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倒流,回憶蔓延:走進上海最後的老式傳呼電話亭

“樓上302室曹阿姨,儂屋裡廂親眷來電話了,叫儂明朝去吃喜酒……”

“501室劉家爺叔,那倪子長途電話來了,奧掃下來聽。”

在20多年前的上海里弄裡,經常穿梭著一群阿姨爺叔,手拿擴音喇叭,奔走通報著各家最新的來電信息,他們便是“公用電話傳呼員”。相比較冰冷電話鈴聲,通過他們的“二次傳遞”,傳遞出老上海里弄文化中的溫暖人情。

时光倒流,回忆蔓延:走进上海最后的老式传呼电话亭

最近,上海浦東大道一小區門口的老式公用電話傳呼亭“不小心”走紅,成為勾起一代老上海人公共記憶的“網紅”。呂樹生便是這座公用電話傳呼亭的“傳呼員”。

时光倒流,回忆蔓延:走进上海最后的老式传呼电话亭

浦東大道的公用電話亭,呂樹生(左)在工作

7月初的一個下午,《IT時報》記者來到了這處電話亭所在。弄堂口穿堂風很大,不少老人搬出凳子坐在公用電話亭門口,聊著家常,公用電話亭內電話鈴響了,那是呂樹生的一個遠方親戚打來的。儘管家裡的電話早已經裝上,但呂樹生留給親戚的依然是公用電話亭的電話號碼,這麼多年來一直沒有變。公用電話亭承載了他和他老伴半生的時光,“老伴在十多年前已經離開了,我也是那時候從她手裡接了班,繼續看護公用傳呼電話亭。”

01

“近接遠播” 忙的時候顧不上喝口水

這座成為“網紅”的老式公用電話傳呼亭位於浦東大道2511弄弄堂口,最初建於1995年。而與之陪伴的呂樹生,今年已經87歲。23年來,他見證了這裡的變遷。

时光倒流,回忆蔓延:走进上海最后的老式传呼电话亭

(傳呼室內破舊的陳設)

1994年呂樹生一家從浦西搬遷到了浦東大道2511弄,當時這裡有居民200多戶,但家用電話還不普及,打電話要步行到1公里外的居委會,通信很不方便。1995年,居委會在小區門口搭建起一個小房間,4部公用電話機,3位專人值守傳呼,一張電話局頒發的公用電話承辦證,服務於社區內200多戶居民的公用傳呼電話亭就這麼開張了。

呂樹生老伴是電話亭最早的管理員兼傳呼員,每天從早上7點一直忙活到晚上7點。傳呼員必須熟悉小區內5棟樓200多戶居民樓牌號碼的具體位置,接聽來電時,就按照“近接遠播”的規則進行傳呼,“住在前幾排居民的來電,不掛電話,等傳呼人員把居民喊來直接聽。住在後幾排居民的來電,掛掉電話,讓居民到了電話亭後再撥回去。這裡會專門放個小本子用來記錄,誰打來的?電話號碼是什麼?方便他們回撥。”

呂樹生回憶說,節假日是最忙碌的時候,傳呼員要不停地在各家各戶和電話亭間來回奔走,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到了中午傳呼員回家吃飯,家人就來“替班”。呂樹生就曾是一名“臨時”傳呼員。

时光倒流,回忆蔓延:走进上海最后的老式传呼电话亭

(服役多年的電話機)

“那個時候,大家通電話的時間都不長。乾脆利落說上幾句就掛了,因為電話費不便宜。” 牆上懸掛著的“上海市公用電話價目表”,詳細記錄了當時的話費標準:市內通話0.5元/分鐘,國內長途電話1元/分鐘,講一通30分鐘的長途電話就得花上幾十元,是筆不小的開銷。“最高峰那幾年,一個月一部電話的賬單是300元。四部電話總賬單就要超過千元。” 傳呼員的收入則按“傳呼”次數來計算,傳呼一次3毛錢,基本每人每月收入能達到300元。

02

里弄風景 鄰里聚在這裡“嘎三胡”

隨著安裝家用電話的居民越來越多,公用傳呼電話的生意逐步冷清下來,電話傳呼員從最早3個人變成了2個人。公用電話亭的功能也逐漸由“打電話”向“社區文化中心”轉型。

时光倒流,回忆蔓延:走进上海最后的老式传呼电话亭

呂樹生的老伴退休後來到公用電話亭發揮“餘熱”。做電話傳呼員,不僅要熟悉每戶人傢俱體位置,熱心的她對家家戶戶的“家事”也有一定了解,並主動幫忙,時間一長附近居民沒事就會聚集到公用傳呼電話亭,有人主動搬來沙發凳。

时光倒流,回忆蔓延:走进上海最后的老式传呼电话亭

(小孩在使用公用電話)

夏天時,大家聚在一起“乘風涼”,吹著穿堂風,搖著扇子,拉家常,人多一熱鬧,本該在7點關門的電話亭常常要到8點以後人散了再打烊,“那個時候還沒有便利店,買個飲料不方便,我愛人就和居委商量,買了一臺冰櫃放在公用傳呼電話亭門口,居民納涼時,隨手就能買到綠豆棒冰、赤豆棒冰、鹽水棒冰……”呂樹生說,生意好的時候,一年下來收入也有上萬元。

冬天,老人們就聚在一起曬太陽,呂樹生老伴還買了3部血壓計,免費給附近居民量血壓,“那個時候,除了社區居民,路過的路人都排著隊來量血壓。”

現在,儘管來打電話的人少了,但來往於電話傳呼亭的人卻從不曾因此減少,人們在這裡溝通情感,交流日常生活,這裡成了記錄傳統上海里弄文化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03

守護下去 把所有時間都留在這裡

十年前老伴離世後,呂樹生接了班,繼續看護公用傳呼電話亭。

时光倒流,回忆蔓延:走进上海最后的老式传呼电话亭

(呂樹生盼望遠方)

如今,電話亭的生意非常冷清,電話機已從最初的4臺減少到了1臺,一個月的電話賬單不足50元。居委會曾建議呂樹生結束電話亭的運營,但他不願看著電話亭就此退出他們那一代人的生活,於是一個人堅持運營到今天。“有一次,我等了兩個多月,發現賬單沒有來,我生怕停機就主動去電信營業廳查,才知道拖了1個多月沒有繳費。從這以後,每個月不等賬單來,我直接去營業廳交。”

現在,每個星期除了週六,老人都呆在電話亭中,每天從早上8點一直待到下午4點,為有急用的路人或者來滬打工的年輕人提供方便。“現在基本就是來上海打工的小青年給老家打電話,要麼就是社區老人出門時忘了帶手機,家裡煤氣灶忘了關,出門下雨了,給家裡打個電話,讓家人送把傘下來。”呂樹生說。

公用電話亭的桌子上高高堆起一疊“角子”,除了一元,還有不少是一角,那都是撥打電話的人留下的。這裡至今保留著按規定收費的老傳統,相比較那些非正規公用電話運營者動輒1元、2元的收費,他們依然嚴格執行市內通話0.2元/分鐘標準收費。“這裡附近的不少老家在崇明、啟東的年輕人,他們回一趟老家路費幾十元,到電話亭來打個電話兩三元就夠了。”

时光倒流,回忆蔓延:走进上海最后的老式传呼电话亭

(傳呼公用電話最早於1951年出現)

時光荏苒,青壯的人老去,曾經輝煌的老物件也漸漸落下帷幕。公用電話亭不僅見證著呂樹生和他愛人之間多年的愛情故事,也是我們一代人回憶的支點。它藏在每個人的心中,某一天,撬動了記憶,溫暖的故事傾潮流瀉,多少年也不會忘記。

(感謝費鋒攝影 提供照片)

TIPS:你用過公用傳呼電話麼?你和它之間有過什麼故事麼?在評論區留下你和公用電話的故事,挨踢妹將會抽取一名讀者送上米家驅蚊器。盛夏炎炎,涼風習習,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一絲清爽~

时光倒流,回忆蔓延:走进上海最后的老式传呼电话亭

往期回顧

时光倒流,回忆蔓延:走进上海最后的老式传呼电话亭
时光倒流,回忆蔓延:走进上海最后的老式传呼电话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