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門的「雞湯」與「毒藥」,你幹了幾碗?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邏輯學家哥德爾講過一句很有趣味的話:“世界的意義,在於願望與事實的分離。”

道門的“雞湯”與“毒藥”,你幹了幾碗?

願望與事實的分離。(資料圖)

我們姑且不去探討這話背後的邏輯支撐。單就字面意思上來看,至少後半句,確實能切中許多人的心扉。願望與事實的分離在生活中在常見不過,但這如何成為世界的意義便不是日常知識能夠教誨人的。故而一些亂七八糟的,看似有理又與“生活經驗”有所差異的所謂“智慧”便叢生而來,鑽起人類知識水平的空子。這也就是“心靈雞湯”的來源。

許多宗教似乎與“心靈雞湯”有著天生的“緣分”。因為宗教思想,無論怎麼樣,首先能做到看起來是“智慧”的,不管懂不懂,那個“大徹大悟”的氛圍感是好的。其次,宗教思想往往“反常”,亦即不同於常人的思議,用其他的法門來“開導”。有些人眼中宗教很高大,那其實是因為一種誤解,當人的心中本身不夠恬靜謙沖,其實許多的所謂“開悟”,無非只是“另闢蹊徑”的一個別樣的表達而已。

道教原本的“弱點”之一在於“實證”。雖然在思想上崇尚清淨無為,但在行動上強調“靈應”。同時又不比其他宗教能夠以天國或者淨土這一類彼岸世界作為手法,只強調此在的修為,故而“雞湯”起來就要更困難一些。所以有時候,當法術不靈,道教所建構的現實世界又與當下的世界相悖,卻仍有大量內心困惑的人尋求幫助時,許多道教徒就開始去吸收一些“別人的東西”。這對於教理教義來說,固然有一定的問題,但從教化的初衷來說,並不是什麼十惡不赦的事。

道門的“雞湯”與“毒藥”,你幹了幾碗?

道門的雞湯與毒藥。(資料圖)

不過這樣做,有一個要求,就是信教者自身要有很好的理論素養,搞清楚何為體,何為用。什麼是道教原本的思想,什麼是譬喻出來的。不能說熬了雞湯給別人,自己也乾了這碗湯,這是不行的。

但現在的問題就是理論素養的問題解決不好。道教“福禍無門,惟人自召”這樣的思想被人偷去用得爛熟,甚至在許多人心中這已經就不再是道教的思想。而我們的許多信仰道教的人在幹什麼?不是說信了道教,就有義務去教誨人。“拔一毫而利天下,吾不為也”這沒問題,但既然決定要去“利天下”,不管是為了揚名,還是真的出於善心,那就首先要注意對自己的約束。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道教雞湯熬製者,主要有三個問題:

第一個是講經的循環論證,講經的意義無須多言。歷史上的高道大德基本上沒有不擅長講經著述的。但現在有一個很糟糕的惡性鏈條是:古文水平下降導致詮釋能力降低,詮釋能力降低導致解經能力下降,進而導致抱殘守缺。又囿於門戶之見只能死死地啃住祖師說過的話,問他一句經典的意思,他只能用另一句經典來回答,循環論證,根本沒有解釋,沒有闡發,當然也沒有什麼意義。

第二個是斷章取義,越描越黑。這一類人很極端,一種是讀書不多,一種是讀書極多。前者是反正沒讀過什麼書,穿起道袍忽悠就好。至於出事兒了,需要危機公關了,各種手忙腳亂顧不過來。漫說雞湯灑了一地,熬湯的鍋都保不住,當然還有臉皮厚的,事兒是自己惹的,鍋是道教給揹著,反正時間能消磨一切。另一類是讀書極多,驕傲自負,以學問換勢力。其實無論是“道不輕傳”也好,“道不外求”也罷,本質上就是反對這樣的現象的。現在反而被這些人把在手中以作高深樣貌,說的是“知識就是力量”,其實是有辱斯文。

第三個是人員素質不高,其實這也是前兩個問題的根源。不是說讀書多就代表你有文化,同樣的,不是信了道教甚或做了道士,你就一定素質高了。有些人實在沒法過活,混不下去了,去當道士;還有些抱著賺錢的目的來出家,尤其是那些在微博,知乎活躍的道士,說起話來一副“得志便猖狂”的樣貌。他們的素質能高到哪裡去?他們的動機難道不值得懷疑麼?他們的雞湯,你敢喝麼?

道門的“雞湯”與“毒藥”,你幹了幾碗?

不如先安靜讀書,冷眼旁觀。(資料圖)

然而好在尚未到達絕望的地步。亂象萬千,應對的法門也有萬千,根本則只在“做人”二字上。拋開一切神秘感與工夫,道教作為一個有著強烈人文關懷的宗教,根基在於人。雖說學問上不能因言廢人,但是在信仰上和修行上,人就是基礎。尤其是對於絕大部分信仰道教和對道教感興趣的人來說。與其迷戀道教,瘋狂拜師,不如先安靜讀書,冷眼旁觀。看看那些人如何為人、如何做事,言行是否合一,再探討下一步的事。

當年陳寅恪先生論及學問之時,曾賦詩曰:“吾儕所學關天意,並世相知妒道真。”其中意趣,若引申至今日之道門,或也不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