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資7.5億大製作倉促撤檔,導演畢志飛:悲哀

歷時6年耗資7.5億,上映三天票房慘淡宣佈撤檔,號稱對標好萊塢製作標準的《阿修羅》如今已成為電影行業的一大囧。

今年的暑期檔國產電影表現強勁,《我不是藥神》《邪不壓正》《動物世界》等票房口碑一路走高,走心的劇情往往能出奇制勝,而光靠砸錢的套路已難讓觀眾買單。

票房口碑遭雙殺,畢志飛:悲哀!《阿修羅》至少打9分

貓眼票房數據顯示,影片《阿修羅》上映首日票房收入2511萬元,上映三日收入票房收入約4700萬元,如此看來票房收入還不到電影投資一個的零頭。

不僅票房不理想,電影的口碑也遭遇了更大的危機,目前豆瓣評分僅為3.1分。貓眼方面也以4.9分開畫。

對此官方微博迅速發文對評分表示了質疑,文章稱:

“貓眼4.9分與淘票票的8.4分,如此詭異的分差第一次出現在一個項目上,這是一場有預謀的黑水行動,是整個行業的恥辱。”

耗資7.5億大製作倉促撤檔,導演畢志飛:悲哀

至此這樣一部巨資製作的影片遭遇了票房與口碑的雙殺,數天前,《阿修羅》官方微博發文表示,電影將於7月15日晚間22點起撤檔停映。

對於撤檔的原因,影片宣傳方回應稱“不清楚原因”,出品方之一真鑑影業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並非影片本身的問題,更多的是貓眼評分等不公正的市場環境所致。

豆瓣有評論稱:

“編、導、演同步掉線,花了好萊塢的製作成本,拍了個騙小孩的國產卡通,故事都講不利索。一味追求技術只會本末倒置,這樣的教訓還不夠多嗎 ?”

耗資7.5億大製作倉促撤檔,導演畢志飛:悲哀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外界一致的差評,導演畢志飛發文進行反擊,他表示,

這是他在電影院所看過的最具好萊塢國際水準的中國大片,受到網絡輿論的影響,普通民眾意見被左右,各個平臺的評分都低了。畢志飛稱《阿修羅》的評分絕對應該在9分以上。

耗資7.5億大製作倉促撤檔,導演畢志飛:悲哀

天價投資被質疑洗錢,7.5億都用在哪兒了?

事實上在上映之前,該影片被寄予很高的期望,除了有吳磊、梁家輝、劉嘉玲等一線明星出鏡外,製作團隊還請來《權力的遊戲》與《指環王》特效團隊原班人馬進行助陣,同時官方號稱影片耗時六年完成,而如今7.5億的製作成本成了眾人吐槽的對象。

公開資料顯示,《阿修羅》的出品公司為寧夏電影集團和真鑑影業,聯合出品方多達20家,包含大地電影、阿里影業、微影時代等影視公司。而電影最大投資方則是來自一家名為三十六計文化的公司,該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為張家豪。

耗資7.5億大製作倉促撤檔,導演畢志飛:悲哀

7月13日,該影片在人民日報社舉辦了全球首映發佈會,當談到當時如何投資《阿修羅》這部電影時,張家豪表示僅僅用了不到兩個小時就決定投資了。

耗資7.5億大製作倉促撤檔,導演畢志飛:悲哀

如果官方所說屬實,那麼7.5億元的製作成本已經位列國產電影的首位,加上電影的宣發費用,票房至少需要超過20億的成績才能夠回本,而片方在此刻宣佈下架,票房不及投入成本的零頭,勢必虧的血本無歸,

因此招來不少外界的猜疑,有網友表示影片有洗錢的嫌疑。

耗資7.5億大製作倉促撤檔,導演畢志飛:悲哀

但猜測僅僅是猜測,根據拍攝的過程來看,7.5億天價製作費用也是有據可依的。資料顯示,為了構建《阿修羅》中的場景,團隊先後邀請了35個國家,共計1800人的主創團隊進行拍攝。

如此龐大的製作如今遭遇滑鐵盧,後續片方又會採取何種方式進行挽救令人生疑。

業內人士表示,緊急撤檔是院線方在進行施壓,如果電影市場表現不好卻仍然上線,並且成本非常高,這樣不但沒有盈利反而會負債。相比之下,撤檔的影響面不算很大,電影撤檔之後還可以通過互聯網賣個好價格。

影視“熱錢”加速退潮,大製作不再是票房保障

近年來,國內天價製作費用的影片不在少數,很多電影電視劇在宣傳時,便打出了“大投資大製作”等噱頭,拔高了受眾對影片的期待度,然而高昂的製作成本往往得不到好的回報。

2016年年底,由傳奇影業、樂視影業、環球影業等公司聯合出品,張藝謀執導的《長城》高調上映。數據顯示該影片投資高達1.5億美元,超10億人民幣。按照1:3的投入產出比,投資1.5億美元起碼要收穫4.5億美元的票房才能回本,但該影片全球票房僅為不過3.5億美元。

耗資7.5億大製作倉促撤檔,導演畢志飛:悲哀

由此可見,觀眾對於電影光砸錢套路似乎已不再買單,相反走心的小製作更能引起市場的良好反映。《我不是藥神》《邪不壓正》等暑期檔影片的熱映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

如今,電影企業觀念正在發生變化,電影的生產也逐漸迴歸內容本體。

影評人譚飛表示:

“熱錢退去才能發現誰在裸泳,誰在做真正有意義有建設性的事兒,只有專注內容和本質的創作,電影才能找到真正的生機和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