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之聲」塞內加爾駐華大使:中國與非洲國家的合作是共贏的,非洲人民很滿意

「非洲之声」塞内加尔驻华大使: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是共赢的,非洲人民很满意

對中非關係最有資格發言的是非洲人民,非洲人民對於和中國的關係很滿意。中非合作是共贏的,這種雙向受益的合作應該充分肯定並得到重視,塞內加爾駐華大使馬馬杜·恩迪亞耶近日就中塞關係、“一帶一路”倡議和中非合作論壇等話題接受了新華網專訪。

新華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訪問塞內加爾。您對習主席此訪有哪些期待?您如何評價當前的兩國關係?

馬馬杜·恩迪亞耶:習近平主席對塞內加爾的訪問將是一場重大的訪問,塞內加爾人民對此充滿期待。中國是塞內加爾最重要的夥伴國之一,也是塞內加爾的朋友。塞內加爾將以熱情友好的姿態迎接習主席的到訪。此訪中,兩國有望簽署一系列新協議,將深化塞中雙邊關係,為兩國開闢美好未來。

塞中關係堪稱典範,兩國是親密的朋友,在經濟等領域開展了良好合作。中國積極幫助塞內加爾建設,在塞投入了很多項目。在經貿領域,兩國合作亦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新華網:今年,中國將舉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您對北京峰會有何期待?中非合作論壇機制,對於中國和非洲國家合作起到了怎樣的推動作用?

馬馬杜·恩迪亞耶:9月將舉行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對中非雙方來說,堪稱一場盛會。值此良機,中國和非洲國家將鞏固合作關係。2015年,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上,習主席宣佈中非“十大合作計劃”,並提供600億美元資金支持。時至今日,已有超過90%得到落實或安排並投入到了非洲的發展項目當中。

非中合作互利共贏,成果令人滿意。中非合作論壇已成為一個合作和發展的平臺,幫助許多非洲國家的發展政策得以實施。這也是非洲國家支持中非合作論壇的根本原因。今天,在非洲國家發展的對外關係中,中非合作論壇是最健康、成果最豐碩的夥伴關係之一。

新華網:當前,中塞兩國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哪些領域?

馬馬杜·恩迪亞耶:塞內加爾在中非合作論壇的機制下,同樣受益於6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約翰內斯堡峰會後,在修建水電站等領域,塞內加爾開始投入到很多重大項目中。此外,塞內加爾在信息技術和通訊領域開始有所發展,還有很多其他的計劃正在實施,不久的將來會迎來項目開工。總體來說,塞內加爾對與中國的合作非常滿意。

中國是塞內加爾重要的合作伙伴。兩國的合作涵蓋建築、基礎設施建設、高速公路等領域。塞內加爾最大的高速公路項目,乃至整個西非地區最大的高速公路項目捷斯-圖巴高速公路,全長110多公里,由中國企業承建,還有一些高速公路項目也已在洽談中。可以說,塞中兩國的合作卓有成效。

新華網:您如何評價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兩國如何加深在“一帶一路”框架內的合作?

馬馬杜·恩迪亞耶:塞內加爾對“一帶一路”倡議非常感興趣,儘管塞內加爾還未參與其中,但熱切希望能借習主席到訪良機,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當中。“一帶一路”倡議倡導深化貿易往來、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吸引塞內加爾,也深得整個非洲的重視。

非洲和塞內加爾當前面臨一些挑戰。今年3月,非洲聯盟(非盟)首腦特別會議上,多個國家簽署成立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協議,以進一步推動非洲國家之間以及非洲與世界的經貿合作。而實現這一發展,就必須加強基礎設施和交通建設,這樣才能便利經貿往來,增強互聯互通。

而現在,非洲國家面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跨國交通,尤其是公路交通,成為各國共同面臨的挑戰。在塞內加爾,我們重點建設公路網,希望在本國乃至西非實現道路聯網。此外,我們和中國企業達成一項重要的合作項目,就是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和馬裡首都巴馬科之間修復鐵路。這個項目一旦成功實施,將大大便利兩國經貿往來,也令塞內加爾與部分相關西非國家實現聯通。而“一帶一路”倡議涵蓋了這些項目,這也是為何塞內加爾如此看重“一帶一路”。

新華網:一些西方媒體近來用不實報道挑撥中非關係,詆譭中國和非洲國家之間的合作,請問您怎麼看待這些輿論?您如何評價近年來中非關係的發展?

馬馬杜·恩迪亞耶:我認為在這件事情上,最有資格發言的是非洲人民。非洲人民怎麼看待和中國的關係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關於非中關係的聲音不用太在意。重要的是,非洲人民對於和中國的關係很滿意。當塞內加爾向中國出口花生時,種植花生的農民收入得到提高;當中國在塞內加爾修建高速公路時,增強了塞內加爾市場的流動性和商品的流通,這些都有利於塞內加爾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國和非洲國家的合作是共贏的。這種雙向受益的合作應該充分肯定並得到重視。

而一些西方媒體關於非中關係的報道並不屬實。事實是,這些合作為非洲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增磚添瓦,且非常務實。

新華網: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在您看來,中國40年來發生了哪些變化?讓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馬馬杜·恩迪亞耶: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國的扶貧成就,我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取得如此成就。在5年多時間裡,中國6800萬人擺脫貧困,這值得世人致敬。

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制定的政策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是發展的根本目標。如果社會發展,但人民的生活卻沒有變得更好,或者社會發展了,貧困人口的數量卻增加了,這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發展應當表現為更好的、質量更高的生活,而這正是中國在過去40年來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就。

中國的變化令我印象深刻。我曾經到過中國的一些省份。在江西,我去了一些原本貧困的農村。但在那裡,我看到了一些扶貧的計劃展現出非凡的成效,可以說非常驚人。

對於非洲國家來說,扶貧減貧工作也是一項需要面對的挑戰。中國的經驗給了非洲國家很多啟發。未來,有些經驗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國家中進行實踐。

新華網: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這些變化,對世界有何影響?

馬馬杜·恩迪亞耶:中國為世界貢獻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將為世界的共同發展貢獻力量。中國的經驗有益於世界,比如在經貿領域,中國正以貿易和投資作為槓桿,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和減少貧困。在這些層面,中國將為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帶來改變。

此外,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投資對相關國家的工業發展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非洲國家的工業化拉動了就業,加快了技術轉讓,而這些發展著實有效地幫助了非洲國家,比如埃塞俄比亞,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