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父親的職業:篾匠

作者|蒙鵬

別看父親身材高大,手卻巧得很,撮萁、背籮、花籮、甑篦等竹器,都會編。父親編竹器,全是家用,不外賣。

平時上山幹活,父親便喜歡“相樹”,哪些適合做鋤頭把,哪些適合做撮萁框,哪些適合做連枷,哪些適合做犁彎……相中了,砍回家,火燒後,去了皮,磨得滑溜溜的,收好備用。父親說:“閒時撿著急時用嘛!”

家裡的撮萁快掉了框,背籮快穿了底,父親便張羅著編新的。

【散文】父親的職業:篾匠

父親從門后角落裡拿出禿頭刀,打了半盆水,抬到磨石邊,右手按住刀把,左手拿住刀頭,將刀按在磨石上,不慌不忙的來回拉動。

偶爾,父親從盆裡勾些水灑在磨石上。磨了一陣,父親抹去刀上的石漿,將拇指在刀鋒上拉一下,聽一聽那發出的聲響,判斷刀磨得快不快。

那時候,我喜歡湊在旁邊看父親磨刀。父親不失時機地教育我們。“幹任何事情,都要有好傢什!磨刀不誤砍柴工嘛!”

砍來竹子,父親在一頭對角砍開四個口子,加入兩根木棒,用刀背叭叭叭拍打木棒幾下,竹子便破成四塊。隨後,父親按照需要,將竹塊削成大小薄厚不同的竹片,竹條。

父親編得最多的是撮箕。有些撮箕雖然壞了,但撮箕框還是好的。父親舊物利用,用就撮箕框編新撮箕。編出來的撮箕,感覺怪怪的。

【散文】父親的職業:篾匠

編好了花籮、背籮,母親把肥料口袋拆開來,縫成揹帶,栓在花籮和背籮上。母親又找了些破布縫成墊子,栓在背籮和背接觸的地方。這樣,背起東西來舒服多了。

父親無論是編撮箕,還是編花籮和背籮,編著編著就編大了。“大了裝的東西多嘛,能少跑幾趟。”父親有父親的道理。

也難怪,父親的氣力大。年輕的時候,父親找人在以且河上游的磨石溝打了一個大碓窩,約有四五百斤中重。在幾個人的輔助下,父親歇了幾肩氣,一個人將大碓窩揹回了家裡。

小時候,父親編的撮箕上糞,我們只背得了半撮箕。栽洋芋、栽包穀,父親端著大撮箕放糞,一撮箕糞要放去大半邊土。一是山區的土地小塊小塊的,再就是父親的用的撮箕大。

父親不光編來自家用,還幫鄰居編。編的最多的,是甑篦。

【散文】父親的職業:篾匠

貴州人煮飯用甑子。蒸出來的米飯,不幹也不稀,夾雜者竹子的清香,味道好得很。甑子中間用的那個隔板,就是甑篦。那甑篦常年受蒸汽燻蒸,加上時常有飯粒敷在裡面,透氣性就不好,一年得換一兩回甑篦。

鄰居們只需砍棵金竹來,或是金竹也不用拿來,只需在路上遇到的時候說一聲,父親便抽閒等空編好,給鄰居送去。

2018年3月1日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