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須以文化自覺爲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科學分析近代以來世界各國發展經驗,特別是總結中國發展實踐經驗而得出的結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文化自信,是以文化自覺即對文化的理性反思為前提和基礎的。

所謂文化自覺,是指一定文化主體的一種理性的“主體意識”或“自我意識”,是對自身文化發展的歷史與現實、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對自身文化與其他文化的關係以及自身文化在國際關係格局中所處的“實際序位”和“發展態勢”等問題進行理性審視和深刻反思,從而對自身文化的優劣長短、國際影響力及其限度形成的自知之明。上述的這些方面是有機聯繫的,自知之明也是一種全面的深刻的自知之明,其中既包含對各種實有情況的科學認知,也包含對文化之各種價值的合理評價,是二者的統一。毫無疑問,這種認知和評價都絕不是一次性達成的,更不是一成不變的,正如一個人的自我意識不是一下子形成和一成不變的一樣。它們總是處於不斷修正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永無終結之日。

文化自覺建基於對文化的理性反思,核心也在於反思。文化反思就是文化主體對自身文化的反觀自照,是在一定背景中或條件下聚焦於文化、審視著文化,既能夠分辨出文化與其他非文化之間的差別,我們自己的文化與其他文化的差別,又注意不割斷其與背景和條件的聯繫,通過這種反思構成了或形成了文化自我意識或文化自我。文化反思與形成文化主體性是同一過程的兩面,二者又互為前提相互作用,完全是一種辯證的關係。一般而言,文化反思總是需要有“他者”的存在作為一種比較的基礎,一種合理的刺激,否則便沒有比較的需要和動力。在歷史上,總是由於文化交流,一種陌生文化的出現,相互之間出現碰撞,才會引起人們對自身文化的關注和反思的。

考察文化反思,既要注意到反思形式或路徑方面的差別,還得注意到反思內容的複雜性和主要維度的不同,而在總體上便形成了反思層次深淺程度的差異及其由淺入深的遞進。

文化反思作為一種對文化的認識,實際上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是對文化實有情況的認知,包括一定文化的歷史和現狀,各種文化形式及其地區分佈情況,“他者”文化與本民族文化交流的情況,各種性質文化對人們思想產生的實際影響,等等,這是基礎性的。一是對各種文化的作用、意義進行的評價,尤其是外來文化對本民族文化發展、政治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作用的評價。合理的評價一定要建立在科學認知的基礎上,否則就容易犯以想象的主觀的意見代替真實的情況的錯誤。這裡特別值得強調的一點是,相對於認知結果可以用經驗數據等來證實,評價則會因主體不同、側重方面不同、評價標準不同而容易出現意見分歧,孰對孰錯,孰合理孰不合理,在短時期內也不易得到檢驗和證實,只能在爭論和比較中,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顯出誰更加符合實際,誰更有道理。

從文化反思的內容方面看,主要存在三個維度,第一是關於文化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文化與經濟、政治的相互關係。一定的文化都是對經濟活動的反映,同時又對後者起能動的反作用,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但必須指出,文化的這種反作用總是通過改變人們的觀念、意識從而影響他們的行動而進行的,是潛隱地緩慢地發生作用的,不同的文化形式其發生作用的途徑和機理也很不相同。如不懂得這一點,就可能導致兩種錯誤偏向,或是忽視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現為簡單機械的經濟決定論,或是過度誇大文化的作用,表現為文化決定論。這是我們必須努力防止的。第二是關於如何處理本民族文化與他者文化的關係。世界性交往帶來的不僅是器物層面的互通有無,也促進了對製造這些器物的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和制度層面的瞭解,相應地則產生了對影響這些制度的精神文化的比較以及相應的態度。異域文化、他者文化都是與構成它們之基礎的政治經濟軍事的硬實力連帶在一起的,實力強的民族國家的文化,往往也表現出一種文化強勢或強勢文化,對弱勢民族國家的文化形成一種不平等地位和勢態,作為弱勢民族國家的人們也容易對其形成一種仰視的態度。這種態度出現的普遍性,表明其中有某種自然的合理性,因為在一定程度上,國力強盛與否是證明或顯現其文化的作用的。這裡容易出現的毛病,是以偏概全,將其文化的某一種或幾種形式、某個或幾個方面的優長泛化為所有方面的優長,或是相反,將自身文化某一種形式某一方面的劣短當作是整體的劣短。這一維度的文化反思就是要克服這種以偏概全的做法,具體分析各自文化的優長劣短及相關條件,以平等的視角理解彼此的關係,無論是拒斥某些方面還是學習某些方面,都建立在理性分析和合理評價的基礎上。第三是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對本民族文化以及他者文化的歷史地位和性質的分析比較。如果說上述第二個維度是一種對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對待層面的觀照,那麼這個維度則屬於一種超越性的透視。按照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思想,各個民族的人們包括它們的英雄人物,都是“僅僅認得特殊性,而且只能支配特殊性”,都超不出民族的侷限性,因此只是“世界精神”的不自覺的工具。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和歷史唯物主義則站在人類社會的高度,為我們進行這種文化反思提供了指導。簡略地說,從人類發展歷史階段的角度理解各個民族文化,包括本民族文化,我們才能超出民族侷限性,對各自文化的優長劣短及其歷史成因、具體限度獲得一種透徹的認識和同情的理解,也才能建立起一種以人類情懷為底蘊的包容性共享性的文化態度。

經過上述討論,我們可以明白,進行文化反思,會合理地進行文化反思,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反思本是一個哲學概念,現在被泛化為或普及為一個日常生活的詞語,可算是哲學影響生活的表現。但即使人們都在說反思,也確實進行了一些反思,尤其是文化反思,它肯定也還是存在著深淺的層次差別,也有一個從淺到深的層次遞進過程。在近代以來的世界性文化交流中,通常那些經濟軍事強大的民族國家會表現出一種文化強國心態,有的甚至驕傲自大,輕視或蔑視其他民族的文化,而在文化輸出方面也出現“巨大貿易順差”,相反,經濟軍事落後民族的許多人則容易出現文化自卑心態,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處處不如人”,唯有以前者的標準為標準,以獲得前者的認可為傲視同儕的資本。所謂“挾洋自重”,此之謂也。這兩種態度裡並非沒有文化反思的因素,這些人,也是經過了一些反思的。問題出在這種反思很粗淺,很皮相,所以也就容易出現在自傲和自卑之間搖來擺去。文化反思的層次遞進,就是將人們對文化的反思以及形成的自傲或自卑的態度,這種態度對於文化發展以及國家經濟政治發展的作用,同時都納入進一步反思審視的範圍,既反思其形成的原因,又考察其造成的結果,特別是在洞悉當今人類文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在超越民族文化本位的前提下,客觀地分析本民族文化的優長劣短,搞清楚我們是誰,我們需要什麼,我們還缺什麼,我們經過努力能獲得什麼。說到底,自信是一種主體地位、能力的自信,是對我們“自信什麼,為何自信,如何增強自信”等問題做出理性分析和回答基礎上的文化態度。

總之,只有建立在紮實的理性反思基礎上的文化自覺,才是真正的文化自覺;只有建立在理性的文化自覺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才是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價值前景的文化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