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邪不壓正》,想起了北平的美食時光

老舍先生是正宗的老北京人。他筆下的北平帶著一股溫暖祥和的氣息。他說,北平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錢而種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麼,可是也十分可愛。

看完電影《邪不壓正》,想起了北平的美食時光

還有那些院子裡別緻的風景:

牆上的牽牛,牆根的靠山竹與草茉莉,是多麼省錢省事而也足以招來蝴蝶呀!至於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黃瓜,菠菜等等,大多數是直接由城外擔來而送到家門口的。雨後,韭菜葉上還往往帶著雨時濺起的泥點,青菜攤子上的紅紅綠綠幾乎有詩似的美麗。

看完電影《邪不壓正》,想起了北平的美食時光

這和電影《邪不壓正》原著小說《俠隱》裡的北京有幾分相似。城牆外,柵欄裡,熙熙攘攘的是老北平人的生活。

提到北京人的生活,就不得不想起以前在北京上學時候,那些好吃愛吃的歲月。

看完電影《邪不壓正》,想起了北平的美食時光

以前在北京上學,吃的最多的還是食堂。食堂裡飯菜的口味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最受歡迎的還是那些多鹽且油膩的重口味。常去的窗口是四川和貴州風味,一大勺米飯,加雞塊、鴨肉、回鍋肉或者一隻雞腿,打飯的師傅加一些榨菜炒肉末的同時,不忘從偌大的餐盤裡舀一些濃褐色的滷湯倒進碗裡。

看完電影《邪不壓正》,想起了北平的美食時光

冬天偶爾吃滷煮。上大學之前,吃的豬內臟不過豬肝、腰花,滷煮刷新了豬內臟的吃法。把大腸、心肺等下水和豆腐泡一起放在鍋裡燉煮,盛在碗裡,撒上蒜蓉、蔥花、香菜、辣椒油、豆腐乳和韭菜花,攪和攪和,嚯,一股子不可言說的味兒撲面而來,吃一口,大腸冒著油花,心肺煮得透,有嚼勁,豆腐泡裡帶著滷煮的汁水,充滿口腔內壁。油膩之餘是鮮美,葷腥之後留妄念。

看完電影《邪不壓正》,想起了北平的美食時光

在外面吃涮肉和爆肚。小店裡適合學生消費,環境並不美好,雞腳旮旯裡獨留煙火氣。一個宿舍去吃,要消耗近十斤羊肉,鍋裡的水咕嘟咕嘟冒著熱氣,隨後下一兩羊肉片,大家各個狼吞虎嚥,一個打岔,還沒反應過來,可能第一輪羊肉就沒了。

看完電影《邪不壓正》,想起了北平的美食時光

吃爆肚很容易區分外行與吃貨。連著點三盤牛百葉的一定是外行,如果你點了便宜卻很正宗的「羊四樣」,老闆肯定覺得你是個正宗的老北平吃貨。羊四樣是肚板、食信、蘑菇和葫蘆,十分難嚼,要囫圇吞下。肚板緊鄰食道,表皮最為粗糙;食信像條小香腸,在葫蘆和肚板中間;蘑菇是羊肚上略微發紅的那一塊,也是老先生們最愛的咬不爛;葫蘆緊挨著散丹,肚子上的花紋最漂亮。

看完電影《邪不壓正》,想起了北平的美食時光

後來滿大街地吃北京烤鴨。學校門口的盈福樓足夠美味,有一次我媽去北京看我,請宿舍同學吃烤鴨,一幫小夥子如狼似虎,把桌子上的菜吃得乾乾淨淨;全聚德不求味道,吃的只是個名氣;在上海和北京分別吃過大董,卻覺得南方的服務總歸更加細緻一些;接著聽人說,老北京人才不會去吃全聚德和大董,他們吃得更多的是四季民福和羲和雅苑,高級一點的去海天閣的鴨緣,平民化一點的,便宜坊也不錯——好吧,瞭解了便宜坊的歷史之後,原來烤鴨的祖宗就在金陵。現在吃著蘸有紅滷汁的南京烤鴨,也依稀會想起那些油香四溢的北京烤鴨。

看完電影《邪不壓正》,想起了北平的美食時光

老舍說,在北平,有溫和的香片茶就夠了。張北海在《俠隱》裡安排他的主人公李天然既愛咖啡,也愛香片的溫存。張北海對於北平的印象,有環城電車、東四牌樓和一角高高在上的交通警察亭子,衚衕口兒上的洋車,西直門內運煤的駱駝隊,夜晚的叫賣聲,和那些年節時候的景象——而五歲之前的印象只剩下了吃。

看完電影《邪不壓正》,想起了北平的美食時光

我會想到冬天裡頂著寒風,去食堂窗口排隊買一個雞蛋灌餅的情形,也能記起幾個人圍成一桌,在老銅鍋裡一片一片地涮著羊肉的熱情。偶爾在夢裡或吃飯的時候,腦海裡閃現盈福樓的烤鴨、京味盛源的魚頭泡餅、學校門口的雜糧煎餅、衚衕口冒著熱氣的滷煮火燒,它們共同構成了踏實溫暖的北平記憶。

看完電影《邪不壓正》,想起了北平的美食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