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做節目講述中國歷史,選擇這些人物代表中國你贊同嗎?

英國著名的廣播電臺BBC最近做了一個名為《中國人物》的節目,試圖以人物來講述中國歷史。毋庸置疑,這個節目的初衷是好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外國人瞭解中國歷史,進而瞭解中國文化。不過,入選該節目代表中國的某些人物,卻很值得商榷。

BBC做節目講述中國歷史,選擇這些人物代表中國你贊同嗎?

節目中,作者選擇了孔子、司馬遷、武則天、李清照、忽必烈、利瑪竇、鄭和、洪秀全、曾國藩、慈禧、毛澤東、蔣介石、宋美齡、汪精衛、李小龍、鄧小平、鳩摩羅什、丁玲、魯迅、赫德、19世紀長江三角洲紡織女工等二十多位人物,作為中國歷史的代表。

在這份名單中,孔子、司馬遷、武則天、忽必烈、慈禧太后、毛澤東、蔣介石、魯迅、鄧小平等人入選,顯然實至名歸,爭議不大。利瑪竇、鄭和、曾國藩、李小龍等人入選,我們也可以理解。但是,李清照、洪秀全、宋美齡、汪精衛、鳩摩羅什、丁玲、赫德以及19世紀長江三角洲紡織女工等人的入選,則就讓人看不明白了。

BBC做節目講述中國歷史,選擇這些人物代表中國你贊同嗎?

從文人的選擇來說,在中國歷史上,成就比李清照、丁玲更大的大有人在,比如李白、杜甫、蘇東坡等,比如老舍、矛盾、冰心等,另外,四大名著的作者施耐庵、羅貫中、曹雪芹等人的文學成就,也比李清照、丁玲更高,更能代表中國。

但該節目卻偏偏選擇了李清照和丁玲,理由是:唐代人物已經選了武則天,於是把目光放在了宋代,選擇了“文筆極佳”的李清照。新文化運動期間,丁玲“對女權主義和社會變革的大膽描繪,讓她極受歡迎……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女權主義作家之一。”

這樣的理由其實說不通,也沒有說服力,如果一定要按照朝代來選擇,且每個朝代只能選一人,那麼,宋朝的蘇東坡為什麼不選呢?近現代的冰心或張愛玲為什麼就不選呢?

BBC做節目講述中國歷史,選擇這些人物代表中國你贊同嗎?

再說政治人物,他們選擇洪秀全、宋美齡、汪精衛作為中國歷史的代表人物,也有失偏頗。

選擇洪秀全,顯然是因為他是農民起義的領袖。但若說農民起義的領袖,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吳廣才是農民起義的鼻祖,是真正影響中國歷史的代表人物。

BBC做節目講述中國歷史,選擇這些人物代表中國你贊同嗎?

BBC選擇宋美齡的理由我們不得而知,但就近現代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女性而言,與其選擇宋美齡,不如選擇宋慶齡。

而“漢奸”頭子汪精衛的入選,更加讓人大跌眼鏡。汪精衛對中國的影響,難道有比國父孫中山先生更大嗎?

此外,該節目所選擇出來代表中國歷史的人物,有些甚至連作為中國人的我們都不太熟悉——或許是因為筆者孤陋寡聞,讀者您是知道的,那就另說了——比如鳩摩羅什、赫德以及19世紀長江三角洲紡織女工等。

BBC做節目講述中國歷史,選擇這些人物代表中國你贊同嗎?

為了寫這篇文章,筆者特意去查了一下,這才知道鳩摩羅什原來是著名的思想家、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與玄奘、不空、真諦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一生總計翻譯經律論傳九十多部、四百二十多卷,對佛學、佛教與中國結緣有很大的貢獻。

但我想,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提起佛學、佛教,我們首先想到的人物是釋迦牟尼、是唐玄奘、是鑑真,而不是鳩摩羅什。

另外,鳩摩羅什祖籍天竺,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該節目的作者竟然把鳩摩羅什說成“不是中國人”,也是一大敗筆。

BBC做節目講述中國歷史,選擇這些人物代表中國你贊同嗎?

赫德是英國人,既懷揣著大英帝國征服世界的野心,又以“中國政府外籍僱員”自居,1863年起擔任清朝海關總稅務司,掌控中國海關近半個世紀。

至於為何選擇19世紀長江三角洲紡織女工,該節目的作者在接受採訪時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千上萬從鄉村到長江三角洲地區紡織工廠工作的女工,帶動了中國當時的“工業革命”,併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代經濟獨立的女性。

BBC做節目講述中國歷史,選擇這些人物代表中國你贊同嗎?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有“工業革命”嗎?那時候,真正對中國影響巨大的事件應該是鴉片戰爭、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等,但該節目的作者卻閉口不提,顯然是故意的避重就輕之舉。

中國歷史,有文字記載的就有五千年,各朝各代都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可圈可點的人物。所以,平心而論,要在如此漫長的而又群星璀璨的歷史長河中,選出二十幾位作為中國歷史的代表,的確不容易。但如果真要做節目講述中國歷史,介紹中華文明,有關製作方是不是應該更加嚴謹些,更加客觀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