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也很不容易,爲什麼你看不到?

媽媽,我也很不容易,為什麼你看不到?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很多人常用這首詞表達,少年的愁“不足為愁”,而近來被網友大量引用的電影《電氣預報員》中的一句臺詞——“成年人的生活裡沒有容易二字”,也將青少年歸為“強說愁”一邊。

媽媽,我也很不容易,為什麼你看不到?

事實真是如此嗎?作為一個共情能力強的人,我覺得並不是。

一般來說,我們都更能發現彼此“容易”的一面,沒有或不去關注“不易”的那面,而所謂的“少年強說愁”,只是成年人站在自己角度的判斷,有些事你覺得簡單,但在青少年的生活裡,就是天大的困難啊!

今天就來說說,青少年(中小學生)生活裡的不容易,希望各位父母看完之後,儘管依舊覺得自己最不易,但也嘗試去理解孩子的難處

好孩子、乖學生、考高分

媽媽,我也很不容易,為什麼你看不到?

據相關研究數據,世界多國青少年自殺率持續走高,壓力並不只存在於成年人之中,孩子也承受著自己年紀帶來的重擔,自殺現象背後,並不只是“玻璃心”,在中國青少年自殺原因的排序中,學習壓力過重佔第一位。

每每畢業季,我們都集體回憶學生時代,表示上班太累,甲方、熬夜、生存壓力……都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還是上學好啊,朋友、社團、運動會……每一件事都那麼讓人懷念!

可是,認真地講,你真的想回到學校、重來一次嗎?讀書時候的KPI也不少啊……

初級——二十週如一日不許遲到,沒有意外沒有藉口,上課能不可以隨便講話,否則就等著扣分、見班主任;

中級——作業必須完成,不許有一天一點點的偷懶,做不完就得面對來自老師的狂風驟雨和同學的嗤之以鼻;

高級——分數得高、排名得前,不可以偏科、不能有哪怕一次的退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是好孩子好學生。

更不用說面對“學校社會學”——競爭班委落選、師生矛盾、被朋友冷落……太多太多了,尤其是在不懂處理事情和整理情緒的年紀,這些累積到一定程度,都會成為定時炸彈

最崩潰的是,即使上面的事情全部做好,還要面對被別人家的孩子支配的恐懼……

別人家的小孩,全世界第一可愛

媽媽,我也很不容易,為什麼你看不到?

前幾天,山東淄博某中學發生了一起兇殺慘案,一名男生怒砍同學十幾刀致其身亡,原因令人心驚又不解:“殺了第一名,我就是班級第一名”。

原來,馬同學和秦同學都是該中學初三某班級品學兼優的學霸,馬同學常考第一,秦同學總在第二,因此秦同學起了殺心,在又一次考試成績公佈後,馬同學仍是第一名,秦同學痛下殺手……

在秦同學心裡,做第一名究竟有多重要?一個十四五歲的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邪惡的想法和殘忍的行為

我們無法探究內幕,但可以想到,這個半大孩子作惡的根源,一定少不了其父母和身邊人粗暴的有意無意的暗示、感慨、評價:只有第一名才是有價值的。

那些看上去普通的、平常的、不算什麼的對比

,在孩子還不健全的心裡埋下了惡毒的種子,導致他用殘暴的行動又一次證明,嫉妒是人類最邪惡的情感。


作為父母,你是否想象得到,每一次請出鄰居、親戚、朋友家“五項全能”的孩子,來對比自己孩子離優秀還有多遠,TA需要多大的能量來面對打擊。

試想如果有個人,時不時就要告訴你,你一點也不優秀,XX比不上隔壁的XX,XX比不上樓下的XX,你會怎麼想?會不會覺得人生艱難

很慶幸,大多數被父母用別人家的孩子敲打過學生都沒有走上歪路,更多地是調侃一句,“別人家的孩子,從來沒有讓我爸媽失望過”。

但長時間面對打擊真的很不容易,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心態很難保持積極,何況總是活在和別人的比較中,並不是一種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而且,你以為只有父母會對比孩子,孩子們不會比較父母嗎?所以,孩子的壓力不僅有“別人家的孩子”,還有令人心酸又無奈的,“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必須承受父母的不容易帶來的困難

媽媽,我也很不容易,為什麼你看不到?

留守兒童是近幾年最受關注的群體之一,近期播出的幾期《同一堂課》和《極限挑戰》都將鏡頭對準了這些被外出務工的父母留在家鄉的孩子。

“不出去玩了,要學習”、“蛋糕拿回去給奶奶吃”、想學跳舞就跟著電視練習、離桌便收拾碗筷、幫爺爺奶奶幹活……他們的懂事,並不是讓人愉快的那類

看完之後我覺得最應該關注的,可能是孩子們的心理問題:不願意表達自己,很難打開心扉,生硬的一問一答,也說不出心裡話,更多的是沉默的哭泣……爺爺奶奶起不到足夠的陪伴作用。

短短几十分鐘,就足以瞭解太多艱難,更別說鏡頭之外。


可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就很幸運嗎?不一定,很多孩子的父母也掙扎在無法調和的家庭與工作的矛盾中,在這一點上,坐在辦公室的白領和務工的農民,甚至一兩百年前在工廠裡踩縫紉機的工人沒有區別

很多時候,孩子也想跟父母說說自己的事情,有趣的、無聊的,談談自己的心情,開心的、難受的,問問自己的困惑,希望分享或得到幫助,但爸爸媽媽們沒有時間,或者

有限的時間都用來監督或質問TA的學習了。

他們難道不是另一種形式(心理上的)的“留守兒童”嗎?

另外,真的不要,一說談心,內容都是,爸爸媽媽多不容易,生活有多艱難,你要好好學習,先別說TA會反感,就像《彷徨之刃》中有個人說的,“他遲早會知道的,現在告訴他我們的推測,有什麼意義嗎?”

人生實苦,要互相扶持

前兩週,2018年廣州和上海中考相繼舉行,極具“CP感”的語文作文題目——“原來這麼簡單”和“真的不容易”,引起了大家關注(原諒我造出的第一個句子是,熬夜原來這麼簡單,早起真的不容易哈哈)。

我覺得一定會有一部分孩子寫父母“真的不容易”的相關話題,而“原來這麼簡單”的這個題,一定跟自己的聯繫更多。那作為父母,你是否會想到孩子的不容易?是否會把“原來這麼簡單”跟自己關聯?

講述叛逆女高中生和父母關係的美國電影《伯德小姐》中,女兒問媽媽:“

我知道你愛我,可你喜歡我嗎?”這句話太能解釋部分父母對孩子的特殊感情了。

是啊,所有父母都愛孩子,愛孩子沒有原因,或者因為TA是自己生命的延續,可是,拋開父母這個身份,你喜歡自己的孩子嗎?你能看到孩子那些你不曾察覺的優秀特質嗎?

希望各位爸爸媽媽,不要偏執地等待,等著孩子更優秀、更出色、更完美,才去喜歡TA,不要讓孩子覺得,連父母的喜歡都是有條件的,請試著理解孩子,像他們努力理解你們一樣。

媽媽,我也很不容易,為什麼你看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