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在海南終於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今年海南建省30週年,我剛好30週歲。

2010年大學畢業旅行季,沒見過海的北方女孩第一次來海南旅行,正值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剛剛推進,除了大海沙灘椰子樹加上海南粉和清補涼,不諳世事的我對國際旅遊島沒多大興趣。

除了媒體、淘金客象打了雞血樣的爆炒和期待海南多個世界一流外,再就是房價物價的瘋漲,而島上的人們依然不緊不慢的喝著老爸茶。一面是輿論的喧譁,一面是庸懶的生活。在這樣的狀態下,面朝大海喝了幾天的椰子水後,我決定不走了,留在海南看春暖花開。

今天,2018年5月青年節,自由貿易區和貿易港又給國際旅遊島的海南帶上了大特區大發展的光環,媒體依舊打了雞血似的對自由貿易港喋喋不休,讓人覺得海南超過迪拜馬代指日可待,自媒體大佬們則不停的炒著搏彩、賽馬和限購,島上的人一邊喝著老爸茶一邊調侃海南戶口+拆遷戶+未婚的價值。

8年過去了,在海南除了未婚和油膩我一無所有,更別說海南戶口+拆遷戶了。當初青春年少的我留在海南看春暖花開,終於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後來的我們,在海南終於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2010年,和我一起來海南畢業旅行的還有個同學+閨蜜+死黨小丫。只不過在環島玩了一圈後,工作換了五六份,嫌這裡工資低,沒一個是能堅持半年以上的,2年後跑深圳去了,走之前,她一再勸我一起闖深圳。

我們學的都是金融,北方的女孩加上有點名氣的大學,我的第一份工作在某銀行很順利,小丫則到處碰壁,以致於幾家保險公司的大媽不斷的拉她跑保險。她離開很正常,而我穩定的“白領”也就不想闖蕩了。

去深圳沒多久,小丫總算穩定下來。這幾年互聯網金融興起,深圳的互聯網前沿科技讓她大顯身手,如今她月薪3.5萬。受微支付和支付寶衝擊的銀行不景氣,我在海南月薪8千。

後來小丫不斷的勸說我去深圳,種種原因還是留在了海南。是喜歡這裡閒散舒適還是什麼也說不清,她常笑我,你是人到中年不想動了還是有情懷?

後來的我們,在海南終於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每個人在步入社會之前,都會有一腔熱血,要出人頭地,要事業有成,要闖出自己的一片天,更要活的精彩……

所以,當捲起鋪蓋走出大學校門的那一刻,我們慷慨陳詞,以為施展才華大幹一場的時刻終於來臨。

但敵不過歲月和社會的打磨。漸漸地,我們身上的稜角在一次次的碰壁中被磨平了。

那時的我們沒事的時候最喜歡幻想10年後自己的模樣:

事業有成,有一份自己喜歡並且已經做了好幾年的工作

愛情寧缺毋濫,絕不將就

有三五個閨蜜,可以一起沒心沒肺的哭笑打鬧

有能力做自己,不需要看別人臉色,更不會為生活所迫去改變自己

有一定的積蓄,隨時都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幻想總是美好的,曾經說要勇敢做自己,絕不向命運低頭的我們,還不是硬生生地被生活磨平了稜角,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後來的我們,在海南終於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8年後,沒有所謂的事業有成,只能說是勉強餬口;存款買不起海南房子的首付,但總算不用父母貼補,偶爾還能給父母買些東西。

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簡直就是奢望,一年一次的窮遊倒還可能;對於愛情,只希望自己能頂住壓力,將“絕不湊活”堅持下去。

至於做自己,不看別人臉色,就只能呵呵一笑,說一句“10年前的自己太過天真”,畢竟現在的自己早已被生活打磨得面目全非。在90後都進入中年的今天,我們好像青春不再了。

後來的我們,在海南終於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以前最討厭阿諛奉承的我們,在面對客戶時也不得不學會面帶微笑低頭哈腰;曾經的滴酒不沾,如今在飯桌上也變成了捨命相陪。

我們開始習慣無聊的飯局,熟練地客套、勸酒、互相恭維,也學會了拍領導馬屁,拍的渾然天成一氣呵成。

我們變的忍氣吞聲,卻還不得不做出相當情願、多謝抬舉的微笑,僵硬、死板,就像陀螺一樣轉得暈頭轉向卻又不知到底忙了些什麼。

前途和夢想在莫須遠的地方等待,勾勒過千萬次的抱負不知所蹤。

後來的我們,在海南終於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我們甚至開始害怕每年的同學聚會,因為那不再是單純的敘舊,而變成了一場純粹的應酬,甚至還夾雜著些功利的味道。

曾經那些青春活潑的少年,一個個變得油頭粉面,腆著大肚腩在人群中相互寒暄,然後油膩地笑著,敬上一杯渾濁的白酒。

也許,在我們每個人10年前的幻想中,都不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吧。但可悲的是,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在8年後的今天,已經是這樣了。

兒時的我們總會對未來充滿幻想,我們幻想著長大後的自己,依然簡單快樂,不用去刻意討好,去被迫改變。

可是後來漸漸地發現,我們活得越來越不像自己了,曾經的話過眼雲煙,曾經的底線沒有了標杆,任由當初討厭的樣子肆意流竄。

看著現在的自己與曾經最想成為的那個自己漸行漸遠,我們著急、不甘,卻又無可奈何。於是,這份不甘、這份無奈,很自然的被我們轉化成了討厭。

後來的我們,在海南終於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其實,我們不是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而是活成了自己討厭的狀態。

在一次次的摸爬滾打中,我們變的圓滑、變的世故,但這是僅僅是生存之道,重要的是迴歸本心後,你是否還是當初的那個你。

接受不夠那些好的自己,弱化那些看不慣的自己,不放棄那個“幻想中”的自己,將他們完美融合,混成了新的自己,這就是成長。

真正的長大,是知曉人情,還能保持天真。當你使勁地厭惡自己的時候,不妨回頭找找,當初那個最純真的自己,一定還在某個地方,堅信著,你會回來。

寫於2018年5月4日,不是青年的青年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