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不染,荷叶的秘密是这样的!

出淤泥而不染是人们对荷叶的一个经典印象,从泥里钻出的荷叶似乎总显得非常干净。

人们知道接触角和表面张力已经很多很多年了,但是很长的时间内却无法作出荷叶那样的表面来。也就是说,人们找不到那么疏水的物质,可以是使接触角象荷叶表面那么大。荷叶表面,有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这其实体现了荷叶的自洁能力。在自然界,荷叶拥有相当卓越的疏水特性和自洁能力,水落在上面,都会缩成圆圆的球形,很容易滚落,也很容易带走污物。这种也就是著名的“荷叶效应”(lotus effect)。

看荷叶上的水珠滚来滚去~

出淤泥而不染,荷叶的秘密是这样的!

(录制者:Stratege2002)

出淤泥而不染,荷叶的秘密是这样的!

(录制者:David Duprey)

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因为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使用,人们才开始明白荷叶高度疏水的原因。下面是用电子扫描显微镜“看”到的荷叶表面。

出淤泥而不染,荷叶的秘密是这样的!

(录制者:NISENet)

荷叶表面原来非常的粗糙!上边的照片上的标度是20微米(微米是千分之一毫米),也就是说,荷叶表面布满了大小在几微米到十几微米之间的突起。如果把这些突起继续放大,如右边的图,每个突起上还布满了更小的突起,或者说细毛。荷叶的超强疏水性,原来不仅跟表面疏水性有关,还跟这种超微结构有关。

能够如此疏水,一方面是因为表面的成分是与水不亲和的蜡质,另一方面很重要的在于那些密密麻麻的微小突起。

前面说了,接触角的形成是减小整个体系总界面能的结果。对于一个疏水的固体表面来说,当表面不平有微小突起的时候,有一些空气会被“关到”水与固体表面之间,水与固体的接触面积会大大减小。具体的数学推导在这里就省略了,总之,科学家们可以从物理化学的角度用数学来证明:当疏水表面上有这种微细突起的时候,固体表面的接触角会大大增加。

当接触角不是特别大的时候,象第一副图中的草叶上,水滴呈半球形,而半球形是无法滚动的。如果有了这种超微结构,象荷叶表面,接触角接近180度,水滴接近于球形。而球,可以很自如地滚动。即使叶子上有了一些脏的东西,也会进入水中被水带走。这样接触角非常大的表面(通常大于150度),就被称为“超疏水表面”,而一般的疏水表面只要接触角大于90度就行了。超疏水表面的特性就在于:水在上面形成球状滚动,同时带走上面的污物,这样的表面就具有了“自清洁”的能力。

出淤泥而不染,荷叶的秘密是这样的!

很多超疏水材料都是采取了类似的思路来设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