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城日記

我的長城日記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邊是故鄉”……這是一首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歌曲。長城,承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與文化,經歷了太多的歷史滄桑,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徵。

山西地處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衝突與融合的前沿,晉北大地,幾番征戰,幾番廝殺,幾度桑田,幾度牧場。捍衛山西,屏藩京師,成為每一箇中原王朝的不懈努力,從戰國到明清的兩千多年時間裡,歷代王朝在山西共修築了七千多里的長城,目前尚有遺蹟可辨的仍有上千裡左右,使得山西成為長城分佈最多的地區之一。長城博覽在山西,帶著這句話,我們踏上了尋訪山西長城的征途。

我的長城日記

2017年9月23日

長城分隊經過近一天的行程,來到了長城與黃河的握手之地—老牛灣,這裡是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老牛灣有長城,有大河,有古堡,有烽火臺,還有數不清的古渡傳說。在老牛灣堡的最高處,我們感懷康熙皇帝的四公主—和碩恪靖公主。北上和親途中,她看到山西土地貧瘠、百姓疾苦,而內蒙地廣人稀、土地肥沃,於是請旨康熙皇帝將眾多山西人遷徙到內蒙開荒種地。很多山西人由此改變了生存狀況。這塊碑就是山西百姓為紀念四公主的恩德而立的,碑上的題字為“坤道其棠”。

我的長城日記

攝影/李建軍

2017年9月24日

我們在老牛灣遇到了村長呂貴成。如果說黃河天險成就了老牛灣的雄偉,那麼長城古堡為她增添了無限神韻。這裡是老牛灣的望河樓,望河樓亦稱護水樓,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山西巡撫曾銑所建。

在特殊年代,老支書為保護這一古蹟而與破壞分子以命相博,才使得望河樓得以保存,老支書的兒子呂成貴繼承父親遺志,不僅擔任村支書,還擔任了偏關縣長城保護協會會長,繼續為保護老牛灣和長城的文物古蹟奔走呼籲。正是由於兩代支書這樣的百姓一代代的精心守護,人類文明的傑作— 長城才得以最大程度的保護。

我的長城日記

表裡山河行長城車隊 攝影/李建軍

2017年9月25日

長城分隊來到逶迤蜿蜒的紅門口古長城。門口是明代萬里長城一處重要隘口,在山西省偏關縣東北40餘公里處,近逼水泉營,為通往內蒙要隘。

這裡之所以出名,是因為紅門口外還有一座土築方城,這座城堡是明蒙互市的場所,故稱“紅門市”。在層林盡染的秋色中,這裡的長城更顯出壯美雄姿。佇立峰頂,朔風陣陣,斑駁的烽火臺上,蒼涼的古戰場裡,彷彿聽到昔日的鼓角爭鳴、慷慨悲歌,讓人頓生悠悠懷古之情。

我的長城日記

攝影/李建軍

人們常說紅門口這個地方,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古代邊防,建長城抵禦蒙古騎兵,而建設地下長城也是為了軍事防禦。古今融合、上下交匯,提升了紅門口地上、地下長城的文化價值。於是我們探秘偏關地下長城中現存全國規模最大的戰備地道;地道歷時13年完成,總長約8900米。它的主體功能是藏運兵員,設有指揮部、供糧處、醫療室、飲水源、瞭望臺、會議作戰室等設施,上下三層,出口眾多,四通八達,在全國現存戰備地道中首屈一指。

2017年9月26日

我們驅車趕往右玉的右衛鎮,這裡自古為北方重鎮,著名的“胡服騎射”倡導人趙武靈王當時所置的善無縣,就是現右衛鎮的前身。在這裡記者遇到了山西的798右玉藝術糧倉,我們從名人畫家的作品裡讀懂了長城的滄桑。

我的長城日記

攝影/李建軍

距離右衛鎮15公里的殺虎口是萬里長城和萬里茶馬古道的交匯處。這裡做為歷史上的軍事要塞,自古戰火不斷,它也是洞察民族關係的窗口,是民族交融的晴雨表。1925年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進駐“殺胡口”,為了緩和民族矛盾,促進中原地區與塞外的貿易,遂沿襲自清朝以來的俗稱,正式改名為“殺虎關”。兩千年來“殺虎口”戰火綿延不斷,特別是在明正統至嘉靖年間,先後多次被蒙古軍隊攻下來。清朝以後,這裡成了“走西口”的必經之路。

長城分隊在這裡重走茶馬古道,欣賞膾炙人口的民歌《走西口》,品嚐馳名省內外的特色美食右玉羊肉;走進右玉博物館,近距離感受右玉獨特的邊塞、軍事、晉商、西口等強烈的歷史文化氣息,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歷史穿越。

2017年9月27日

長城分隊在五彩斑斕的秋色中,奔赴左雲縣的摩天嶺長城。寧魯口的摩天嶺是五路山最高峰,蜿蜒起伏的明長城就修築在這座山上,約10公里,堞垣崇隆,烽堠峻整,是居庸關以西比較保存完整且雄險壯觀的一段長城。

我的長城日記

攝影/李建軍

現河東岸磚包箭樓仍保存完整,箭樓拱券上嵌“鎮寧”石匾,箭樓下又修築了寧魯口關城,與箭樓形成完整的關口防禦體系。歷史上的邊塞和平,便在這裡建立馬市,邊關內外,互通貿易,因而又稱“馬市樓”。鎮寧堡箭樓,既是軍事防禦的前沿哨所,也是各民族互市交易的場所,漢民族的茶葉、絲綢、日用品,與遊牧民族的馬匹、皮毛等曾在這裡互市交易。有著滄桑歷史的箭樓,見證了當時的民族交融與市場繁榮。

摩天嶺長城腳下的八臺子村,本是一個普通的小村莊,卻因中國長城與西方教堂並存而獨樹一幟。這座教堂建於清光緒二年,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如今僅剩的哥特式教堂尖尖的屋頂上,雕樑畫棟依稀可見,充滿了異域風情。它是萬里長城內側惟一的一座天主教堂,東方、西方、草原、農耕四大文明在這裡交相輝映,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盛景。長城分隊還走進管家堡的天然居民宿,多才多藝的老闆娘載歌載舞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一曲高亢嘹亮的田園牧歌《五哥放羊》,唱出了長城腳下人家的質樸情懷。

我的長城日記

攝影/李建軍

著名學者梁思成曾對山西有過這樣的感嘆:“一落腳就踩著文化”,在感嘆山西文化之厚重同時,更為那些處處彰顯山西滄桑歷史的遺址遺蹟感傷。餘秋雨的散文中有過一段評述長城的話:“長城當然也非常偉大,不管孟姜女們如何痛哭流涕,站遠了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了一道萬里屏障,為我們生存的地球留下了一種人類意志力的驕傲。”

我們一路向南,來到了內長城腳下著名的山陰廣武城。廣武城,又名山陰城,位於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境內,是當年整個雁門關防禦系統的絕對核心。歷來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必定“首攻廣武,後圖雁門”。歷史上,發生在廣武城的血戰不下兩百次。名將衛青、李廣、楊業等都在此寫下過濃墨重彩的英雄譜。現在的廣武城,在當地一般會被分別稱為“舊廣武”和“新廣武”。

我的長城日記

關於這兩座古城,還有一個奇怪的民諺,叫做“新城不新,舊城不舊”。原因是,新廣武城雖然是明代修建的,但地基卻是用的戰國時代的遺址,算是重建;而舊廣武城是宋遼時期修建的,實際上要比新城始建晚了1000多年。廣武城是明長城山西鎮重要關堡。廣武堡有新、舊兩座,是研究國家軍事史的重要實物資料。走進廣武城,探秘三晉雄關裡的傳奇故事,感受城裡人家的純樸與善良。登上雄險壯觀的廣武段長城,殘陽似火,新月如鉤,日月同輝中,這裡的長城更顯壯美雄姿。

— end —

撰文:王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