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小岗村”改革再出发

双流“小岗村”改革再出发

说起长顺,改革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词汇。它在双流首开分田到组先河,被称之为双流“小岗村”。十年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长顺村时写下《长顺村,人与土地的变迁》的长篇通讯。十年后的今天,循着历史脉络,记者再次走进长顺这遍土地。

双流“小岗村”改革再出发

▲ 长顺家园内景

1冒险承包

和命运打个赌

原长顺村座落在一个土坡上,当地百姓习惯称作黄山坡。十年前,记者第一次踏入黄山坡时,在坡上那座新修的办公楼里,记者一边闻着窗外农作物的芳香,一边听着村主任曾万富、村民郑贵货讲述双流“小岗村”的故事。

双流“小岗村”改革再出发

▲ 2010年8月拍摄的老院落

长顺村村民郑贵货的父亲郑富冲在53岁那年,和命运打了一个赌。

1978年10月12日晚上,为了解决长期困扰乡亲的温饱问题,在鹤林公社长顺大队,罗时长、赖明金等几个队委会成员在郑富冲家的竹林窝窝商议,“我们队打算分田到组,瞒上不瞒下,但有一条,各组要保证交足公粮……”

为保证上面检查下来能应付,大家统一了口径:分田到组是种田的需要。理由是长顺的田块是一个由北向南的“长条块”,约1.5公里长,地分到就近村组方便耕作。

他们下的这个“赌”,比当年振撼全国的安微“小岗村大包干”还早42天。

“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昔日的长顺村曾经是别人眼中的“三靠村”,包产到组的第二年秋收后,郑富冲家里堆满了稻谷、菜籽、小麦。交足公粮后,还剩下几大堆。

长顺村里没人羡慕郑家,因为家家都丰收了。罗时长回忆,分组前的1977年,生产队水稻平均亩产只有600斤左右,分组后亩产净增150斤。

到1980年,郑富冲听到“小道消息”,说有的地方已搞了“分田到户”,他和几个队委一商量,一不做二不休,根据当时分组的基础,把土地分到了户。“这一分效果更明显,水稻亩产猛地增到了1000斤,麦子、菜籽的产量都翻了番。”罗时长回忆说。

21世纪初,长顺人开始第二次“革命”:通过一三产业互动,在将土地的效益发挥到极致的同时,大力发展“以工补农”和“三产促农”。从“大包干”到城乡融合发展,长顺村实现了华丽转身。2017年,长顺社区915户人家、2685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4415元,全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将突破300万元。

历史积淀与精神气质叠加,“改革”二字已经融入长顺这个小乡村的肌理与血脉,激励着这片土地不断追求卓越,并成长为市容整洁、产业多元、区域经济充满活力的成都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迎接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长顺又将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

2多点开花

走在改革前列

十年后的今天,再次踏进长顺社区,在曾万富主任的办公室,放眼窗外,闻不到农作物的芳香了,也听不到蝉鸣鸟叫了,目之所极高楼林立、道路整洁,地处双流与天府新区同城化发展“桥头堡”的长顺,各项改革同样走在双流各社区前列,黄山坡旧貌换新颜。

双流“小岗村”改革再出发

▲ 长顺家园外景

2007年被选为村官,从长顺村村主任到长顺社区主任,十多年间,曾万富是长顺这个改革之村的传承者、引领者,更是一个位实践者。这位54岁的汉子打过工,当过学徒,做过生意,搞过工地现场管理,2011年在华阳开了自己的酒店。

今天的长顺社区,依托核动力研究院和军民融合产业园,已成为一个新兴的城市社区。

长顺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曾林给记者提供了一个数字:截至2017年底,长顺人的小轿车拥有量为760辆,“去年春节又分了钱,今年新增的小车还没统计上来,但每户一辆自用轿车应该是只多不少。”

融入城市后,如何适应城市?这给长顺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和谐稳定是首要任务。”曾万富对此十分清醒。按上面的统一要求,在拆迁中为全部拆迁人员买了一次性社保,确保每一个长顺人在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前提下,融入城市工作、生活、创业,过上更为富足的日子。

曾万富向记者介绍,在长顺社区,绝大部分人在从事物管、保洁工作,另有百分之十的人在自主创业,还有700多人已开始领取社保“工资”,每月2000元左右。

为了壮大集体经济,长顺社区成立了长顺家园物业服务中心、自建了一个有66个铺位、使用面积达5000多平米的市场,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服务。

双流“小岗村”改革再出发

▲ 居民锻炼身体

“建立各项具体改革工作的流程、制度、规则等规范性制度,以制度来保障机构运转、统筹协调推进工作,建立高效有序的制度运行体系,确保上下‘对蜂窝煤’,把规定动作做到位,并努力根据上级精神探索长顺的改革特色,这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全新课题。”曾万富说,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长顺社区特地成立了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研讨小组,“区域化党建结对成员单位认领了我们的项目,还为我们聘请了驻长顺多年的驻村老干部罗安强为指导老师。”

3 重点突破

回应民生诉求

作为双流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在融入城市后,如何传承长顺改革的基因?

今年初,长顺社区制定了《关于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示范社区建设工作方案》,率先开展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探索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加强党对社区的领导,以居民的需求为向导,以社区治理为主导,以改革创新社区管理新机制为动力,以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为目标,努力探索一条城市社区发展治理新路子。

“具体地说,就是要用3~5年时间,完善社区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体系中的领导机制;完善以社区居民委员会搭台的多元组织参与、社区全体居民共同治理、共促发展的社区发展治理新体系。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巩固社区发展基础,增强社区治理能力,使居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高。”展望未来,曾万富信心满满:“我们将努力带领全体居民一道,共同建设舒心美好、安居乐业、绿色生态、蜀风雅韵、良序善治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在深入长顺人骨髓的改革精神里,“敢为人先”是其中最可贵的品质之一。这场“前沿探索”就是要树立三个样本:树立年度“先进楼栋流动红旗”样本,激励楼栋自治;树立年度“长顺好家风之家”样本,激励长顺人文化自信;奖授“长顺孝贤之家”样本,激励长顺人精神自信。目前,长顺社区已完成了便民化阵地改造,孝廉文化升级改造,社区微景观改造,并着手创建社区花卉培育基地,启动长顺特色小街打造……

风雨四十年,弹指一挥间。

走过四十年的历程,双流“小岗村”改革再出发,融入城市化发展大潮,长顺人的改革在政务服务、民生福祉、制度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多点开花,不论是“规定动作”还是“自我探索”,长顺人都坚定不移地继续吹响改革进行曲。

​记者 杨显云/ 文 王鸿明/图 编辑 杜娇 校对 岳铃 审核 曹月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