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商場變成劇場——發生在「魔都」的藝術實踐

作為幾乎是新天地最早一批商戶,但已在多年前黯然離場的我,在這個6月重回新天地,是受到第三屆“表演藝術新天地”藝術節的吸引。新天地依然是時尚人士和遊客的打卡聖地,但斯人已逝的“逸飛之家”、不知是否還在別處堅守的“琉璃工房”和副牌“透明思考”,以及我曾在其中設立專櫃的家居精品概念店“生活驚豔”,都早已“城頭變幻大王旗”,令人感傷。但藝術節期間的新天地,與時尚和商業的旋律平行和交融的,是藝術的旋律。表演藝術帶來的新質感,為新天地增添了魅力、活力和魔力。

今年的表演藝術新天地,以“讓藝術如影隨形”為策展主題,共有15部表演藝術作品——裝置巡遊《光影舞馬》、多媒體浸沒式舞蹈《我心無限》、創意物件劇《在雲端》、形體偶劇《小狗英戈的二戰》、默劇《也許,也許,也許》、街舞《街頭戰舞》、世界舞蹈《精調》、京劇《〈京探〉之“七情”》、崑曲《花間月》、梨園戲《呂蒙正·過橋入窯》、多媒體音樂《雨中之光》、實景音樂演出《三彈映月》、聲音演出《耳畔呢喃》、戲劇《夜奔》和音樂舞蹈劇場《海》。11天裡,在室內、室外以及臨時搭建的帳篷劇場,上演了近200場演出。在節目的時間軸設置上,更有“前半場看熱鬧、後半場看門道”的安排。

把商场变成剧场——发生在“魔都”的艺术实践

《小狗英戈的二戰》

表演藝術與特殊空間相互塑造

聲音行動劇場《耳畔呢喃》是今年表演藝術新天地的委約作品,沒有舞臺、沒有演員,觀眾從起點站戴上耳機,拿著地圖,開始一段一個人的旅程,跟著耳機中女孩露比的聲音,在新天地的巷弄之中穿梭,去尋訪她的外婆和母親曾經生活的場所。可這一切就是戲——用虛擬的方法,模擬一段真實的生活;但它又不是戲——因為觀眾走進的是真實的空間,而不是虛擬空間。這不僅是一種新的表演藝術類型,也是歷史文化街區的一種既輕巧又厚重的打開方式。

在被高樓大廈包圍的太平湖,一個“大月球”赫然出現在湖心島上。月光下,實景崑曲《花間月》和實景器樂演奏《三彈映月》在藝術節期間輪流上演,當崑曲的經典唱腔和具有現代感的古典詩詞演唱融為一體,古琴、琵琶、中阮的樂聲,歌唱聲,帶來詩一般的夢幻意境,在6月夜晚的涼風裡,只需在草坪上坐下,靜靜聆聽。

把商场变成剧场——发生在“魔都”的艺术实践

《三彈映月》

6月12至15日在新天地壹號會所上演的《〈京探〉之“七情”》也是本次藝術節的委約定製作品,以浸沒式戲劇的方式,用45分鐘的時間,演出京劇《野豬林》的七個片段。臺上只有林沖和林娘子,其他以畫外音和影像的方式出現,高度濃縮,但既不離故事,也不離表演——運用京劇的手眼身法步和唱唸做表,進行敘事和刻畫人物。更精巧的是,從故事中提煉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近距離放大呈現在觀眾面前。

把商场变成剧场——发生在“魔都”的艺术实践

《京探》之“七情”

演出場地分為兩個區域,一處演室內戲,如白虎節堂林沖受陷害、林娘子家中思念丈夫等;另一處演室外戲,如夫妻參訪寺廟、林沖長亭別妻等。每一場切換表演區,觀眾也跟著演員移動,表演區與觀演區相距只有兩三米。

《〈京探〉之“七情”》是我所見過的最精彩生動的京劇普及形式,和王潮歌導演的《又見敦煌》比,觀眾也是在不同的表演區走動觀看,但人家是花了鉅額資金蓋專用劇場,而《〈京探〉之“七情”》是因地制宜利用空間。和那些送出國的戲曲演出比,缺乏中國文化背景的外國觀眾,可能很難在一小時內搞懂林沖的故事,但透過故事強化的情感、強調的戲曲功夫,大概是會讓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技藝多一點崇拜和驚歎。是不離戲曲本體的傳播,是創新的傳播手段與傳統戲曲精華的美妙結合。在小小的空間,目睹眼前精巧和高級的戲碼,令我忍不住心生感慨——咱家裡老祖宗的寶貝,不少哇!

來自墨西哥的默劇《也許,也許,也許》,胖胖的小丑演員,幻想愛情,用捲筒紙鋪成紅地毯,抱著一件男式西服假想男人的愛撫,哼著門德爾松的《婚禮進行曲》,自導自演婚禮儀式……神級演技high翻全場,可笑完了,心裡卻是悲的。因為演的,不僅是一個剩女恨嫁的心,對愛的渴求、對愛人的幻想,也演出了每一個孤單寂寞的人。但真正厲害的是演員高超的舞臺掌控力,每天演出都要從觀眾中邀請一位男士成為新郎,面對每一位不同的搭檔。而這些,是在屋裡廂博物館二樓一個大約只有50平方米的空間實現的,這可能就是這個劇目最好的樣子——似乎我們都坐在她家的小客廳,悄悄看她自導自演這出幻想愛和被愛的戲。

把商场变成剧场——发生在“魔都”的艺术实践

《也許,也許,也許》

探索觀演關係,人、藝術、社會的關係

表演藝術新天地是國內首個在商業空間舉辦的大規模專業藝術節,在一個完全沒有常規劇場的城市核心商業形態中,大量借用和改造現有商業空間,將其變身為表演藝術空間,將前沿、實驗性的劇目與空間結合起來,形成獨特的藝術節質感,探索了表演藝術和各種不同環境相結合的可能性。

在我看來,表演藝術新天地的創新,不止在於空間和內容上,在這個體量並不大的藝術節裡,我還看到了對於改善表演藝術行業生態的用心。

策展團隊想要打破大家對錶演藝術只是站在舞臺上說話的既有觀念,讓大家通過作品體會到,表演藝術是涵蓋了戲劇、戲曲、舞蹈、音樂等一系列用行動來完成的藝術,任何一個空間都可以成為表演藝術空間,整個表演藝術領域,從形式、空間到觀演關係都應該發生變化,也將和公眾、城市和社會建立起密切的聯繫。

表演藝術因為必須現場發生的特點,如今演出和觀看成本都居高不下而被定義為小眾藝術。表演藝術新天地的票價極其親民,今年15部作品的演出中僅有6部售票,花530元就可以看全藝術節所有劇目,在全國恐怕是絕無僅有,當然前提是得到了政府部門和商業資本的支持,承擔了藝術節購買劇目等支出。

表演藝術新天地的採購劇目,是策展團隊在英國愛丁堡藝術節、法國阿維尼翁藝術節、澳大利亞阿德萊德藝術節、倫敦默劇節等各大國際藝術節每年看戲200部的基礎上挑選的,並不因為觀眾可能是看劇“新人”就可以糊弄,在藝術標準之上保證類型的多元化,節目語言障礙小,互動性強;針對空間和藝術節的需要,適度委約原創劇目;以新創劇目為主,強調“獨家引進”和“中國首演”。

此外,在藝術節的劇目菜單設計上,進行“金字塔”式的分層設計:第一層是無門檻的,如今年的戶外演出《街頭戰舞》《光影舞馬》等,這類演出佔40%;第二層是面向有一定藝術欣賞習慣的人士,也佔40%,如默劇《也許,也許,也許》、形體偶劇《小狗英戈的二戰》等;第三層面向藝術愛好者和資深觀眾,佔20%,如多媒體浸沒式舞蹈《我心無限》、梨園戲《呂蒙正·過橋入窯》等。因為藝術節的開放性,很多來到新天地的遊客、餐飲客人、購物客人等,有機會以免費或低廉的票價“邂逅”優質的藝術作品,尤其是與戶外免費演出不期而遇,有可能從此被表演藝術“吸粉”,無形之中拓展了觀眾群體。

把商场变成剧场——发生在“魔都”的艺术实践

《光影舞馬》

藝術節,能成為一座城市的迷人風景嗎?世界幾大藝術節做到了,每年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業界人士、觀眾和遊客。烏鎮戲劇節也做到了,戲劇節期間的烏鎮,是華麗的夢空間,進入烏鎮景區,場景切換,日常瑣碎生活下場,戲劇則晝夜上演,每一處都是舞臺,每一秒都如幻如戲。而表演藝術新天地藝術節,在五光十色的大都市上海、在眼花繚亂的時尚地標新天地,有限的區域,不高的預算,藝術節已初聞啼聲鶯聲嚦嚦,假以時日,推而廣之,也許,從新天地孵化出更多帶給人幸福感的藝術節,也不是一個遙遠的夢。

文| 林潔

供圖| 表演藝術新天地

本文刊載於2018年07月10日 星期二 《北京青年報》B3版

把商场变成剧场——发生在“魔都”的艺术实践

往期精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