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索機
劉裕未繼續北伐河北,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留守建康的劉穆之去世。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九月,劉裕進駐長安,這時劉裕有回都洛陽、自鎮長安、經略河北之意,然而,兩個月後,首席謀臣劉穆之去世。劉穆之時任尚書左僕射、前將軍、丹陽尹,“內總朝政,外供軍旅”,可以說是劉裕的蕭何。儘管劉裕安排留在建康的左司馬徐羨之擔任吏部尚書、建威將軍、丹陽尹,但徐羨之資歷畢竟不如劉穆之,而且劉裕擔心朝中有人藉機鬧事,不得不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內部。這時劉裕東撤的直接原因。
二是將士思歸。劉裕軍中多是山東人(古義),從出兵至今已經超過一年,將士連番作戰,需要休息調整。對劉裕提出的回都洛陽,諮議參軍王仲德就指出:“今暴師日久,士卒思歸,遷都之計,未可議也。”另外,“諸將行役既久,鹹有歸願”。從常理來說,一場戰役後必須經過一番休整,然後再進行下一步行動,這是劉裕東撤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說東撤,是因為劉裕撤至彭城,而非建康,說明劉裕對北伐還是念念不忘的。但偏偏關中出問題了。關中之於劉裕,就如赤壁之於曹操。赤壁之戰時曹操53歲,而關中失守時劉裕是55歲,縱然壯心未已,奈何英雄白頭,眼見北之拓拔,西之赫連,一時難以剿滅,只好先解決內部問題。
假如關中沒有生亂,劉裕很有可能要對北魏大規模用兵。無論成功與否,改朝換代都是要進行的。
閒語
宋武帝劉裕、字寄奴,他被譽為南朝第一帝,軍事才能和謀略一點也不輸於三國奸雄曹操。劉裕北伐的成果更是令人驚歎,他統率步兵為主的東晉軍隊橫掃北方胡人國家,先後滅掉了南燕和後秦。著名詞人辛棄疾更是盛讚劉裕北伐:“金戈鐵馬,起吞萬里如虎!”
劉裕擊敗了妄圖篡晉稱帝的桓玄後,逐漸把控了東晉的朝政大權。恢復北方淪陷的國土一直是東晉建立一百年來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標。前人祖逖、庾亮、殷浩、桓溫都曾出兵北伐過,但卻都以失敗告終。而當這一歷史重任交到劉裕手上時,他卻立下了不世之功。
公元409年,南燕剛繼位的君主慕容超縱兵進犯淮北,在當地大肆劫掠。劉裕以此為契機,向朝廷上表北伐。面對劉裕北伐大軍,慕容超毫不畏懼,他自恃騎兵強悍,不願扼守險要阻擊晉軍。結果劉裕巧妙運用戰車陣,以車制騎,大破燕軍,將慕容超困在廣固城中。10個月後,廣固城被攻克,劉裕盡殺鮮卑貴族洩憤,南燕君主慕容超也被押往建康處斬。
公元416年,劉裕發動10多萬大軍征討後秦,水陸並進,勢不可擋。劉裕親自率領水軍從徐州彭城出發,由淮泗入清河,再沿黃河西行直抵後秦都城長安。途中,劉裕還狠狠收拾了想阻撓晉軍行軍的北魏大軍。
後秦因連年與夏國赫連勃勃作戰,國力銳減,根本無力抵禦多路晉軍的進攻。不到一年,後秦君主姚泓便獻城投降。劉裕並沒有寬恕他,仍是把他押往建康梟首。自此北伐形勢一片大好,東晉恢復了兩都和黃河以南的大片國土,可謂是七分天下有四。
劉裕北伐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其餘胡人政權們都惴惴不安,比如夏國和北魏都十分緊張,害怕兵鋒正勁的劉裕會乘勢消滅他們。可令眾人沒有想到的是,劉裕並沒有繼續擴大戰果,而是立即班師回江南了。那麼為何劉裕要急匆匆的回去呢?
關於劉裕班師,大致有兩種可能原因。其一,劉裕稱帝心切,想趕快回去仗著北伐大功行篡位之事。第二,劉裕坐鎮後方的心腹劉穆之病逝,為了防止後院起火,劉裕得趕緊回去控制局勢。
我個人較傾向於第二種原因,劉裕固然想當皇帝,可憑著他手中的權力和立下的功勞,沒有人能夠阻擋他稱帝,所以他沒必要急著回去篡位。而且劉裕班師後,還是等了兩年才篡晉的,看不出來劉裕急切的心情。而第二種原因中,劉裕心腹劉穆之病死,晉室很可能乘劉裕在外打仗,奪回權力。到了那時候,事情可就變得很麻煩了,所以劉裕不得不趕回來“防火”。
歷史探索機
歷史上,劉裕一共進行過兩次北伐。
第一次,是在義熙五年(公元409年),剛剛控制東晉朝局不久的劉裕需要一場戰爭來樹立自己的威信。恰好,南燕主慕容德死,其侄慕容超繼位。這位新繼位的南燕之主立即對外進行各種襲擾。不過在其縱兵對東晉控制的淮北之後,給了劉裕出兵的藉口。劉裕立即帶兵開始進行了第一次北伐,僅僅3個月就滅了南燕。第二次,則是在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後秦主姚興死後,其內部發生混亂,劉裕再次領兵進行了北伐。很快劉裕就攻取了長安,滅了後秦。
不過,兩次北伐,劉裕都沒有繼續前進。表面看來,都是因為有其他原因。比如,第一次北伐,劉裕剛剛攻克南燕都城下邳不久,東晉內部就發生了盧循的起義。結果,劉裕不得不趕緊撤回東晉平定盧循起義。而第二次,則是因為其留守東晉的心腹大臣劉穆之突然病逝,劉裕擔心朝政失控,不得不立即班師回朝,穩定自己的朝政。所以,劉裕兩次北伐都有突發原因。
當然,這只是表面原因。其實,劉裕有多少決心北伐呢?作為早就想對東晉取而代之的劉裕來說,出身寒門的劉裕,在門閥大族控制東晉朝政權的時代,本就受到各種歧視。雖然利用平定孫恩起義,平定桓玄之亂的機會,劉裕早就控制了朝政。但是,並沒有得到世家大族肯定,需要一些對外的戰功來增加自己的威信。所以,兩次北伐,得到足夠的政治治本之後,劉裕就不會繼續進行北伐。
其實,這些也是因為劉裕實力不足的表象。畢竟作為劉裕起家的“北府兵”,因為劉牢之在桓玄之亂時的鼠首兩端,讓北府軍在聲望上和實力上都受到了削減。所以,劉裕的軍事實力不足並沒有達到極致。如果,劉裕有足夠的軍事力量,就不會在盧循起義時,匆忙從山東撤軍。
潞州節度
不一定是實力不足,而是野心的膨脹。
劉裕其實在掌握大權以後,最想做得一件事情,不是北伐恢復河山,或者說,他希望在恢復河山的同時,也能完成自己的野心,這個野心就是想代晉而立了。在劉裕失去了完全掌控,或者說監視東晉首都健康的合適心腹以後。劉裕對東晉首都其實是擔憂的。自己離開一段時間比較久了,誰知道健康的王宮貴族們會做什麼。那樣對在北伐前線的劉裕來說很不利。
再說一箇舊事,對劉裕也可能產生了影響,那就是桓溫的故事。桓溫希望通過北伐立威,在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高齡的桓溫遇到了慘敗。以至於愛面子的他,至死都沒有通過暴力手段來奪權皇位。
劉裕在奪取關中以後,大概產生了那樣一個心理,如果繼續待在關中一旦被胡人打敗(後來赫連勃勃擊敗了劉裕的軍隊),損失慘重回去稱帝,可能會遭到反對,不如見好就收。或者是另一種心理,認為留下的軍隊足夠鎮守關中了,自己稱帝時機是最好的。
不過,從關中父老哭留等結果來看,劉裕很可能是前一種心理。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劉裕光復兩都的時候還不是皇帝,他帶兵北伐以後,東晉末代皇帝在江南蠢蠢欲動,打算解除劉裕的兵權,所以劉裕光復兩都之後匆匆回江南去對付內鬥去了,沒精力在繼續親自北伐,而北伐的晉軍離了劉裕之後根本就沒有戰鬥力,不要說繼續北伐,就是堅守光復地區的能力都沒有,最後不得不退出已經光復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