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近乎被遺忘了的世界「非遺」——活字印刷術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印刷術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北宋慶曆間(1041年-1048年)中國的畢昇(970年-1051年)發明的泥活字,標誌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促進了人類文化知識廣泛的傳播和交流,大大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眾所周知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13世紀開始,活字印刷術開始由中國傳人朝鮮、日本等地,後來又經由絲綢之路傳人波斯和阿拉伯,再傳人埃及和歐洲。大約在1450年,德國人古登堡受活字印刷的影響,發明了鉛、錫、銻的合金活字印刷。2010年11月15日《活字印刷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列入2010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活字印刷術這些都是中國人熟知的發明,不過,有很多韓國人聲稱它們的發明權歸韓國。這不,因為韓國的一本古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屬活字印本,於是韓國人便聲稱自己是活字印刷術發明的祖先。還好這回我們的專家用實證狠狠打臉了韓國人!


在捍衛中國活字印刷發明權方面,中國專家學者紛紛著述,推出數以百計的文章,更撰寫出一系列學術專著,例如張秀民、韓琦的《中國活字印刷史》,潘吉星的《中國金屬活字印刷技術史》,史金波、雅森.吾守爾的《中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早期傳播》,鄒毅的《證驗千年活版印刷術》,等等,闡述了活版印刷史上的諸多疑難問題,對"韓國為活字印刷術的祖先"這一論調進行了有力回擊。圖為一群德國人在親手體驗世界“非遺”木活字印刷術。

隨著打印技術的發展,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印刷術,如今已走到了時代的盡頭。在上海,曾作為中國三大字模廠的上海字模一廠,也步入了晚年,不再生產字模。廠房已經被拆除改成商用房出租了。而現在從廢品收購站回收鉛字作為收藏品,已成該廠的主要業務。圖為被上海字模一廠,從各地收回的木活字被堆放在倉庫裡。由於年代久遠,原本整套的活字,很多已經遺失或殘缺。

而在民間,一位叫肖時華的老師傅在1985年就跟著父親用活字印刷修譜。隨著時代發展,活字印刷修譜已不適應社會漸漸消退。為了讓祖傳的這項古老手藝不被遺忘,肖時華又將收藏在家的寶貝撿拾出來刻字、撿字、排版、印刷……在留下的62個字盤、數萬個字模中迅速找出所需的字,時隔近二十年未印譜的肖時華依舊熟練。圖為肖時華從字模中選取需要排版的文字。


從事木活字印刷30多年的王超輝等師傅將自己的活字印刷作坊搬進了館裡進行製作,人們可以觀看到木活字印刷操作的全過程。

邱志強是寧化縣頗有名氣的一位木活字印刷技師,用當地人的話叫做譜師,也就是用木活字為人修印族譜的師傅。雖說年齡不算大,但從14歲跟著父親從事木活字印刷至今也有二十幾個年頭了。由於常年使用,邱志強的撿字既不靠歌訣,也不靠拼音,全平習慣。

現在有複印機,在古時候,人們又靠什麼來複印文字或者圖案?北宋時期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是個好辦法。 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活字印刷似乎更像一種近乎遺忘的技術。一家少兒書畫學堂,一場別開生面的“活字印刷”體驗課,讓沉寂千年的活字“復活”,也讓孩子們在瞭解漢字起源的同時,體驗了一次千年印刷工藝。


面對一塊排好的“千字文”或“三字經”活字印刷版,孩子們經過蘸墨、蓋紙、刷紙、取紙,就完成了一篇文章的印刷過程。

一展商祭出沉寂已久的活版印刷,將這門古老的傳統技藝進行了重新包裝定義,使人們可以通過私人定製印刷內容,DIY屬於自己的手工禮品書,另外,在這個遍佈數碼電子的時代,還可以讓孩子們親身體驗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伴隨著濃濃的墨香來一場穿越,近距離的去感受、去體驗千年前的文明智慧,樂趣十足!

經過自己的努力,看到自己的作品清晰的展示出來,四位年輕人笑逐顏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