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農民不想種地了?

糕級顧問


不是不想種地了,而是沒辦法再去種地了,如果你真的放下所有,迴歸自然,自己種地種菜是惡意養活自己的,但是這樣的生活畢竟只存在電視劇小說中的。

現在各種物價都在上漲,化肥,農藥,種子這些都在漲,但是你看到糧食漲價了嗎?我記得從我小時候,十幾年前大米就要一塊多了,現在看看大米一般的還是一兩塊,那些農資產品不知道翻了多少倍了,農民怎麼賺錢呢?

這個社會你說沒錢,估計一個朋友也不會有,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這就是對這個社會最好的說明。種地一畝地一年乾的好收入幾百塊,幹不好就是虧本,如果你只是想自己種來吃的,那麼你在這個社會如果沒有錢,沒朋友不要說,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會看不起你,還有你的日常生活怎麼辦呢,水電費,人情費,看病買藥,買衣服,生活用具,孩子的教育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吧,如果在農村種地的話這些可以說你一個也不能滿足。

在外面打工雖然賺不到什麼大錢,但是確實比在農村好多了,外面打工好歹一個月也有三四千,做的好也有五六千,七八千的。在農村一年也沒有這麼多。而且農村也沒有任何的產業,想找工作也是不可能的,只能出去打工了。

不是說每個人都喜歡背井離鄉的,喜歡在外面被人管制,被人欺負,被人看不起的,在外面打工的那麼多的辛酸,對於那些有錢的人真正的瞭解嗎?但是我們不努力,我們不忍氣吐生的或者,忍受著這一切,難道還要讓自己的下一代也是要過這樣的生活嗎?所以我們為了自己的下一代接受更好地教育,能夠不再過這樣的生活,我們不得不努力。

我們不是喜歡打工,是不得不打工,我們不是輸給了不努力沒有錢,也不是輸給了我們是農村人,我們只是輸給了這個時代。


張家界小伍


這是一個赤裸裸的現實,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開始變得不願意種地了。

我有個朋友,老家的地還不少,大概有15畝地,他常年在外打工,家裡的一直是父母種著,這兩年父母身體不好,只能給別人種了。

原來是自家的女婿種著,種了一年,發了大水,花生收的時候,被水淹了,種地沒賺到什麼錢,第二年堅決不種了。

後來,給了鄰居侄子種,人家本來有10畝地,加上他家的10畝地,一共20畝左右,花生價格不穩定,種了一年大概賣了兩萬多,後來因為添了孫子,說要看孩子,種不過來了。

於是,地又沒人種了。正好有一個親戚,隔壁鎮的,兒子剛大學畢業,買了房子,著急用錢,一狠心準備跑二十多里地種著。

在農村,不要說一畝地租多少錢,白給人家種還沒人種呢!就算能租,一畝地租個200-300左右。自己種地的話,一年到頭,其實也賺不了多少錢。

在我們村有個笑話,一個男人在家種地,說明一下,我們村的地很少,都是一畝兩畝的。一些沒人種的地,他多少出了一點錢,歸他種了。找一個人工,一天50元,不算貴吧?最後地還是晃了,長滿了野草,變成了全村人的笑話。

之前在我們老家,一年是兩季,一季小麥,一季玉米,可是現在多數人都種了一季,只種秋季作物了。即便小麥價格比較穩定,還是沒人種了。

因為農民不傻,會自己算算賬,種一畝地,一季到底能賺多少錢?如果只能賺個幾百的話,還不如在家閒著呢!或者外出打工,一個月的收入抵得上多少糧食錢了!

不是農民不願意種地,只是種地太辛苦了,一年還賺不到多少錢!再說了,現在的農村,都是老年人了,年輕人壓根不願回去種地!

願意種地的,種不動了!種的動的,又不願意種地!

這個還蠻尷尬的,但人都是現實的,能賺錢願意幹,不賺錢甚至賠錢的話,誰願意種地呢?


快樂農人驛站


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

1、種地辛苦。俗話說“誰知盤中餐,粒粒諧辛苦”,農民工在種地時,頂著炎熱的大太陽,在農地裡不斷返土,澆灌,除草,施肥等等。哪一個環節對農民來說都不是件輕鬆的事,必須親力親為,否則會極大影響產量。

2、種地不賺錢。近年來,農產品價格下跌,有些甚至出現嚴重的滯銷,農產品不得不低價甩賣,價格賣不上,農民直接的收益就會大大降低,不賺錢便成了普遍的現象;

3、種地身份低微,許多城市人,很看不起種地的農民,原因是農民長期以來被風吹日曬,皮膚變得乾燥,手被磨得很粗糙,外表不得體,穿著也不注意形象,因此身份相對低微;

4、種地風險大。我們都知道,農業收成要看天氣,旱災、水災、洪澇災害年年上演,面對天災,農民只能望天長嘆。農民不但要躲避天災,還要預防各種天敵害蟲的侵略,加之環境汙染帶來的一些病變,可想而知種地風險有多大了;

5、種地週期長,有些地區一年一熟,有些地區一年兩熟,種地週期太過漫長,對於收入本來就微薄的農民朋友,更是加劇了他們的生活壓力,促使他們考慮其他謀生之路 。

綜上,有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不在種地,短期與長期都無法使農民看到種地帶來的成效,造成農村土地大量閒置也就不足為怪了。因此,政府方面不但要加強對農業的相關補貼,還要引進先進農業技術,讓農民種的作物提高產量,農民們才有信心繼續種植下去。


農學谷


農民,長時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穀梁傳·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 範寧 注:“農民,播殖耕稼者。”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人生在世,會當有業,農民則計量耕稼,商賈則討論貨賄。”有一種解釋是:佔有或部分佔有生產資料,靠從事農業勞動為生的人。是在原始社會瓦解的基礎上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而出現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農民的經濟性質不同。在奴隸社會,有自耕農和隸農。前者是以小塊土地所有制為基礎,從事個體勞動的自由農民;後者是向大土地所有者租種小塊土地、地位介於自由農民和奴隸之間的佃耕者。在封建社會,除了自耕農以外,中國大量存在的是租種地主土地的佃農。隨著封建社會的瓦解和資本主義的發展,農民的分化加劇,形成了僱農、貧農、中農和富農等階層。通常所說的農民是指生產資料的私有者和勞動者,即貧農和中農。

清朝及其以前直至國民政府遷臺以前,其時由於工業經濟的落後,農民為中國社會勞動力人口主要力量,主要依靠自然經濟生活,多為佃農、自耕農(包括以農業種植、養殖為主的土地主);這期間除了隨著一部分遷入城鎮進行工商業經營或成為產業工人以外,絕大多數受當時國家工業發展水平的制約滯留在原有出生地,而沒有土地的農村居民很多依靠給土地主打工生活,根據工期的長短這些人多被稱為“長工”和“短工”,長工和短工應該屬於職業,長工指常年被僱傭,短工則屬於季節僱傭工。

無論在研究中還是在日常生活的語境中,人們談到“農民”時想到的都並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且也是一種社會等級,一種身份或準身份,一種生存狀態,一種社區乃至社會的組織方式,一種文化模式乃至心理結構。而且一般說來,社會越不發達,後面這些涵義就越顯得比“農民”一詞的職業涵義重要。在這些社會里,不僅種田人是“農民”,就是許多早已不種田的人、住在城裡的人,也被認為具有“農民”身份。如本世紀初英屬印度的孟加拉地區,絕大多數下層的非農職業人口都自認為、也被認為仍屬於“農民”,因為他們不僅都是種田人的兄弟或兒孫,而且他們的“家內習慣與生活準則”也與農民無異。調查還表明:當地農民自己對“什麼是農民”的回答也更多地與地位而不是與職業相聯繫的。農民無法進行任何升級,但是他們可以變成民兵。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的農民是地位最低下的等級民眾。沒有自由權,沒有身份,沒有級別,沒有土地(地主不含在內),全靠為地主打工。新中國成立後,農民翻身得到解放,在土地改革中,分到土地和房屋,擁有了自己的生存土地,從此過上了自力更生,自耕自足的幸福生活。後來,在中國的歷史上,雖然經歷數次政治運動,農民還是農民,在三年自然災害中,生活是苦到了極點了,其地位也沒有動搖。那時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歸,臉朝黃土背朝天,遇上災年無法活。憑藉自己的雙手,戰天鬥地,總想一年能比一年好。我就歷經過那種集體主義的生活,好像都沒有怨氣。一方面要上交公糧;另一方面要上交任務。所得不多,就是自己全家人的口糧,先一的口糧要吃到第二年新糧出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吃不到,那就叫做青黃不接,要度饑荒。自古以來,中國農民都要交皇糧,外國農也要交稅。這是天真地義,誰也不能否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騰飛,給農民帶來很大的利益,2005年,農民不但不要上交“皇糧”和農業稅款,每年每一畝農田還可以享受政府38元補助金。這是多好的事情,後來補助金越來越多,目前已經提高到200元/畝。當國際糧荒消息頻傳,當糧價步步攀高,當一些城市高喊缺地,當一些農民面臨無田可耕的困境,一些地方的農民卻不願種田——他們寧願外出打工而讓家中農田荒蕪,他們寧願買米吃也不願種自己的田。儘管國家在各方面努力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但多數村民表示,種糧並不是為了掙錢,而是保證家裡的口糧。有的農戶將水田改種,有的寧願丟荒去買高價米吃。究其原因是:種田成本太高划不來。種地相比打工,比較收益懸殊,這是農村土地大量拋荒的最主要原因。據當地農民統計,在家種田一年,收入為一千多元;而外出打工,一般有一萬多元。“口袋裡有錢,不愁買不到糧。”這一觀念已為農民接受。有的地方,農民的選擇與國家的初衷背道而馳。某縣農業局辦公室主任表示:“農田是農民的,種田收益太低,他們要拋荒我們也沒辦法強行制止。”

(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綜上所述,耕地拋荒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三:其一,農業比較效益低,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耕種效益低導致拋荒。近幾年來,中央連續6年出臺一號文件對“三農”問題予以高度重視,取消了傳承幾千年的農業稅,並下撥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農民種糧積極性本應有很大提高。然而,隨著物價上漲,農民種糧的成本急劇上升,種子、化肥、農藥不同程度上漲,農民勞資從2000年30元/天上漲到2010年80元/天。經測算,農民種糧除去成本每畝利潤不足400元,按每人種5畝計算,年收入不足2000元,遠不能滿足一家的開銷,何況很多農民人平根本沒有5畝耕地。因此,一些年輕力壯的農村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或經商,賺取勞務收入或其它收入,一般每年可賺上萬元,是種田效益的5倍。由於年輕人大多外出,留在家裡的都是老、弱、病、婦、孺,沒有能力耕種田地,因此耕地只好任其拋荒。耕地利潤低,收入少,是農村耕地拋荒的根本原因。種田效益低,直接影響了農民生產積極性,這是土地拋荒最根本的原因。

其二,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務農的勞力短缺。隨著城鎮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大,農村剩餘勞動力“棄田務工”、“棄田經商”的人數急劇增多。此外,一些人為了適應學校佈局調整,方便小孩上學,舉家外出,拋荒現象日趨明顯。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是農村土地拋荒的直接原因。近年來,大量勞動力外出轉向二、三產業,以便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致使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嚴重缺乏,大量耕地無人耕種或無力耕種造成耕地拋荒。

其三,耕地流轉不暢,土地承包管理不力。由於我國土地流轉制度還不健全,農民對現有流轉政策不瞭解,農村土地流轉存在“不願流轉”和“不能流轉”現象。進城農民認為自己在城鎮一旦“失業”後還有回去耕作的資源,寧荒不轉。留守農民因為耕地效益低,耕作難度大,又無適當產業支撐,導致農村耕地不能流轉。耕地流轉機制不健全是耕地拋荒的又一個原因。隨著農村社會發生的生老病死、升學、當兵、就業、遷徙等,人口不斷髮生變化,而人口、勞力、土地等生產要素變化造成部分耕地無力耕種。

其四、鄉鎮幹部乏力,沒有人員下村督促。現在鄉鎮幹部的工資都是縣級財政統發,不須要到村組崔交,每年除了搞計劃生育這個硬任務外,鄉鎮幹部不需要下去,大多數住在縣城或城市裡。筆者曾經有兩年當任農村工作隊長,需要到村組開展調查,多次聯繫陪同的鄉鎮幹部一起調研,卻無法找到人員,要就是不接電話;要就是手機關機。有的掛村鄉鎮幹部還不知道該村有多少農田,有多少田拋了荒,真是一問三不知。2008年,全國多個省、市遭受大冰災,我通過有關渠道從海外募捐一批救災物資,所有的接待工作都是我們做好,只是要求鄉鎮配合做好發放工作,最後還是漏洞百出,應酬不好。後來這個鄉鎮領導對我說:老兄啊,你不搞這個東西給我們,我們沒有一點事,你搞來這個東西給我們,我們不好做人。哈哈,我真好笑,這就是當今父母官說的話。

再說,

改革開放30多年了,農民不願做農民是對的,更何況當今社會在變化、在發展,農民也應該走出田園,走出新時代,不能世世代代當農民,要成為創造新時代先進分子。如今國家出臺政策要關心農民工。所以,當今最值得致敬和表彰的群體、被忽略的中國驕子,是農民工。沒有他們粗糙的雙手,所謂崛起的大國,所謂中國奇蹟,所謂世界工廠,所謂城市化,根本不成立。

但是,目前我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珍貴,但耕地拋荒造成了土地資源的閒置浪費,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要從根本上解決土地拋荒問題,必須針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加強正面引導,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強化宣傳法制,杜絕棄耕拋荒;加強市場調控,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等多措並舉,綜合治理,給農業生產匯入新的活力,調動和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培養教育出新時代的、新式的、講科學的、會經營的全新農民。


唯一笑


其實農民不是不願意種地而是種地無望

1、氣候不穩:近幾年氣候變化太大,對農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今年春天干旱、夏天高溫、秋天連陰雨,直接影響產量和糧食品質。春天由於乾旱有的區域不能按時播種,更有改種別的作物;夏天高溫導致玉米結實率下降,嚴重影響產量;秋天收穫糧食之時連續20多天的陰雨,夏播區不能按時收穫,影響小麥播種,並且玉米因雨水過多出現穗腐,花生不能及時收穫在地裡發芽,影響品質。

2、產量不穩:許多地方的農業仍是靠天吃飯。農民春天播種了,也投入了人力、物力,可各種不確定因素都影響產量,僅山雞、野豬就讓農民束手無策更不要說別的,所以只有等糧食入倉了才算收成。自古就有龍口奪食之說,雖然指的是夏糧收穫時正是多雨季節,並常伴隨冰雹,形容夏糧收穫時與龍王搶食,也說明種地之難,產量不可控,沒有一個穩定的收成。

3、勞力不穩:如今勞動力缺乏已是共識,青壯年勞力從事農業的很少,他們只是季節性的暫時性的勞作,有的只負責播種,在收穫時能回來幫忙就不錯了。

4、糧價不穩:近二年糧價下降,並起伏無常,農民賣早了,後面漲價,賣晚了前面價高後面降價,讓農民不知如何是好,傷農。

5、種地掙錢難: 前幾年糧價可觀,許多人把目光轉向農業,出現了一批承包大戶,流轉大戶,結果糧價下降,連本都虧了。農民要養家、要過好日子,要供養孩子上學,僅靠種地……。大家都知道一瓶水什麼價,一斤玉米什麼價。

6、打工相對好點:打工雖然辛苦可青壯年打工一到二週的正常收入差不多與種一畝玉米的純收入相當。再說種地也不次於打工辛苦,唯一的優勢就是守家在地。

所以說農民也想種地,可沒辦法。


綜合農業技術


為什麼農民都不願種地了?這是因為當今社會經濟處在主導位置,同時媒體大力宣傳"擺脫貧窮走向福裕,體現個人價值"以及以經濟收入來衡量價值的結果,同時與中國農業生產狀況與國際貿易直接相關。我們知道農民的基本需求是生存,這也是做人的底線,但因經濟在社會生活中對農民生存的主宰性使得農民不得不追求經濟。由於中國農民耕地面積過小加之分散使其無法享受到"薄利多種"的經營模式,高昂的機械操作費用使其經營雪上加霜,而高價農資與自然災害使其走上絕路。更為可悲的是糧食的大量進口造成中外糧食生產競爭,中國手紡織布與外國機器工廠生產的競爭模式使得中國農業生產必敗。這些客觀存在造就出中國農業的必然衰敗。其次“擺脫貧窮走向福裕,體現個人價值"的大力宣傳使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改變。"擺脫"就是逃離,"福裕"就是物質享受,"個人價值"就是能掙到更多的錢。欲想實現三者的唯一方法就是入城打工。在耕地無法經營和社會大力倡導的雙重作用下,浩浩蕩蕩的農民工隊伍豈有不成之理?農民找到了更好的勞動方式豈能不拋棄落後的呢?中國農業的生產現狀使得中國政府必須改變現有觀念,不僅要給農業加大補貼力度,更重要的是必須迴歸到集體經營土地的模式之中,並對過去的經營方式大加改良,使農業生產與國情相匹配。唯有如此中國農業才可獲得新的生機,並能在獨立與對外競爭中強勁生存使國安生。


天地使者4


老農心裡話,種田不賺錢,為啥還要耕田?

上一篇文章說到,種一畝水稻,才獲得360元左右的利潤,這裡面還包括拋秧、灌水、施肥、除蟲、曬穀等等的人工成本。如果把人工也攤進去的話,一天辛苦的勞動收入是10元。

因此,種田真的真的不賺錢,用商人的話說,這是賠本的買賣!但明知道不賺錢甚至賠本,為什麼還要耕田種田?

在給你最樸實的答案之前,需要簡單介紹一下老農的情況:

老農家在廣東梅州的一個小村莊,這裡的土地有點像梯田,一塊一塊一格一格的那種。老農家有六口人,夫妻倆已經63歲,體力一年不如一年,這在城裡原本是退休享福的年紀,但還是耕了6畝地種水稻。倆個孩子40歲左右在城裡打工,老兩口在農村帶著兩個上小學的孫子,務農。

老農心裡其實很清楚,知道種田不賺錢,但不種田還能幹啥?幹啥還能有收入呢?可能城裡人會說,去城裡做個小工也比種田收入高,這可能是事實,但留守在農村讀書的孩子怎麼辦呢?自己的兒子已經在城裡打工了20年,都還為了一套房子和月供苦苦掙扎,你說打工真的賺錢嗎?

在農村一個家庭的電費、電話費、醫藥費、人情紅包費、割豬肉的錢等等,一個月最少需要1100元。雖然在農村種田不賺錢,但好歹不用花錢買糧食啊,而且剩餘剩飯還可以養豬,餵雞餵鴨,努力種田了,總算有個收入啊。

換句話說如果只考慮耕田沒錢賺,難道就棄耕讓田地荒在那裡嗎?這麼好的土地,僅僅因為錢,荒蕪了,老農心裡的情感過不去啊,耕了幾十年的田地,對土地已經有了感情。再說送給人耕,不要租金都沒有人要啊。

現在,老農最希望的是,有老闆能把土地承包了,給自己創造個工作機會,比耕田收入高,就行。不是說互聯網+嗎?把田地也+上去,拜託了。


鄉土梅州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現實而又令人頭痛的問題,這個問題必須引起更加廣泛的關注。做為一個從事土地方面工作的人,對些也感到非常無奈和痛心,但必須要直面面對,認真查找原因,希望能逐步解決。

(1)種地收入少。這一點是主要原因,自家侍弄幾畝地,一年到頭閒不著,當前糧價又低,除去種子、花肥、農藥等生產投入,根本賺不到幾個錢,要想靠地過生活,那你肯定是扶貧對象了。

(2)收入門路多。當前農村要想過上好生活,沒有幾個是靠種地的。當然,種糧大戶除外。而且進城打工、開小店、做個小生意等,到處都是掙錢的門路。有人說,隨便打個工,一個月的收入頂上一年種地的收成,非要累死累活種地幹嘛。

(3)不願吃苦、不會種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的孩子也是很嬌貴,從小不能說嬌生慣養吧,也是從學校到學校,要麼升入大學,要麼進城務工,能不能吃得了那份苦不說,很多年輕人就根本不會種地。

(4)農業產業化、現代化進度慢。這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集約化規模化生產,這樣不但能提高土地的生產效益,而且農民可以就近當產業工人,相對工作強度和壓力就不會那麼大。只是這個進程還是有點慢。

(國土人說土地事兒。解析土地法規政策,追蹤最新國土動態,解疑土地矛盾糾紛,維護大眾土地權益。敬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土人雷語”,歡迎私信交流。)


土地觀察員


“為什麼農民都不想要種地了?”

現在在農村,基本上除了逢年過節在鎮上就看不到什麼人了,都拖著箱子揹著包出去了,前幾年還不是這般景象,現在除了老人就是孩子,為什麼現在農村人都出門打工,不願意種地了?

愛農幫認為,你所闡述的現象是現在大部分農村都存在的一個問題,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都在城市,鮮少有留在農村務農的,而且隨著城鎮經濟的不斷髮展,這種趨勢將更加明顯,但不管是什麼原因,我們都應該意識到,這樣的現象是極其不利於農村自身的經濟發展的;

就像是農村人往城裡流,錢也往城裡流,應該也要讓城裡人往農村來,將城裡人的錢也帶來農村,這樣互相促進,才能夠越來越好,這才是正確的方向;

不過,說到底,之所以有這麼多的農村人願意往城裡裡跑,終究還是離不開“金錢”二字;誰又願意背井離鄉?誰又願意沒日沒夜地幹活?誰又願意不想好好生活呢?都是沒辦法的事情,現實所迫,這也是無奈之舉;

但是,也不乏存在說,是為了和孩子在一起而選擇離開家鄉,在城市養老,找活幹;但是,不管怎樣,農村的發展離不開青壯年等勞動力,而現如今,國家也提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農民工回鄉發展,愛農幫覺得,如果大家在城市發展並沒有很好的話,不妨考慮響應國家政策,回鄉試試;

關於上述觀點,有任何意見,歡迎評論區暢所欲言!


愛農幫


如今,不僅僅是個別的農村了,可以說是絕大多數農村,越來越多的農民,都不在家裡種地了。這是一個令人無法迴避、又無法阻止,甚至根本不知道是對還是錯的一種現象。

從農民自身的利益角度出發,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要合理合法,什麼賺錢,幹什麼。



種地不賺錢,放棄種地,進城打工,也是一種很理性的選擇。

即使發展到這種“農村地荒”的程度,也沒有人敢站出來指責農民為什麼不在農村老家安安生生的種地?

如果誰敢這種質疑,那麼農民必然要問問他:“種地能買得起房麼?”

“種地能給兒子娶媳婦麼?”

“種地能供孩子上學麼?”

“種地能看得起病麼?” 除了吃飯餓不死外,沒有一樣是能靠種地解決的問題。

當然了,也有個別靠著種地發家致富的,但是太少了。



目前這個現實情況下,農業還是要服務於工業的,這是發展時代的大局,不可能改變。 所以說,當種地無法帶領農民奔小康的時候,農民出城打工、經商、做小買賣,也是一種發展。

況且,近二十多年裡,我們的媒體還有一些官方,都是號召農民進城打工緻富的。

還記得,十幾年前,我們村上貼得一條標語:“進城打工緻富,在家混吃等死!”

和計劃生育的標語有那麼一拼。 當時,城裡缺乏大量的勞動力,尤其是在建築這一行,中國經濟正在騰飛,大量的城市需要建築工人,農民工也就在這個時代誕生了。

只是發展到如今,建築行業用工量越來越少,農民工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少,大部分以前的農民工也面臨了老齡化的問題,再加上智能化、機械化的發展,城市的農民工需求量已經急速減少了。

對比起來,在農村,由於這些年農村大齡人口進城務工,年輕人落戶到城裡,大部分農村都開始面臨著農村勞動力缺乏的現象。 這一現象已經非常普遍了。 不僅僅是咱們已經看到了這個問題,官方也都已經重視起來了。



近幾年來,我們已經能聽到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的號召。 今年,剛剛又有了一個新的號召,就是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 對的,你沒有聽錯,以前鼓勵農民進城務工,今年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 之所以有這種截然相反的現象,都是因為時代的需求不同罷了。

機會在哪,作為我們,就應該去哪裡發展。 這個沒啥好說的,也沒有什麼好抱怨的。

從大時代的發展方向來看,對於農民來說,城市裡的發展機會可以說以後會越來越少,反之,農村的機會將會越來越多,回農村,可能又會是下一個時代的潮流了。

每一個人都是時代發展中的一塊磚,時代發展哪裡需要,咱們就得往哪裡搬! 順著時代的發展去幹事,才能找到機會,才能發展致富。

所以,農村沒有人或許只是暫時的,當機遇來臨時,農村可能會再次“人滿為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