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主城區人口密度「之謎」:兼議「中疏」是不是個僞命題

西安主城區人口密度“之謎”:兼議“中疏”是不是個偽命題

《調查清樣》—撰文 | 文一刀

5月18日下午,西安市規劃局召開了規劃管理工作新聞發佈會,參會單位有市建委、市國土局、市房管局、市政府新聞辦,各區縣、開發區管委會規劃局及新聞媒體。

會議中介紹了《西安市進一步加強重點歷史文化區域管控疏解人口降低密度的規劃管理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建設用地規劃管理工作的通知》有關情況,並由相關規劃及歷史保護方面的專家從專業角度對兩個文件進行深入解讀。最後由西安市規劃局肖青利副局長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西安主城區人口密度“之謎”:兼議“中疏”是不是個偽命題

很快,各媒體的報道相繼而出,雖然標題各異,但有多家媒體,如三秦都市報、陝西傳媒網、西部網等刊發的報道中都有一段相同的引語:“現在明清歷史文化區及隋唐歷史文化區大概有40多萬人口,接下來我們還將會根據城市設計進行調研,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確保趕2020年疏散人口3萬人,增加綠地50公頃。”肖青利說。規劃局發佈會同時也明確提到:“明清歷史文化區及隋唐歷史文化區共計約113.06平方公里( 其中,明清歷史文化區約21.13平方公里,隋唐歷史文化區約91.93平方公里)”。

西安主城區人口密度“之謎”:兼議“中疏”是不是個偽命題

西安主城區人口密度“之謎”:兼議“中疏”是不是個偽命題

據此數據測算,可得出在這113.06平方公里區域內的人口密度為:400000除以113.06等於3537.9445,也就是說此區域人口密度約等於每平方公里3540人。

在此基礎上,《調查清樣》在《推倒重來還是彈性改良:西安城市“中優”的路徑該如何選擇?》一文中提出一種思考邏輯,即:1、每平方公里3540人這個人口密度不算高,將“城市病”的病因歸結為人口密度高有些偏了;2、病因找偏自然治病方法也會偏,比如現在看來西安實施城市“中優”的主線之一是:疏散三萬人,建設750畝綠地,這樣的方法估計治不好現在的“城市病”;3、主城區的“城市病”並不主要是人口密集造成的,而主要因基礎設施、管理治理落後等因素導致,真想治病就要從病根下手而不是繞開主要矛盾另闢“戰場”繼而產生新的矛盾。

很快,有熱心且自稱“是從事相關工作”的讀者留言道:“你的數據是錯的, 你這文章數據不準”;並稱:“我覺得博主應該糾正一下數據錯誤,避免誤導民眾”。與其交流後發現,有關西安主城區人口密度的問題突然變成了一個奇怪的謎團。按照這位讀者所述,並不是113平方公里城市區域內生活有40餘萬人口,而是在明城牆內的約10平方公里生活有40餘萬人。

公開資料顯示,西安明城牆內的區域以前被稱為城市核心區,範圍大約13平方公里。在這個區域內生活有多少人口,沒有找到相關數據,假如就是像上述讀者所稱是在這13平方公里內生活有40萬人口,那麼西安核心區人口密度將成為:30769萬人,比澳門、香港、深圳、東京等地的人口密度還高。

對於西安市規劃局在發佈會上公佈的“現在明清歷史文化區及隋唐歷史文化區大概有40多萬人口”、“明清歷史文化區及隋唐歷史文化區共計約113.06平方公里”這組數據,該讀者稱:“要麼是肖局說錯,要麼就是原文作者記錯或者理解錯了”。

西安主城區人口密度“之謎”:兼議“中疏”是不是個偽命題

西安主城區人口密度“之謎”:兼議“中疏”是不是個偽命題

西安主城區人口密度“之謎”:兼議“中疏”是不是個偽命題

西安主城區人口密度“之謎”:兼議“中疏”是不是個偽命題

西安主城區人口密度“之謎”:兼議“中疏”是不是個偽命題

西安核心區人口密度真如謎般難解嗎?假如其人口密度的確達到“趕英超美”的高度,以西安明城牆範圍內目前如老弱病殘般氣喘吁吁的基礎設施,早就會因不堪重負而塌活了。但現在最真實的一個指標是:西安最堵車的時段司機會選擇走城牆裡,因為好走,好走的原因其實就是人少。

大約在15年前,西安明城牆範圍內確實是“城市病”最嚴重的區域,人口密度用不著統計光直觀體驗就能感受到非常高。那時候,曲江還只是城中村扎堆的不毛之地,高新勉強有些房地產維持,北城過了龍首村就恍如隔世,只有城牆裡算城裡。

然而,經過轟轟烈烈地所謂皇城復興計劃之後,原來人氣最高的地方,比如東大街,成為廢墟並撂荒多年。隨著西安東西南北各路商圈、板塊的崛起,城牆範圍內的人氣也雖繁華的消逝而雨打風吹去。

西安主城區人口密度“之謎”:兼議“中疏”是不是個偽命題

到如今,有條件能走的早已陸陸續續搬出老概念中的“城裡”移師新標準下的城區。想當年,皇城復興計劃提出時的確是面臨著巨大的城市人口“中疏”壓力,大家對於人口怎麼遷出心裡都七上八下之際,隨著皇城復興計劃演變為皇城撂荒現實,人,自己走了。

西安主城區人口密度“之謎”:兼議“中疏”是不是個偽命題

其實現在細究到底數據為何意義已經不大,任何一個在這個區域遊走一番的正常人都會直接感受到,這裡的人口已疏得如“毛稀公社”的頭頂,再疏就得唱空城計了。這種城牆內人口或北上或南下或東進或西遷的人口流動既是對皇城復興計劃的莫大諷刺,也證明人口流動與遷移有其自然規律,其中道理就是不識字的人也都清楚: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有關西安主城區人口密度近十年來的變化是一件非常值得思考的現象,原來的人頭攢動是怎麼就變成冷冷清清的?為什麼已被冷落邊緣還要再進行疏散人口?現在對明城牆範圍內談人口“中疏”算不算抱著一個偽命題假裝在學習?西安城市“中優”戰略實施中,是不是還兵馬未動就出現以“中疏”概念偷換“中優”的跡象?

對於主城區的治理,“中優”是一種比較精準科學的提法。城市的優化提升就如同文章寫完後的潤色,工作的精髓是“小刀手術”:檢查校對錯別字、調整口誤筆誤、替換一些不恰當的詞語等等;如果將潤色工作變成整段整段地砍掉內容,再變幻一種字體,這樣改出來的文章不僅沒法增色,反而更讓人不知所云。

主城區面臨的“中優”也是如此,它需要的是精細化設計與操作與小範圍空間騰挪,而絕不是用簡單的“中疏”來偷換概念、移花接木地實施,不是“咔嚓”一聲借棚改之名推倒一片屋、遷走一批人,然後...,最令人擔憂的就是像東大街那樣再也沒有然後了。——《調查清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