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從小由姥姥帶大,爲什麼還是愛爺爺奶奶比姥姥姥爺多呢?

YY麻辣媽咪


根本原因是大的人文環境造成的!

孩子和雙方老人血緣一樣,這是常識,所以什麼“血濃於水”理論肯定不成立。我認為這就是中國傳統男權的宗法制度的文化造成的。

中國是男權核心社會,並且這種男權社會和西方不太一樣。

1''中國的男權社會,女性是“附屬品”。''女人們會不自覺在家庭中“人格缺失”。

很多女人結婚之後會把自己淹沒在夫家裡,沒有獨立人格。女人一面說自己不是生物工具,一面又說“我給你家生孩子,孩子跟你們家姓”,儼然自己就是給婆家生娃的工具。

2''中國崇尚大家庭,家庭內部界限不清,但是家族界限清晰。

農耕社會讓我們必須大家庭,團結一致,所以家庭內部分離感差,界限不清。父母子女界限不清,祖父母會插手孫子女教育。小家庭獨立於父母的意識差,但是,家族之間清晰,並且每個人家族歸屬感強烈。

3''我國傳統重血緣,輕情感。

我們的文化強調“親生”,就是強調人和人的關係遠近首先是血緣遠近,無論感情多深厚。就像被親媽虐瘋了,也得說那是親媽,咋虐都是親的,後媽批評一句都受不了,因為是後媽。

這樣的大環境下,本來是白紙的小孩子會怎樣認定爺爺家和姥爺家的親疏?他們會覺得,我是奶奶家的人,我媽媽都是外人,何況姥姥姥爺,和她的親屬,即使他們對我很好。我和姑姑、叔叔更親,因為我們才是一家人。我得知道家裡外頭!

其實,人和人的感情是處出來的,多少親戚反目成仇的!很多親疏都是自己定下規則折磨自己,比如很多人說,還得養兒子,生孫子,不然以後上墳的都沒,這話說多了,女兒和外孫還願意去上墳?或者覺得上墳必須的兒子才有資格!這樣的老人,是不是自己折騰的孫輩不親!?

舉個例子

我一個朋友家孩子小時候被姥姥家帶大,天天吵著改姓,要姓媽媽姓。由此可見,孩子心裡知道誰對他好,感情和姥姥家親,同時也知道,其實自己“歸屬”爺爺家,姓氏是自己歸屬爺爺家的標誌,改了姓氏自己就是姥姥家人了。所以,和爺爺家親肯定不是天生的,人的感情是處出來的!

西方國家也是男權核心,但是小家庭相對獨立,孩子覺得自己和父母是一家,而不是把自己單純歸屬到爺爺或者姥爺家。而且更看重感情,所以很多被收養的孩子很幸福。


34717431


從血緣關係上來說,姥姥、姥爺、爺爺、奶奶與孩子的血緣關係是一樣近的,並且,我並不覺得血緣是造成遠近親疏的直接原因。

小孩子一般會和兩類人更為親近,一是長期的貼身照顧者,給孩子蓋被子、穿衣服、梳頭髮、洗澡、刷牙、餵飯……打理孩子一切近身事務,並且陪伴在孩子身邊的人。


二是討喜者,幽默風趣,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和孩子一起玩得很high,孩子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不會被管教、要求、批評、限制,這樣的討孩子喜歡的人。

有的時候,孩子更喜歡第二類人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因為貼身照顧者,在長期打理孩子飲食起居的同時,勢必對孩子有所要求和限制。

例如,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控制孩子的零食攝入量,生病的時候餵食孩子並不愛吃的苦藥湯,不給孩子買棒棒糖是為了蛀牙不再發展,督促怕麻煩的孩子每天睡前刷牙,孩子還沒有玩盡興就被拉回家,不論是因為時間太晚了,還是因為耽誤吃飯或是拉大便的時間了……孩子畢竟是孩子,任你再講道理,在孩子心裡都不會真正明白,孩子明白的只會是心裡不高興了,總有個人管著自己。

而如果這個時候,恰巧有個特別會討喜的爺爺奶奶,想吃什麼都給買,不想回家就一直玩,累了怕麻煩就不用牙刷漱口,吐兩口水就了事……總之以孩子高興為終極目標,從不對孩子說不,在孩子眼裡那簡直是救世主來了,沒有不讓孩子更愛的理由。於是乎,貼身照顧者就有種受累不討好的感覺。



從問題來看,孩子從小是由姥姥帶大,爺爺奶奶在沒有帶孩子的情況下,對孩子的接觸肯定是少的,在少有的接觸中,作為老人捨不得對孩子管教和限制也是人之常情,總希望不在身邊的孫子(孫女),在短暫的相處時光中能帶給孩子更多的快樂。

於是乎,就出現了這種問題,孩子從小由姥姥帶大,還是愛爺爺奶奶比姥姥姥爺多些。作為成年人,放平心態就好,筆者的媽媽,孩子的姥姥,也是這種吃力不討好型的。

孩子小的時候,我做了全職主婦,我的媽媽來我家幫我帶孩子的時間遠比爺爺奶奶要多,但並不討喜,大部分的時間用在了幫我洗衣、做飯、收拾廚房、採買生活品、做家務上了,孩子的貼身事務以筆者為主。

姥姥並不像奶奶一樣,只要見到孩子的時間全部用在和孩子玩耍上。姥姥受累,也未必討喜孩子,是早就料到的了,姥姥也從不計較這些,她覺得只要幫女兒減輕家庭負擔就好,更不會指望外孫女長大後能對她有所回報。真正愛孩子,就不要計較孩子更愛誰多一些,不圖回報,一個和睦的家庭氛圍,家長良好的心態,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受更多人的愛,是有利無弊的。


靜特發899


我兒子就是從小由姥姥帶大的,最喜歡的就是姥姥姥爺。

他爺爺很久不回來一次,來了也不抱抱他,我兒子也不喜歡跟他爺爺玩,也壓根沒什麼感情。婆婆忙自己的事情,什麼時候都是隻顧自己吃喝玩樂,心情好了抱一抱,心情不好自己睡大覺,抱的時候,兒子也跟他玩,不抱,兒子也不找她。

沒有什麼一定的,更多的是從小跟誰多,心理跟誰親。看不起那些明明沒有付出什麼,卻總是拿著“血濃於水”來道德綁架的道德婊,孩子小的時候你們不帶他不疼他,現在孩子長大了省心了,你們過來表疼愛了,哪裡有那麼好的事情?

我會告訴我兒子,你是姥姥帶大的,那麼多個困難的日日夜夜,都是姥姥陪在媽媽身邊,所以你長大了,將來一定要好好疼姥姥姥爺。至於爺爺奶奶,我不會教他,他想跟她們親,我也不會攔著,畢竟是他的爺爺奶奶。

評論裡的鍵盤俠不要瞎逼逼了,我月子裡,婆婆沒有照顧過我一天,沒有給我做過一頓飯,我上班沒人看孩子,請她請一天假,她都不樂意!你們怎麼知道我沒讓她帶?她不願意!她得打牌逛街呢!

這話我不僅敢當著我老公的面說,當著公公婆婆的面,我照樣說!他們做沒做過,自己心裡清楚,我這麼說,他們沒話反駁!因為我說的是實話!

就我自己來說,從小我的爺爺奶奶就沒疼過我,最疼的是他們的孫子,我作為孫女,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沒我的份,相反的,有一點好吃的,我姥姥都會給我留著。

所以直到現在,我和我的爺爺奶奶都不親。偶爾逢年過節跟著爸媽一起去看他們,但是平時我是不去的,去也就是在那裡坐坐,不見面也沒什麼感覺,也不會思念他們。

孩子到底跟誰親,大部分是來自日常的陪伴,感情的積累。小部分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我每天辛苦上班,在家幫我帶孩子的,是我的父母。我自然會教給他們,誰才是他更應該孝順的人,而不是某些人在孩子小難照顧的時候不聞不問,長大了再給點零花錢說幾句好聽的話來坐享其成。

有付出才有回報,血緣是血緣,但是血緣並不會凌駕於一切之上。沒有感情基礎的血緣,也不過如此而已。


婦產科女司機




小孩子從小由姥姥帶大,為什麼還是愛爺爺奶奶比姥姥姥爺多呢?下面講一個姑事。

某去姥姥家,姥爺帶他和表哥去河邊玩。忽然姥爺落水,表哥急得大哭大叫,喊人救命。而某卻若無其事,對錶哥說:你爺爺掉到水裡了,我爺爺還在家裡呢。

這個故事就說明了在人們的心目中,爺爺奶奶遠比姥姥姥爺的位置重要的多。

自古至今,在人們的心裡,父母家才是家。而因為父母是和爺爺奶奶同住的,所以也就把爺爺奶奶當做了家裡人。而不管在姥姥姥爺家住多久,他們待你有多親,總也是感到是在住親戚,沒有住家的感覺。所以就有了外甥是狗,吃飽就走和親孫子燒燒紙,親外甥指一指的俗語。

雖然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的血緣關係一般遠近,但因為血脈傳承是以男性為系,可以追溯至千古,就連埋葬也是在一個墳地。而姥姥姥爺做為親戚,恐怕沒有了姥姥姥爺、舅舅妗妗之後,就不會有一點聯繫了吧。


民諺民俗民間故事


一般來說,誰陪伴孩子的時間更多,孩子通常跟誰最親。但是請注意陪伴兩個字,並不是由時間來決定的,而是由質量來決定的。

為什麼跟姥姥不太親?

不知道姥姥平時跟孩子相處的模式是什麼樣的呢?對於孩子來說,姥姥到底是陪伴他、還是管教他?

孩子都是敏感的,如果姥姥真心的,愛孩子,孩子一定能夠感覺得到,但是如果姥姥並不懂育兒的方法,在帶孩子的時候會對孩子施加各種壓力,比如對孩子發火,威脅孩子,控制孩子,要求孩子必須按照姥姥所說的去做。

這些時候,孩子都無法感受到姥姥對自己的愛,她只感受到姥姥給他的壓力和負面情緒。長此以往,孩子自然跟姥姥無法親近。

孩子跟長期陪在自己的人不親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陪孩子的人不懂真正陪伴孩子的方法,只是待在孩子身邊,而不是陪伴孩子。是孩子的領導,而不是孩子的姥姥。

爺爺奶奶陪伴孩子的方式。

孩子跟爺爺奶奶親,很可能就是在孩子短期跟爺爺奶奶相處的時候,爺爺奶奶更加能夠體會到孩子的需求、滿足孩子的願望,對於孩子更加溫和,更加寵愛。孩子當然更加願意親近這樣的人。

這跟題主所說的血濃於水沒有任何關係。孩子是爺爺奶奶的孫子,也是姥姥姥爺的孫子。這兩者沒有絲毫差別。

孩子所感受到的差別,才是真正的差別。而什麼最容易讓人感受到呢:情緒。當人表露出負面情緒的時候,仍能感受到的是負面情緒的能量,而不是愛的能量。如果姥姥經常對孩子發火,那麼孩子必然沒有辦法感受到愛的能量,也跟姥姥不太親近。

家長不用患得患失,爺爺奶奶也是孩子的親人,孩子跟誰親近都是好的,但最好是兩邊都一樣。否則確實會讓姥姥和姥爺失望。


作者:舒心(Annie媽媽育兒),情緒教練、正面管教講師、高級兒童情商指導師、兒童財商講師。歡迎關注我,並與我交流。


Annie媽媽育兒


當看到這個題目時,在我內心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確有太多的感慨。

我的孫女現在才兩歲多,一直以來都是她的爸爸媽媽、奶奶姥姥姥爺帶著,因為工作原因,我是幾乎沒見過幾次面,可每在過年見面時,她總是和我特別親熱,就連剛開口說話時最先會叫的是除了“爸爸媽媽”外,就是“爺爺”了。到現在都是玩具壞了“爺爺會修”,過年回家“和爺爺玩兒去”。雖然很少很少在一起,確勝過經常在一起的姥姥姥爺。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根據我的體會,分析出以下幾種原因:

一、誰都知道,小孩子雖小哪怕是嬰兒時期,從外界捕捉到的任何信息都是有感知的,因此,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知道他有一個很完整很幸福的家,有在身邊細心呵護照顧他的爸爸媽媽姥姥姥爺,還有不在身邊也一樣愛他疼他的爺爺奶奶,這些信息就是他身邊人在交流過程中傳遞出來,被他捕捉到並牢牢鎖定在幼小的心靈裡的。

二、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在他心裡的爺爺奶奶越是見面少越是最想見,久而久之當一見面,就顯得更加親切,如果爺爺奶奶再來點親情上的互動,親切感就更為強烈了。

基於上述分析,在大人眼裡,看似孩子愛爺爺奶奶的舉動大於愛姥姥姥爺,其實,在孩子的心裡,愛,都是一樣的。


夢的港灣328


一個爺爺和兒子住的很遠,偶爾去小住幾天,孫子跟爺爺奶奶特別親,比對從小帶自己長大的姥姥親。

人們總是說,你看自家的孩子還是和爺爺奶奶親。其實孩子和爺爺奶奶與姥姥姥爺,血緣關係一樣。雖然很多大人會教,因為姓爸爸的姓,所以和爺爺奶奶是一家人。但相信現在很少有人會這麼給孩子說了。

為什麼孩子和並不常在一起的爺爺奶奶更親?我覺得反過來也一樣,就是偶爾出現的姥姥也可以更親。要我說,這和孩子有很大關係。

現在講究科學育兒,帶孩子的人會管束孩子,而不經常出現的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一方面不瞭解情況,另一方面因為不經常在一起也狠不下心管束。

當孩子想吃糖時,你不讓她吃,我卻允許她吃,你覺得孩子會喜歡誰?

別忘了孩子沒有多少自制力,教育孩子其實就是立規矩,建規則。

而且孩子喜歡新鮮的事物,遠道而來的總會帶好吃的好玩的甚至聽起來有意思的,經常和孩子在一起的老人哪有那麼多新鮮的東西?

誰在帶孩子上付出的多,孩子可能一時間不會表現得太親密,但長遠來看,一定會更喜歡和感激那個盡力照顧自己的人。


歲月的詩與遠方


每天與您分享優質的健康心理知識,只需點擊右上角【關注】即可

在古代社會,女子出嫁,嫁出去的女兒就像潑出去的水,很少回孃家,甚至連生的孩子也很少回孃家,這個孩子只有一個家,肯定不是孃家。

我是九零年的,從小在姥姥村上學,姥姥也對我很好,經常會給我零花錢和做好吃的,我每次回到自己家,自家奶奶總是罵我,把好吃的給我弟弟和叔叔的兒子,但是我依然覺得我奶奶是我最親的奶奶,因為我覺得奶奶和我是一家人。

最直接的證據就是我們的身份證上的地址是一樣的,戶口本在一塊,而姥姥沒有和我有這些聯繫,我和姥姥不是家人,是親戚。

家人和親戚之間是有差別的,家人永遠是第一位,不過我現在更愛我姥姥一些。
到了現在,因為很多獨生女(家裡不一定只有一個孩子)的出現,越來越多的姥姥都會幫助自己女兒帶孩子,只要這個孩子不跟母親姓,那麼這個孩子永遠是爺爺奶奶家人,加上爺爺奶奶經常給孩子灌輸這種思維,會讓孩子越來越喜歡爺爺奶奶。

我婆婆就是那種讓人很討厭的奶奶,我婆家和孃家住的很近,在我生完孩子後,婆婆因為發現了心臟病,不能幫我照顧小孩,我孩子兩歲半之後由我母親看著,其實我哥就有兩個孩子,母親照顧三個孩子還是很累的。

每次週末,我婆婆就把孩子接回去,教他一些話,甚至當著我的面。

“寶寶,我是你親奶奶,這是你親爺爺,我們是你最親最親的爺爺奶奶。”
“那我袁奶奶呢?”兒子疑惑的問道。我們那裡都不喊姥姥。
“袁奶奶怎麼是奶奶呢!她是你外婆,你只有一個奶奶,就是我!”

而且每次都會把寶寶抱起來,到一張貼畫那裡,指著人物關係說道:“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寶寶是一家人。”還讓我兒子複述。

我因為這個說了婆婆一下,她就說我把她心臟病氣出來了。而且還無限制的寵我兒子,每次都不肯回我媽那裡去。
我讓我婆婆和公公帶我兒子,婆婆就拿她心臟病說事,遇上這樣的婆婆真是拿她沒辦法。
不過我會花更多的精力教育兒子,不能讓婆婆的行為毀了兒子的性格,喜歡自己爺爺奶奶是好事,但是也要懂得姥姥的養育之恩。
有一種愛叫點贊,喜歡的話,點個讚唄!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了不起的醫生# #真相來了#

怡寧心理健康


誰告訴樓主會這樣的呢……

我就是從小跟著姥姥姥爺的,爺爺奶奶沒管過。上學時有好吃的自己不吃都要早早出門先給姥姥姥爺送去再去上學。姥爺年紀大了我會給他洗腳,姥姥沒法動了我會給她清理屎尿,在他們生命中最後的時間裡我都盡全力照顧,最為外孫女我做的遠遠比孫子們多得多,但我仍舊開心,再累的時候看到姥姥姥爺跟我聊天我都超級知足。至於爺爺奶奶,他們知道對我付出的不多,爺爺去世前我給他掃地拖地他都會哭起來,後悔沒有好好對待我。爺爺去世時我一滴眼淚沒掉。如今我已至中年,常能在夢中見到姥姥姥爺,回憶中的美好總是偶爾浮現,我也會跟孩子們聊起我的姥姥姥爺,告訴他們,曾經我有那麼好的姥姥姥爺,我的童年因為姥姥姥爺格外溫暖而多彩。而爺爺未曾入夢過,奶奶今年83歲了,雖然我父母在照顧,但我基本不會想起她,沒那麼深的感情。作為晚輩,我姓什麼與我跟哪邊的長輩親沒有任何關係。曾經有人跟我婆婆說,你不用管孫女,你不管你兒媳婦父母就管了,以後孩子還是管你叫奶奶跟你親。我婆婆照做了……現在孩子對她奶奶跟對小區裡見到的老人一樣,很禮貌。


不知道啊不知道


  題主所提出的問題,和附文所分析的內容,其實沒有什麼關聯,看似好像在自問自答,實際上並沒有就問題本身給出答案。但不能否定的是,你是一位用心教育孩子的好媽媽。下面我就問題做出分析。

  血脈傳承與感情是兩碼事。對於家庭中的大人而言,相處久了,彼此互相尊重與理解,那種親情關係會越來越濃,尤其是媳婦關係、翁婿關係、夫妻關係至於其他家庭成員關係,早已因為多年一起生活,而產生自然而然的親情感。但是對於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和孫輩間的關係,卻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彼此間呈現感情逐漸增強的過程,當然這裡有一個前提,必須要重視家庭教育,能讓孫輩在認知和好習慣養成方面打好基礎。

  但有一種常見現象存在,就是如題主所提的——姥姥親手帶大外孫,為什麼後來感覺兒子反而更親爺爺奶奶呢?其實這是幼兒、兒童、少年期合理管教的問題,往往誰管的多,或者不當管教,就容易引發孫輩的不滿,而不管他的人反而被孩子認為對他好。

  從孩子對兩對老人親近程度來看,這純粹是大人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問題。對於孩子而言,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一樣的。媽媽不能因為孩子和自己的爺爺奶奶親近就說對姥姥姥爺另眼待之。還要考慮到是否生活在一起的問題,如果孩子一直和姥姥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間已經非常熟悉,包括表達情感意願並不強烈。而如果不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則一見面後因為長時間不見面,很容易讓孩子情感表達更熱烈,更明顯。

  但不管怎麼說,感恩與孝心教育才是決定孩子是否親近老人的關鍵,而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榜樣示範,孝心傳承一方面是靠身教,另一方面則是言傳。兩者做好了,孩子會非常懂事,知道對老人好,以表達自己的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