子錢成為上流社會舉辦喜事必不可少的項目。尤其是滿族八旗,為了體現身份更講究送份子錢的禮節。老舍先生的小說《正紅旗下》就描述過家裡為了湊份子錢發愁作難的情景。

解放初期,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流行送份子錢。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結婚特別簡單。 到六七十年代,不太流行送份子錢,但是親朋好友會送暖壺、臉盆等生活用品。

改革開放後,人們手上也有了閒錢,隨著商品經濟觀念的深入人心,直接送錢為全社會所接受,送份子錢成為祝福新人的方式。

社會學者表示,"份子錢的起源和農耕文化密切相關。"在農耕時代,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比較落後,蓋房子、娶媳婦是大事,僅靠一家一戶難以完成,形成了湊份子的模式,每戶人家都送點兒禮、出點兒錢,幫助這戶人家渡過難關,這是一種原始的互濟互助的形式。

不光中國人湊份子,日本、韓國也有湊份子風俗,但是最早時含義都差不多,就是作為親朋好友,出手幫一把,讓喜事辦成的意思。

越刮越猛的“隨禮風”

時常聽見有人抱怨:在發達國家有兩件事情是逃不掉的,納稅和辦公室政治,而有一樣東西是中國人逃不掉的,那就是隨份子。這年頭,婚宴已經從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共賀喜事的宴會,變成了一份讓人有些吃不消的“人情債”。

首先,要參加的婚禮越來越多。有時候你都想不起來誰結婚就會被髮請柬。

有人調侃說,對有些新郎新娘而言,擬定請客名單,是他們這輩子記憶力和聯想力最好的時候。請你喝喜酒也有可能是十年不聯繫的人突然出現在你面前的最可能原因。

除婚禮外,生孩子、過百天、上大學、升職晉級、蓋房子、搬新家、給老人祝壽……都要請客隨禮,這在無形中增加了隨禮支出,越刮越猛的“隨禮風”讓不少人難以承受。

另外,份子錢越隨越多。有網友吐槽“紅炸彈”少則幾百,多則幾千。作為年輕人的“必備支出”,如果某個月多遇上幾個“好日子”,那就別指望過好日子了……

假如一個剛畢業沒幾年的年輕人,在外地工作,工資是稅後月收入4000元左右,扣去生活費用等支出,一個月結餘大概有1500元。如果收到婚禮邀請,隨的份子很多人錢一般在600元左右。若還要出席婚禮,那就還需至少700元的路費。而一趟下來,至少也要支出1300元。而這意味著,很多年輕人辛苦工作一個月,幾乎存不下來錢。

更誇張的是,有些新人結婚直接討要份子錢。去年,在寧波某論壇,一網名為“熊愛”的網友發帖徵求意見,稱一個不是很熟的老同學突然打電話邀請他去參加婚禮,他因為沒時間婉拒後,對方竟然發來了賬號,並明確提出建議價2688元。“我該怎麼辦?給還是不給?”“熊愛”表示十分糾結。該帖爆紅的同時,引來板磚一地,很多人認為這是“借結婚斂財”。

為什麼要把給新人包紅包叫成“隨份子錢”,好怪的說法

為什麼隨份子會變味?

份子錢不得不隨、越漲越高的原因是什麼?

民間的習俗根深蒂固,人們通過辦事兒、隨禮尋求地位認同。人們普遍認為隨份子的錢多錢少是可以說明一些問題的,起碼證明朋友關係怎麼樣。有些人總會覺得送少了不太好,好像送的少了朋友關係就遠了。

物價水平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份子錢的價碼與市場行情是一種均衡的博弈姿態,價碼總是隨行就市,水漲船高。直接送錢的行為深入人心,漸漸被全社會所接受後,隨多少錢也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化。

換言之,當物價升高、人們的工資增加時,某種程度上講錢會貶值,份子錢的數額自然會增加。以閩南為例,喜宴份子錢的總和,在扣除筵席開支後通常略有盈餘,也就是盈頭,調查每家每戶大多如此。

除非主人執意免收紅包,否則很少出現份子錢不夠開席現象。何以出現這種好像精心設計的行情呢?答案是份子錢價碼依喜酒行情推算,自然形成。比方說,按照當地物價及喜宴規格,一桌酒席行情1000元,按每桌10人計,每人份子就是100元,份子行情就是這樣自然產生的。

份子錢越隨越多、紅白喜事名目越來越多還源於人們的攀比心理。別人隨1000元,自己隨200元,面子上很過不去,既怕對方嫌少又怕別人看不起,於是打腫臉充胖子,無形中被人情綁架。

此外,你辦、我也辦,禮尚往來逐漸跑偏,演變成了對個人利益的追求,這必然使辦事兒的名目只增不減。

為什麼要把給新人包紅包叫成“隨份子錢”,好怪的說法

利益是行為最大的驅動力。當人們意識到請客隨禮可以獲得一定經濟利益時,這種勢頭就會愈演愈烈。

自己辦事兒時,對方禮金隨少了,或者是其他人家事兒辦得太多了,自己的禮隨出去的太多了,這樣一來二去,難免有人會覺得吃了虧,於是自己也得逢事兒必辦,甚至是大辦特辦,總之,一定要把隨出去的禮收回來,先別說能賺多少,至少弄個本對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