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于丹這個人?

小雨點的春天


于丹

是百家講壇的文化精英,是論語心得的最炫旗手,她曾經多少年一葉孤舟,苦旅在中華文化的海洋裡。那孟春初融的溪邊,那炎夏熱烈的樹下,那霪雨霏霏的秋夜,那白雪皚皚的冬天,都印滿了她執心苦讀的身影。她像陸游筆下的梅花,曾長久的孤獨在驛外斷橋邊。也由此而衍生出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她在百家講壇及文化上的成功,完美的詮釋了一個學者如何才能把華麗轉身發揮到極致,她用史詩般厚重的個性化語言,勾勒出了兩千多年前厄於陳蔡之間的孔子。她把自己的理解和對生活的感悟,恰到好處的雜糅進了一位遠離我們的莊子。她以彭澤山嶽般的筆觸,為我們描繪出來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古代哲人。她情愫高雅,筆鋒老道,凝練挖掘了多少個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他把婚姻,家庭,個人、與古人之間緊絲慢扣,並能與時代脈搏一起律動。她賦予了每一份講稿以史詩般的質地,當磐石靜下心來夜誦于丹的作品,覺得我就在和落霞與孤鶩齊飛,覺得我就在和李白一齊飛流直下三千尺。雖然他在個人形象的把握上略顯造作,充滿了她自己的一廂情願,那麼自信,那麼傲岸,那麼拒人於三里之外。但她敢於直面頭條洪水猛獸般的質疑和惡意攻擊,而始終坦然面對那些壓根就不懂文化的所謂文化人的刻意糟踐。在她的眼裡,詆譭和嫉妒是上蒼賦予他的磨礪,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必修課程。因為前賢左宗棠早就耳提面命過她“能遭天磨大英雄,不遭人嫉必庸人”。她始終和從來都沒有被頭條洶湧的俗世輿論所裹挾,所吞沒。她用一管噴薄命運之火的如椽之筆,仍舊繼續揮灑著她作為一位女性和一個學者的崇高責任。她的氣度讓磐石肅然起敬。她端莊洗練的才華,凝聚著一股強大的中華文化的美感和立體感,壁立千仞,鮮有誰及。

她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最需要的精神食糧。因此,磐石一直在內心深處給她設了一張舉案齊眉的同桌,永遠支持于丹老師一路前行。

謝謝各位讀者,敬請您的關注,磐石。











磐石礪成的砥柱


于丹女士是一名很不錯的廣電社會活動家,並在網絡時代罕見地利用較傳統的平臺和網絡,成功地推銷了自己。

從學術角度上講,她對於《論語》的解讀是生硬的、牽強附會的,甚至可以說是生吞活剝的,這和她北師大教授、博導的身份實際上是很不相稱的。

應該說,《論語》雖然成書很早,但並非什麼很深奧、很難懂的古文,甚至可以說是最淺顯易懂的古文之一,因為它是語錄體,總共只有20或21篇,不到一萬三千字,和今天一篇稍長的網文差不多篇幅,且這短小的文字還被切分為一個個短小的獨白或對話,即便不看註釋(要說《論語》的註釋那可就太多了)一般有高中文化者也能看懂七、八成。在漫長的科舉時代,學生訓蒙學“小三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而接在“小三本”後的第四本就是《論語》,其通俗易懂程度可見一斑。

于丹女士究竟是原本就對《論語》這樣淺顯且流傳甚廣的古籍不求甚解,還是明明懂得,卻為了票房故意語出驚人,我不敢斷言,但如果是意在後者,她無疑取得了相當的成功,《論語》再淺顯畢竟也還是文言文,是古文,在輕閱讀時代很多人連這樣的淺顯古文也懶得自己消化,而寧可吃別人的“反芻”,于丹女士提供的“反芻論語”聞起來氣味更大眾化,加上她利用各種個人條件、資源和身份便利,在百家講壇這個當年非常高大上的平臺上起始發力,再借助從某老牌書局到線上線下傳媒的立體烘托,讓別人想躲都不一定躲得開。

還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許多讀者明明對於丹女士的解讀不以為然,卻也忍不住“追劇”,目的就是想看看“于丹這次怎麼胡說八道”,如果於丹女士的目的真是懂裝不懂藉此營銷,那麼這也未嘗不是一種成功。

最後要說的是,于丹女士是個很有氣度的人:我對她公開不感冒,甚至一度在自己網易博客上專闢“一日三論語”專欄,每天按照“于丹體”編寫三條“歪批論語”調侃,她非但未發火。還主動加了我的博客關注。

不過這種招數的流行有時效性,也需要一點點運氣,同樣是百家講壇,後來類似風格的講手就無法火起來,而於丹女士同樣“曲風”的“莊子”,市場反響也就那麼回事了


陶短房


于丹,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者和傳播者。曾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進行系列講座,普及中國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經典中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掀起全社會重新親近、學習經典的熱潮,並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了廣泛影響。2006年“十一”黃金週期間,于丹因為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了7天《論語》,很快地被社會大眾接受。她隨後出版了以講座為底本的《于丹(論語)心得》該書火爆的現場銷售卻真是創造了中國出版史單日籤售最高紀錄,也創造了近年中國內地暢銷書的最高紀錄。于丹如此受到眾人的喜愛和追捧,而且是如此之火爆,以至於有些人稱這種社會情景為“于丹現象”。

“于丹現象”及圍繞這一現象所發生的一切爭論都使我們不得不思考,為什麼人們會對傳統文化突然產生如此濃厚的興趣?可以這樣說,“于丹現象”之所以形成,其背後的社會心理原因是複雜的。

第一,“于丹現象”是大國崛起時的文化伴生現象。相信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或多或少地意識到,我們中華民族正在重新崛起,民族正在復興。

第二,民眾文化需求的迫切性直接引發了“于丹現象”。這與其說在消費經典,不如說是在消費人們隱藏的心理需求。

第三,“于丹現象”是消費文化助推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的所有符號都是消費的對象,莊子、老子或孔子也成了文化消費的對象――“智者角色”。智者角色的魅力就在於“真理可以讓人獲得解脫”。在於丹的講述中,無論是莊子還是孔子,都給人以智慧的薰陶,給人以愉悅身心的快感。

第四,于丹現象也是精英文化與消費文化直接交鋒的產物。文學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是因為其有生命力而能不斷為人們解讀、思考。經典著作太枯燥,已不適應人們的生活節拍和心理節奏,于丹出現了,她平易近人的風格、親切大眾的講解使得《論語》、《莊子》等有了大眾文化傳播的某些特點。

第五,于丹長相符合中國大眾老百姓的審美——富態、知性!

“于丹的風靡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在物質社會沉浸了近30年的中國人的浮躁的心靈太需要智慧燈塔的聖人指路和認同文化的慰藉”。另一方面說明,傳統媒體仍然居於話語權的強勢地位。于丹的走紅,就可以證明我國傳統媒體仍處於強勢地位。我們應該認可“于丹現象”的正面效應是主流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于丹現象”有其負面的消極作用。對傳統文化的現代性挖掘是一個很好的做法,但我們還需要在更高層次上有更具備歷史深度和文化深度的設計與把握。


書房記


于丹被稱為“學術超女”。我覺得這個評價還算比較恰當,她確實是學術界的超女。她講的東西有娛樂性,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熱度堪比當年的“超級女生”,但是卻與學術無關。

于丹的長處在於口才好,在講臺上能舌燦蓮花,天花亂墜。而且她就算是即興演講也能滔滔不絕,各種華麗得辭藻信手拈來,讓聽眾如沐春風。所以她能暴得大名,確實有過人之處,不服不行。

但是她的學術水平明顯有問題。比如她是以講《論語》而出名的,但是她講《論語》卻有很多謬誤,甚至是低級錯誤,讓人愕然。我記得她最有名的一個錯誤是把“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中的“女子”解釋為“汝子”,強行為孔子平反。但是這並不符合孔子當時的語言習慣,歷代學者也從沒有這麼解釋的,恐怕只是于丹自己拍腦門的異想天開而已。

其實《論語》不是什麼艱深晦澀的作品,一般人對著註解基本能看懂,更別提于丹這麼一位中文系教授了,還是古代文學碩士。據說中華書局和她合作時,她提交的論語心得的稿子,遠遠達不到出版要求的。中華書局為了做于丹這本書,專門組織了一個編輯團隊,從章節體例設計,遣詞造句,到每一處引文的核實,都做了大範圍的修改。

總之,她的演講空有華麗的辭藻,卻缺乏相應的內涵。就像一個外表美麗而靈魂蒼白的美人。所以于丹一度靠口才走紅,但是她的內涵逐漸被人認清之後,就沒有當年的熱度了。

有一次,北大百年講堂的戲曲精品演出,十個古稀藝術家,幾十段經典唱段,精彩紛呈。演出結束後主辦方邀于丹上臺談觀後感,結果還未開口一男士高呼“于丹你下去吧”,眾人響應起鬨,于丹只說了一句“把所有敬意都留給老藝術家們”就尷尬下臺。

于丹在公眾面前總是表現得很有氣度,被轟下臺了也不生氣,還發微博說“對臺下的朋友們我也很不過意”。但是私下是否如此就不清楚了,因為我看到一些報道,說她在面對服務人員時表現得蠻橫無理。

于丹現在是過氣了,不過我覺得她要願意寫網文,絕對完爆那些網紅大V,什麼咪蒙之類的,都不是她的對手。



夢露居士


剛上大學那會兒,于丹剛講完百家講壇,火遍全中國,新生入學有位老師與于丹有交往就講了幾句于丹。和于丹沒有個人交往,無法過多評價她的為人。只是從她的文字,以及這幾年她在公眾面前呈現的形象,來說這種“雞湯化”的現象。

于丹在百家講臺上講解《論語》沒有任何問題,何況她還是北京師範大學的老師,若可以傳道授業解惑,那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傳播真正好的傳統文化的方式。事實並非期許的那樣,除了很多人指出的于丹對《論語》的一些曲解之外,她在電視上,在其他各種媒體上,都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儼然一副講解傳統文化的代言人的身份,而且她出版的大量書籍中也是這種帶有曲解與姿態的營銷(無論是否為出版商的營銷方式,但都應該是得到了于丹的或點頭或默認的同意),包括她在其他文字中滲透的都是一種“雞湯化”的樣子,像她在前幾年霧霾嚴重中的雞湯言論就很典型。

當然,于丹的這種“雞湯化”文字現象並不是個例,白巖松,周國平等的文字多少都有這麼一種趨勢。也不清楚,這些雞湯化是有意為之還是被商業被名利裹協下的產物。無論何種情況,這些有名的寫作者缺乏自我警醒與自覺,還是有些文字的遺憾。

單從文字本身,于丹的文字不值一提,如果是用“文如其人”的高標準來衡量,作如此輕巧的文字,自不是值得太多尊重的老師。


老李有刀


這個邀請也是不止一次了。但一直沒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就是因為人各有志。于丹無論做何種表述、聲明,都是她自己的選擇,和他人無干,也干涉不上,所謂“三軍可奪帥也,而匹夫不可奪志也”。

于丹沒上《百家講壇》之前,眾人並不知道她這個如今已名滿天下、聲震四野的“學術超女”。譬如在下,一度閉門謝客,而不知晨昏疏驟,更不識得她的廬山真面目。

《百家講壇》讓于丹一炮而紅,其名氣也是甚囂塵上,完全超過了乃父,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于丹在《百家講壇》對論語這部典籍進行了自我模式的演進、解讀,也俘獲了一眾聽友漂浮躁動的心緒,使人們能夠靜下心來細思細想于丹的《論語》現實價值和道德評斷。

題主的問題是于丹本人的說辭和行止所引發的矛盾衝突,也是她展現在我們面前的自我悖離、二律背反。

不得不說,格物致知、慎獨自我,是論語中的精華所在,也體現了夫子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恢宏志向楚潤鴻基。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但是(注意轉折),這種遁然出世超然物外可不僅止是口頭上的表達就可以矇混過關的,而是要真的表現出一種豁達和超然的狀態,視功名利祿如糞土,視飛黃騰達如浮雲,做一隻真正的閒雲野鶴,優哉遊哉——

很不幸,我們並沒有從於丹女士身上看到這一點,而是讓名利纏繞住了一顆臣服的心,最終使我們驚詫地看到:

原來冠冕堂皇、避世清名之下也可以爭名逐利,甚至錙銖必較,一如《北山移文》的周公子,飄然出世卻一頭扎進紅塵,正所謂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龍吟148119260


且看看于丹這個人。她是中國知名女文化人,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文化與傳播研究院院長,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研究院副院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著名電視策劃人,被譽為電視行業的軍師。就憑這些可值得誇耀的頭銜,我們沒有理由不尊重她。于丹曾解說過《莊子》,對莊子的《逍遙遊》應該說有真知灼見。那就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如果把于丹比作大鵬,那我們就是在池塘邊憩息的小雀,我們是無法望其項背的。莊子強調保持一個強大而平靜的內心,不要被物質和世俗所迷惑。莊子還強調有條件的物化,如:莊周在夢中變成了蝴蝶,或者說蝴蝶在夢中變成了莊周。于丹既然能講能《莊子》,想必深刻領會其中的道理。但她作為知名女文化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應該把重點放在對文化的研究上,而不應該惑於一時的名利用似是而非的東西去蠱惑學子。你要做傳媒就專一做傳媒,你要搞研究就專一搞研究。而她就偏偏不甘於寂寞,什麼都想撈一點,甚至是出盡風頭。所以她在北大被學生轟下臺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再說《論語》。中國一向崇尚孔孟的儒學,儒學的核心就是仁義禮智信。仁居於首位。儒講求君正臣賢父慈子孝,講求義禮。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充斥著戰爭和暴力,這與儒家論點是背道而馳的,也是儒學的尷尬所在。西方沒有儒學,也創造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中國走上今天的路也是藉助西方傳播的馬克思主義。就算儒學在中國有必要推崇,就算仁義禮有推廣的必要,但現實還是現實。不是有個叢林法則嗎?這個世界遍佈肉食者,你讓惡狼虎豹放棄食人肉與牛羊豬等草食動物和睦相處可能嗎?不可能!我們必須自強,我們不要那些不合時宜的仁義禮。就算要仁義禮,也是對自己人,也是對草食動物。于丹又能講《論語》,又能講《莊子》,何不專心致志地按當前的世界大勢予以推陳出新,去偽存真。何不找到道與儒的共同點並予以物化,並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的又能生存又能發展的屹然不倒的途徑呢?終日誇誇其談的人永遠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夢筆生花50




在我看來,于丹貴為文化學者、教授,卻沒有一個文化傳播者應有的擔當和嚴謹學術態度,她對自己的言行不負責,滿身的江湖氣和銅臭氣,她用自己自以為是的理解,向大眾傳播和講解經典學說,誤導了老百姓對傳統經典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上一個狗年,也就是12年前,于丹依靠在電視欄目上講解《論語》、《莊子》等經典國學,而被老百姓熟知,使她迅速躋身到超級文化名人行列,她也名利雙收。

不可否認,于丹有學問,也很聰明,但要達到真才實學她還不夠。她本身對這些經典沒有研究透徹,對有些學問她自己都似是而非,卻敢大言不慚講解,不知道誰給她的勇氣?

說的直白一點,她更像一個演說家,一個製作雞湯的熟手,一個會經營自己的高手。她頭腦靈活,能敏銳抓住當下人們的浮躁情緒,藉助經典學說的殼子,找出一些跟老百姓生活相關聯的話題,巧妙避開實質性問題,或許是她壓根沒弄懂實質和本質,然後對症下藥,熬製出符合大眾口味的雞湯給猛灌,有力地觸摸了大眾的G點,讓大眾高潮迭起,高聲尖叫,把她當神一樣看待。

于丹以現代人的思維講解《論語》,她的講解語言鮮活生動,極富現代範,對傳統經典在大眾的普及中,具有積極作用,這一點,我們不能否認。

然而,物極必反。為了追求通俗易懂,于丹犧牲了經典學說深刻的哲學性,思想性和教育性。這些經典學說,傳承了幾千年,因為某些地方本身具有矛盾和爭議性,以及時代侷限性,才吸引一代代學者前赴後繼地參與到激烈爭論中,從而衍生出更多的新意。

任何學術,有爭論才會更完善,更有價值。

它並不是像于丹那樣隨意下個結論,調侃一下,以個人有限的理解講一下就能定性的。

于丹的《論語心得》在普通大眾中影響極廣,出版社也嗅到了無限商機,他們和于丹共同策劃了一次成功的賣書行為,賺得偷著樂。


鴻鵠迎罡


于丹:女,1965年6月28日出生於北京。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分黨委書記、副院長,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著名電視策劃人,被譽為中國電視業的“軍師”。同時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論語感悟》等系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經典中的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廣泛影響。先後在我國內地、港臺地區,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巴西、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地區進行千餘場傳統文化講座,得到廣泛的好評,並掀起了海內外民眾學習經典的熱潮。著有《于丹心得》、《于丹心得》、《于丹·遊園驚夢——崑曲藝術審美之旅》、《于丹感悟》,《于丹 趣品人生》及《于丹 重溫最美古詩詞》,其中《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獲得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版權金獎,國內累計銷量已達600餘萬冊,多次再版,已被譯為30餘種文字在各國發行,短期內國外銷量已近40萬冊。[4]

共13張

于丹

工作經歷 聽語音

畢業於北京聯合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中共十八大代表[2]。1989年7月參加工作。從1988年開始活躍在影視傳媒實踐的第一線。2007年,“2007第二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佈,于丹以1060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2位,引發廣泛關注。

職務兼職

行政職務:

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院長

首都文化創新與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

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基金會(BNUEF)理事

學術兼職: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編委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理事

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

社會兼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北京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理事

中國視協理論研究會特邀研究員

北京影視藝術家協會理事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編委

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中國電視“金鷹獎”評委

中國電視主持人“金話筒獎”、中國電視法制節目“金劍獎”評委

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上海電視臺、遼寧電視臺、湖北電視臺、廣東電視臺、陝西電視臺、山西電視臺、河南電視臺等40餘家省市電視臺首席策劃、顧問,澳大利亞新聞集團(大陸區)首席顧問

中國視協高校藝術委員會秘書長

中國視協旅遊節目委員會學術顧問

中央電視臺研究處客座研究員

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主持人節目研究委員會特邀學術委員

中廣協會電視學研委會第四屆副秘書長

四川大學兼職教授

《民生週刊》公益理事會專家顧問

上海市志願者協會世博城市文明志願者形象大使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論壇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國家體育運行團隊榮譽成員

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愛國主義教育傳播大使

全國關愛未成年人黃絲帶行動黃絲帶愛心大使

中國網絡電視臺藝術顧問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第五批青藏線專家服務團成員

亞洲財富論壇專家委員會委員

專題講座

2006年“十一”黃金假期,在央視“百家講壇”連續七天播出專題講座“于丹《論語》心得”,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2007年春節期間,“于丹《莊子》心得”亦在“百家講壇”播出,同樣好評如潮。

2007年“十一”黃金週又在央視“文化訪談錄”播出“于丹·遊圓驚夢”講解崑曲。她講課時神閒氣定,娓娓道來;古今中外,信手拈來;語言妙趣天成。

2006年以來,先後為國家部委、各大機關、高校、解放軍部隊、各省市、大型企業、廣大工人群體、公安幹警等進行千餘場傳統文化講座。

圖書出版

于丹教授曾說:讓經典走近千家萬戶屬於人們享求文化平等的權力,“道不遠人”,道無處不在,它原本是每個人生活中溫暖的啟迪和勸導。從儒道經典到崑曲藝術,從中國到世界,于丹教授用心傳播著中國文化的思想精髓。

到2006年,她先後出版了《于丹〈論語〉心得》、《于丹心得》、《于丹感悟》等著作。

書中通過對《論語》《莊子》的解讀,引領大眾迴歸古代先賢提供給世人的生存智慧,其中包括生命價值、人生態度、道德理想、境界情操等。內容不單是知識和趣味,也是現代人尋求心靈安定所亟需的精神力量。著作力圖揭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下意義,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著當下價值的建構,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獲得2006年度“十六佳圖書獎”,新浪圖書風雲榜“2006年度圖書非虛構類第一名”。

2007年,于丹教授出版了《于丹·遊園驚夢:崑曲藝術審美之旅》。崑曲在在中國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該書崑曲美妙傳神,音藝俱佳的風貌描述得淋漓盡致,帶領讀者感受崑曲藝術的時尚情懷,顯示出于丹教授所不為人知的逸志才情,和對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深情至愛。

2009年,該書還獲得中國出版集團主辦的“30年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等獎項。

2012年,《于丹〈論語〉心得》榮獲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中國頒發的版權最高獎項——版權金獎。

2016年,《于丹心得》、《于丹感悟》新版出版。

此外,于丹教授的其他著作《論語感悟》已出版中文繁體和越南文,《莊子心得》出版中文繁體、韓文、日文及法文版本,《遊園驚夢》也已授權繁體中文出版。

個人成就 聽語音

圖書音像

《形象品牌競爭力——電視包裝實戰攻略》,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

于丹老師

《于丹心得》,中華書局,2006年(相應音像製品已出版)

《于丹心得》,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相應音像製品已出版)

《于丹·遊園驚夢——崑曲藝術審美之旅》,中華書局,2007年(相應音像製品已出版)

《從星空到心靈——易中天于丹演講對談錄》(合著),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

《發現你的心靈》(合著),重慶出版社,2007年

《于丹論語感悟》,中華書局,2008年

《于丹趣品人生》,中信出版社,2011年

《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2年

《閱讀經典 感悟成長》(中華書局,2009)

《跟于丹老師一起讀最美古詩詞》(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

《有夢不覺人生寒》,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年[5]

《于丹心得》(新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6]

《于丹感悟》(新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7]

學術科研

研究領域

廣播電視形態學,廣播電視頻道研究、傳統文化研究。

主講的本科生基礎課《中國古典詩詞鑑賞》之《千古明月》在入選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之首批“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後,2012年實現了極高的網絡點擊量,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和好評。

2003以來,作為課題主持人,與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北京電視臺、上海電視臺、山西電視臺、陝西電視臺、廣東電視臺等合作,進行了大量課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推動了中國電視傳媒事業的健康發展,在影視傳媒業界有廣泛的影響力。曾重點策劃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數字頻道構成方案;中國教育電視臺欄目建設方案;陝西電視臺、山西電視臺全頻道建設方案;北京電視臺人文奧運系列節目方案;秦皇島市廣播電視局頻道資源整合研究;中國氣象局華風氣象影視集團品牌化預案等。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子項目“我國傳媒軟實力現狀及提升研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子項目“中國藝術學科體系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模型研究”負責人。

共13張

出席活動

教學科研

自1995年開始從事高校影視教學與研究工作。在北京師範大學先後執教本科生課程《影視學概論》《經典名片分析》《電視新聞採編》《中國古典文學》及研究生課程《電視理論思潮》等,並在北京大學、北京廣播學院電視學研究生班固定授課。作為骨幹教師參加“北京師範大學影視藝術學科基礎教程系列”教材和“中國影視美學叢書”等大型理論工程的編著工作,參與創辦北京師範大學“影視數字”實驗室,參與策劃推進“北京師範大學公共藝術教育方案”等多項教育教學工作。

傳媒研究

出版《形象品牌競爭力》等電視理論專著,並應邀在“第三屆品牌中國高峰論壇暨2006品牌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發表《儒道相濟與品牌塑造》的演講,展示了一向被大眾認為是國學專家的于丹教授在傳媒學領域的深厚功力。2002至2004年間以首席研究員的身份主持中央電視臺研究處科研項目:《電視頻道包裝研究》、《電視談話節目研究》等科研課題,並主持編撰《2004中央電視臺製片人手冊》。作為骨幹成員參與國家級科研課題:《中國影視民族化理論研究》和國家級青年科研課題:《電視欄目化研究》。在《中國社會科學》、《文藝研究》、《現代傳播》、《中國社會科學》、《南方電視學刊》等重要學術刊物發表關於電視理論、新聞與傳播、傳媒產業等領域論文10餘萬字,引起了影視與傳媒學界的高度重視。並擔任《中國廣播電視學刊》編委。

論文探索

《我國城市居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狀況調查——基於對北京、上海、重慶三地居民的調查數據分析》,《現代傳播》2012/9

《北京的包容》,《北京觀察》2012/1

《文化是一種呈現與溝通》,《北京觀察》2011/8

《企業如何與媒體共同成長》,《企業文明》2011/4

《人與社會》欄目《DV·民眾影像》專家談,《電視研究》2010/9

《在“差異”與“創新”中求生存——福建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品牌發展之路解讀》,《東南傳播》2009/9

《德藝雙修臻於至善》,《建設機械技術與管理》2008/3

《2009年國內重大事件的傳播渠道與效果分析——基於京、滬、穗城市居民的調查》,《現代傳播》,2010/9

《我國官方傳播渠道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公信力研究》,《國際新聞界》2010/6

《從無到有從邊緣到主流——我國二級學科藝術學發展脈絡梳理》,《現代傳播》2009/6

《研究型大學藝術專業的“從遊式”教學模式》,《中國大學教學》2009/10

《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人民論壇》2009/6

《新24孝:孝道的時代新意與倫理重塑》,《人民論壇》

《道不遠人——今天如何讀經典》,《中華遺產》,2007/01

《發現我們的心靈》,《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05

《讀書有什麼用》,《中國出版》,2007/05

《用古人的智慧享受人生》,《北方人》,2007/10

《讓傳統文化滋養我們的思想成長》,《文匯報》,2007/03/22

《構建心靈的和諧世界》,《江西日報》,2007/04/30

《在媒介角色變更中提升CETV的媒體品格》,《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6/02

《在“節目季”營銷中拓展頻道品牌影響力》,《大市場》,2006/10

《打造衛視頻道核心競爭力——廣西衛視改革發展思路解讀》,《現代傳播》,2005/05

《電視品牌頻道的生成與維護》,《電視研究》,2005/06

《欄目品牌建設的六大要旨》,《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5/02

《以解讀方式構築品牌核心競爭力——大型電視週刊<1/7>樣本分析》,《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10

《電視新聞:媒體變局的聚焦點》,《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01

《城市臺的未來之路》,《視聽界》,2005/06

《CETV改革帶來的驚喜和期待》,《市場觀察》,2004/12

《“背後”的看點》,《南方電視學刊》,2004/01

《一種新聞態度的表達——樣本解析》,《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3/11

《詩意的隕落》,《電影藝術》,2003/05

《在公益的天空下》,《現代傳播》,2002/05[6]

戰略策劃

城市形象策劃

自2001年至今,深入研究城市品牌資源整合及城市形象戰略,先後為重慶、珠海、桂林、瀋陽、麗江、宜春、秦皇島市北戴河區提供完備的城市整體品牌規劃及城市形象戰略方案,先後在重慶、麗江、瀋陽市委多次授課,並專題講授文化體制改革研究,受到一致好評。

電視頻道策劃

自2000年以來先後為中央電視臺12個電視頻道中的近50個電視欄目進行策劃,參與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音樂頻道籌建,現任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西部頻道、科教頻道總顧問。北京電視臺、大連電視臺首席策劃顧問。

傳媒運營策劃

曾應邀為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等四十餘家省市級電視臺主持“生存策略研究”,並提供內容完備的建設發展方案。為2003北京國際電視周首屆DV影像國際觀摩論壇;天津廣播電視局主辦的“2004天津國際電視娛樂周”;2004首屆瀋陽“清文化節”等大型活動策劃設計完備的建設運營方案。

影視教育

影視撰稿

自1988年從事影視創作及研究工作,先後擔任《在共和國史冊上》(中央電視臺1989)、《太陽照常升起》(中央電視臺1992)、《香港滄桑》(中央電視臺1996)等20與部大型電視專題片撰稿人,其中《香港滄桑》獲1997年中國電視專題片優秀獎。

自1990年以來先後為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中國報道》、《環球》等電視欄目擔任撰稿人,1993年中央電視臺青少部春節晚會《紅紅火火迎新年》策劃人和撰稿人。曾獲1994年、1996年星光獎最佳撰稿獎。

自1999年以來,擔任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社會經緯》、《今日說法》、《精品賞析》、《電視你我他》、《新聞調查》、《對話》、《藝術人生》等電視欄目策劃,擔任中央電視臺《城市之間》欄目策劃、導演,擔任中央電視臺教科文頻道策劃顧問,擔任光線傳播中心《中國娛樂報道》欄目總策劃(本欄目已在全國210家有線電視臺播出)。

曾擔任2003年北京市迎戰非典大型專題節目《非凡抗擊》總撰稿;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申奧片策劃。

教育培訓

先後為遼寧、河北、浙江、安徽、貴州、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山東、北京等20餘家省級電視臺,為大連、青島、瀋陽、長沙、武漢等20餘家市級電視臺做業務培訓,授課獲得一致好評。

在轉型時期中國電視運營理念、省級上星臺生存策略、中國電視新聞發展趨勢、城市形象整體策劃、電視頻道整體包裝等方面有較為深入的理論研究。2003年4月,促成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同澳洲知名學府南澳大學的聯合辦學,主持開設省市電視臺·電視頻道總監高級研修班並授課。

于丹現象

2006年“十一”黃金假日在央視百家講壇連續七天解讀《論語》心得,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短短7天,她迅速成為一顆燦燦的明星,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和追捧,進而形成了文化上的一種“于丹現象”

社會活動 聽語音

國內活動

國學為體,傳播為用,體用結合才能架起傳播內容的立體結構。將國學研究的系統思維,轉化為易於大眾接受的視聽思維,在大眾傳播的平臺上,于丹教授有意識地運用人際傳播策略,將傳統文化以現代化的方式呈現,推動傳統文化的普及。

“百家講壇”欄目

2006年10月以來,她先後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上解讀《論語》心得和《莊子》心得,無意間掀起了一股“于丹熱”。

2007年國慶期間,在中央三套“文化訪談錄”連續七天播出《于丹·遊園驚夢——崑曲藝術審美之旅》;2007年春節期間,在“百家講壇”欄目上再次解讀《論語》感悟。于丹的講讀,生動為要,童叟喜之,使得經典從高閣之上回歸人間,引發無數心靈的觸動,使經典穿越時空的塵埃,喚醒今人迷失的心靈,激活了國人所共有的文化基因。

國際性文化活動

在中國有重大影響力的國際性文化活動中經常能夠看到于丹教授的身影。

2008年,于丹教授當選北京奧運火炬手,並作為北京政協委員在北京市政協會議上積極建言北京建設“後奧運文化”,引起了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

她還擔任2010年上海世博會志願者大使、世博會專家委員會成員,為世界全方位地瞭解中國,向世界傳遞友誼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2013年4月,于丹教授出席了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專場對話,對話嘉賓還有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趙啟正、庫恩基金會主席 Robert Lawrence Kuhn、英國48家集團主席Alistair Michie,于丹教授對公共外交的含義進行了詮釋,表示公共外交的內涵在於全民表達。

普及傳統文化

在面向普通市民普及傳統文化的工作上,于丹教授在中國各地進行了近千場講座,還受邀成為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等欄目的主要嘉賓,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引導人們建立一種信念與價值。

2009年以來,她多次參加中央電視臺《開學第一課》,為孩子們闡釋愛與美,全國每年都有2億中小學生共同觀看該節目。

公益宣傳活動

于丹教授還積極投身公益活動和公益宣傳,多次奔赴汶川災區慰問老師和學生,每年五月都會趕赴四川電視臺參加汶川地震紀念活動。此外,先後為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社教頻道、法制頻道等拍攝多條公益宣傳片。

2012年8月30日,奔赴山東省臨沂市費縣北尹完小學參加“小桔燈鄉村小學圖書館計劃”公益活動,為學生舉辦公益講座,受到熱烈歡迎與好評。

兩岸三地交流

于丹教授積極投身於推動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工作。2008年9月28日,隨北京市臺辦赴臺灣參加首屆兩岸聯合祭孔大典,在新竹萬人體育館做主題演講,並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會面,從民間和文化的角度促進了海峽兩岸的對話。

2009年6月11日至14日,于丹教授赴香港參加《于丹心得》英文版亞洲首發活動,並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辦傳統文化專題講座,引發聽眾文化同源的感悟。

美國國會議員向于丹頒發弘揚中華文化獎狀

2009年7月11日,在長沙參加國臺辦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做主題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主旨演講,指出兩岸文化最重要的不是簡單的傳承,而是創新、交流、溝通,形成一種更新的文化格局,得到兩岸與會代表的廣泛認同。

2010年6月,首屆海峽兩岸關愛下一代成長論壇,其中於丹教授提出的開展小學時代的公益教育、中學時代的挫折教育以及大學時代的職業教育引發強烈關注。

2011年11月23日,“共享文學時空--世界華文文學研討會”在廣州暨南大學開幕,于丹教授在研討會上發表主題演講,與來自兩岸四地及海外30多個國家的400餘位華文作家共同探討“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于丹教授表示,今天的華文文學可以企望出現林語堂這樣的旗幟性人物。所有的文明都是在差異中完成比較,然後達成共榮共生,華文文學與世界文學之間不需要文化的此消彼長,兩者需要共同地生生不息,主題演講受到暨大師生及華文作家的熱烈歡迎。

2012年7月19日,隨中國關心下一代委員會赴臺灣參加教育文化交流,在臺舉辦文化講座,並與佛光山星雲大師在臺北國父紀念館做對話演講,2000餘名觀眾現場聆聽,後期經過各類媒體的廣泛傳播,極大推動了兩岸文化交流和有效溝通。

海外出訪

(1)大學校園講座

作為與中國一衣帶水的國家,日本與中國在共同的漢字文化的哺育下發展至今,因此部分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了兩國共通的文化經典。對於這一併不陌生的文化的傳播,日本師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2008年于丹教授先後到早稻田大學和立命館大學演講,演講中她用中國的哲學故事來詮釋當今人們疲憊、迷惑的生活狀態,為困頓中的心靈打下了一針強心劑。同年,于丹教授走進韓國首爾大學,同樣產生了強烈反響。

西方世界同樣對於丹教授的講學表現出極大的期待與熱情,幾年來,于丹教授的行跡遍及歐美多個國家。2008年7月到8月,于丹教授首次在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大學、華盛頓大學、南加州大學等知名高校舉行了6場成功的大型巡迴演講。從紐約到波士頓,從西雅圖到舊金山、洛杉磯,她以現代思維解讀中華傳統經典,引起了海外學子的內心共鳴,掀起了一場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潮。講座同時也吸引了眾多美國研究中國學的學者到場與于丹教授交流。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于丹教授由世界經濟衰退對大眾的生活影響展開對生命意義、目的及責任的論述,用中華傳統經典的力量鼓勵人們擔當起在危機中重塑民族信心的使命。

2009年4月,于丹教授赴英國劍橋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倫敦的“亞洲之家”演講,結合現代文明現象,為中外聽眾解讀東方文化智慧。

2009年10月,赴德國參加法蘭克福書展,被邀請參加著名的“藍沙發”訪談,並在漢堡大學、慕尼黑大學發表演講,所到之地掀起了學習和了解中國經典、中國文化的熱潮。

2010年10月,于丹教授被邀請到美國紐約佩斯大學參加中國傳統文化研討會,會上于丹教授指出東西方文化不存在優劣高下之分,但存在差異。要從尊重差異出發,進行有效溝通。

2010年與2011年,于丹教授先後來到德國慕尼黑大學與柏林中國文化中心,與聽眾共同感悟中國傳統文化。中西方文化跨越了空間與語言的界線得以融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逐漸走向世界的價值體系,對當今世界構建多元文化和諧發展的格局具有積極意義。

(2)外事高端活動

2008年1月,于丹教授在日本進行文化交流期間,除進行了兩場近千人的大型公開講座,還與秋田的企業家、日本國會議員荒井廣幸、早稻田大學校長日本各界高層會晤,特別是還受到時任日本首相的福田康夫的親切會見。于丹教授將“禮之用,和為貴”六個大字連同自己的著作《于丹〈論語〉心得》日文版《〈論語〉力》,一併贈給了對《論語》頗有研究的福田康夫。這一會見被傳為佳話,成為凝聚中日友誼、溝通中外文化的紐帶與橋樑。

2009年4月11日,于丹教授在日本東京出席上海世博會的推廣活動,作為上海世博會專家委員會成員和上海世博會志願者形象大使,參加“愛城市·愛生活”世博青年論壇,並發表題為“用東方智慧建構人生價值”的主旨演講。

2009年11月12日,第七屆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國際論壇在北京召開,包括國家總理溫家寶在內的300餘位國內外重要嘉賓齊聚一堂,第二部分的主題演講“多元的城市文化”由於丹教授主持,彰顯了于丹教授在世博理念傳播和多元文化交流領域的標誌性身份。

2010年,于丹教授赴美參加中美文化論壇並做主題演講。在演講中她向嘉賓傳遞了中國文化中的淡泊從容等思想,並強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不僅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中國文化的全球範圍傳播可以幫助我們去解決共同遇到的迷惑。演講結束後,美國國會議員AL GREEN向于丹教授頒發感謝信和弘揚中華文化的獎狀,稱讚其“為傳播人類文明做出突出貢獻”。此次之行,于丹教授同時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進行了不同文明和中西文化差異的主題演講,在演講中她提到了文化在外交中的重要作用,呼籲用心平氣和的心態面對各國文化的差異並建立合作。

2010年11月23日,中俄語言年俄羅斯“漢語年”重要活動之一的“中國電視日”論壇活動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舉行。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副局長李偉、俄羅斯聯邦出版與大眾傳媒署署長謝斯拉文斯基、中國中央電視臺副臺長胡恩、副總編輯黃傳芳、中俄兩國文化界人士、媒體人士、俄中友協、俄羅斯遠東所、莫斯科孔子學院師生代表及參加“漢語年”閉幕式的代表共約250人出席此次活動。于丹教授被譽為中國電視業的“軍師”,她也作為受邀嘉賓出席了本次論壇,本次論壇以“電視-傳遞文化、溝通心靈”為主題,通過電視為兩國架起文化傳播和心靈溝通的橋樑,促進兩國之間的信任,增進中俄兩國的友誼,使中俄文化交流範圍更加廣泛,民眾參與程度更高,效果更加鮮明。

2011年10月8日,于丹教授作為“第三屆新西蘭讀書文化節文化大使”出席了第三屆新西蘭讀書文化節暨2011全球百家華文書店中國圖書聯展澳新站啟動儀式。新西蘭貿易部長蒂姆·格魯斯、工黨領袖菲爾·戈夫、國會華人議員霍建強、亞洲基金會總裁瑞奇·布朗特、出版協會主席艾德里安等嘉賓及300餘名民眾共同出席了當日活動。本屆讀書文化節特邀于丹教授擔任文化大使,新西蘭總理約翰·基和中國駐新西蘭大使徐建國分別為活動發來賀信。約翰·基在賀信中表示,“讀書文化節活動將新西蘭華人及各行各業各種族人民聯繫起來,共同分享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徐建國大使在賀信中提到,“書籍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時代見證,是啟迪心靈的良師益友。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人的一生。讀書文化節致力於將熱愛讀書的中華優良傳統帶到海外,將悠久璀璨的中華精品文化推向五洲,令人激賞和感佩”。于丹教授在現場鼓勵大家通過多讀書和自己進行心靈對話,表示願和大家一起交流中國式閱讀,分享中國式智慧。讀書文化節期間于丹教授還在新西蘭進行了題為“感悟中國智慧”的主題講座。

2012年4月,《于丹〈論語〉心得》成為中國出版集團對外推介和版權輸出的重點書籍。作為中國作家代表,隨中國出版集團赴英國倫敦參加國際書展,期間接受媒體訪問,進行中國文化演講,積極推動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

2012年10月12日,適逢中新建交40週年,擔任“新西蘭中國文化周”的文化大使,在奧克蘭與華人領袖霍建強、楊建議員圍繞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等議題進行電視對話,並在奧克蘭最大的Aotea Centre的劇場舉辦《感悟中國智慧》講座,在新西蘭政界、文化界引起極大轟動,推動了兩國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2013年8月,新加坡教育部高級政務次長沈穎女士、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蔡其生會長、新加坡報業控股執行副總裁蕭作鳴先生、南洋大學孔子學院許福吉院長、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劉紅梅領事參贊、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文教與社會事務委員會、副主席白南泉先生等人親切接待了前往新加坡講學的于丹教授並表示熱烈歡迎。于丹教授此次新加坡講學之行,在新加坡著名的華僑中學先後進行了題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和“感悟中國智慧”的主題演講,受到了當地華人的熱烈歡迎。

2014年2月,于丹教授應邀前往秘魯,秘魯前總統阿蘭·加西亞和于丹教授會晤並進行了深入的文化交流。在加西亞辦公室的桌子上,放著一本于丹教授寫的《Confucius from my heart》,加西亞表示這本書讀過很多遍,他在卸任總統之後寫了出版了一部名為《孔子與全球化》的專著。加西亞喜歡研究孔子、熱愛中國文化,于丹教授在和加西亞暢聊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也藉此邀請加西亞到訪中國來領略更多的中國文化,他也欣然答應,希望在中國有機會進一步溝通交流以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3)公益文化論壇

為推動跨文化交流,傳播中華優秀古典文化,于丹教授多次在日本、韓國、印尼、新加坡、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瑞士、巴西、新西蘭等地舉行大型公益文化講座,把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帶到了亞洲、歐美多個國家,引起了海外觀眾的強烈反響。

2007年5月,世界第一屆孔子大會在日本京都舉行,于丹教授在會上作了主旨報告,得到了與會代表的高度評價。

2007年在新加坡《聯合早報》舉辦的講座活動中,2800餘名聽眾前來參加,創造了新加坡空前的盛況,演講過程中全場鴉雀無聲,于丹暢談的儒學思想令座中均感如沐春風。

2008年5月15日,受邀在韓國延世大學發表演講,講解中國傳統劇目――崑劇《牡丹亭》,受到熱烈歡迎,現場座無虛席,聽眾無不陶醉在古典戲曲藝術的魅力中。

2008年5月1日,應中國駐印尼大使館之邀,在雅加達舉辦了《論語》心得演講會,此次活動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增進了兩國人民的瞭解和友誼。

2010年9月,參加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以祥雲標誌為切入點,講述了對“和而不同與和諧世界”關係的理解,參與不同文明的互動與交流。

于丹教授在各國的巡迴演講和文化講座無不引起強烈反響,不乏海外聽眾慕名前來,被國外主流媒體譽為“于丹旋風”!美國《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國際先驅論壇報》,英國《泰晤士報》《TIME OUT》,德國《明鏡週刊》《法蘭克福報》,日本《讀賣新聞》《朝日新聞》《週刊現代》,新加坡《聯合早報》《海峽時報》,香港《星島日報》《南華早報》,德國電視臺一臺、新加坡電視臺一臺、臺灣東森電視臺、香港電臺、臺灣網等媒體紛紛對於丹教授進行專訪。

2012年9月,先後赴香港參加第十八期國民教育課程的講座,赴上海參加婦女發展國際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2012年11月2日,在香港會展中心出席菁英論壇擔任主講嘉賓,與青年領袖進行現場交流,引發廣泛影響與好評。

獲得榮譽

年份 獲得榮譽

2006年

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北京十大教育英才”

2007年

2006年品牌中國年度人物

2007年

2007中國最美五十人

展開全部

獲獎記錄 聽語音

文學獎項

獲獎時間 獎項名稱 獲獎作品 備註

2008 《于丹感悟》獲年度古書籍優秀獎[3] 《于丹感悟》 獲獎

人物評價 聽語音

精英和平民之間的橋

著名哲學家、《論語今讀》作者李澤厚在談到于丹對普及經典所作的貢獻時,說到:“于丹是精英和平民之間的一座橋”,于丹的古典今讀,可以說是完成了眾多國學家的一個心願,即讓經典走近時代,貼切人心,發揮其應有的道德教化、啟發民智的作用——她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

她讓經典走出象牙塔

中華傳統文化精妙絕倫,先賢思想如不能教化天下,則流於孤芳自賞;傳統經典如不能為今日所傳習,則實為世人的巨大損失。

于丹老師受到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會見

于丹教授將生動的哲理故事與深刻的個人感悟相結合,使得古典文化中飽含著的樸素的真理,穿越時空將今人的心靈喚醒,推動現時代人格的完善、社會的和諧。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孔子學會會長湯一介說:社會需要更多於丹這樣的學者,讓經典走出象牙塔,以大眾最能接受的方式傳播出去,惠澤社會和人民!

她為國家部委各大機關、高校、解放軍部隊、大型企業、公安幹警等作的千餘場傳統文化講座,在現代社會以及東西方不同的文化環境中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普及與薰陶,發揮到了極致!踏遍千山,源於她堅守著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一份真誠熱愛,舉重若輕,因為她關注著普羅大眾最真實的生活方式與文化自由。于丹教授對於傳承和弘揚亞洲傳統優秀文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向世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于丹教授的著作《于丹〈論語〉心得》已在海外多國出版,截至2012年底,海外出版涉及28個語種、34個版本,已出版21個語種(不包括繁體中文和巴西葡萄牙語)、31個版本,累計銷售34萬冊,英(亞太區)、日、法、荷蘭和意大利版本的銷售業績突出,法語版精裝本累積銷售超過20萬冊,曾經25個周登上法國翻譯類圖書銷售排行榜,最高第2名,最低第9名。除此之外,法語版還推出了平裝版、俱樂部版、MP3版、廣播版、電子書等等,進一步擴大了受眾範圍,更大限度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

從《于丹〈論語〉心得》榮獲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中國頒發的版權最高獎項——“版權金獎”的獎項設置看,這是立足文化創意產業與產業鏈發展的角度,以維護原創作品權益、傳承原創精神為出發點,旨在表彰在版權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傑出代表。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於丹.新浪財經 2008中國CEO高峰論壇 .2008年11月15日 [引用日期2014-11-26]

[2] 十八大代表于丹:亟待建立可量化反腐制度體系.網易 > 新聞中心 > 中共十八大專題報道 .2012-11-12 [引用日期2014-11-26]

[3] 北京市選舉產生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首都之窗 政務信息.2012-07-19 [引用日期2014-11-26]

[4] 于丹.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引用日期2015-06-10]

[5] 于丹推新書《有夢不覺人生寒》 稱心靈需要"雞湯".人民網 [引用日期2015-07-31]

[6] 于丹《莊子》心得.豆瓣網.2016-12-15 [引用日期2016-12-19]

[7] 于丹《論語》感悟.豆瓣網.2016-12-15 [引用日期2016-12-19]


童話裡的承諾


印象中,于丹是2006年在央視《百家講壇》火起來的。彼時,百家講壇已經苦苦運作了多年,一直因為講述的內容太過陽春白雪——像量子物理、詩詞格律、世界歷史等等,而顯得曲高和寡。後來易中天登臺以史料正演義,大講《三國》,人與節目同時火了。百講也摸到了電視媒體做知識講座的路子,開始拋棄以前的高端學術路線,重策劃買市場的好,於是有了于丹登臺佈道,說自己的《論語》心得。

一炮而紅之後,電視節目暢銷,書籍也暢銷,于丹的社會、經濟地位開始上升,各類社會榮譽紛至沓來,有了“學術超女”這個雅號。她的人生彷彿穿了一襲華美的皮袍,也逐漸開始往下掉蝨子,有了在北大百年講堂出席節目被群噓轟下臺的故事,真是成也百講敗也百講。于丹,這個靠著媒體紅起來的人物,逐漸顯露出了沐猴而冠的樣貌。

先說她是怎麼紅起來的。

一是有家庭影響,她的父親於廉曾經治學於國學大師唐文治的門下,被稱為國學大師,國學修養深厚,曾經做過某領導人的秘書,在中華書局副總經理的位置上退休。這些人脈足夠于丹利用了,只是國學大師培養出了一個會熬製心靈雞湯的女兒,不知九泉之下能否含笑了。

二是于丹所學專業是廣播電視,在央視百講出名前,就已經和央視有了很深的往來,在她的百科頁面上就有詳細介紹,“先後擔綱《在共和國史冊上》、《太陽照常升起》、《香港滄桑》等20餘部大型電視專題片撰稿人;《正大綜藝》、《環球》等電視欄目撰稿人;大型專題節目《非凡抗擊》總撰稿,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申奧片策劃。”所以熟諳電視傳播的規律,瞭解怎麼來包裝自己,在百講捧紅易中天之後,順勢而為,打著論語的旗號,販賣心靈雞湯,還是在國慶時候開播,真是透著足夠的策劃功底!百度百科頁面截圖如下:

三是2006年前後,中國開始了新一輪的經濟增長,市場經濟開始大發展,帶來了文化消費的需求逐漸被打開,同步的是當時社會上對所謂傳統文化和國學的需求也開始激增,比如人大成立國學院,于丹講論語能走紅是有題中之義的。

四是于丹老師外貌雖然一般,尤其是嘴部比較復古,但是整體看上去是一個知性女知識分子的形象,很符合大眾對於名牌大學女教授的想象,有親和力,所以在她熬製心靈雞湯的時候,接受起來在感覺上會比較流暢。要是換成孫二孃、顧大嫂這類形象的女子上去講,就是講出天女散花來,觀眾朋友們也是會換頻道的吧。

那麼,她到底怎麼樣呢?該怎麼評價呢?

竊以為,這是一個沒學術水平但是擅長投機的大學教師,估計是看著做學術太辛苦,才走向電視臺的。電視走紅拯救了她的學術生涯也徹底改寫了她的人生,去北師大官網上看了下於丹的個人頁面,在學術成果部分都是在電視上和大眾講座上販賣的那一套,這些學術成果看上去不值一文。能夠被評為博導也是難得,估計跟剛剛浙江大學發佈的規定一個道理吧——在環球時報微信號發文閱讀量10萬+的話,視為一級學術期刊發文。

截了一些于丹女士學術成果,有心人可以去翻看內容:

看上圖這些內容,是不是都是一套東西翻來覆去騙經費?

具體可以去北師大官網她的個人主頁上去看,鏈接http://www.art.bnu.edu.cn/Article/index/id/729/aid/961

然後呢,于丹這個人不謙虛,其實她在成名後也就40來歲,潛心學術的話,年齡還有優勢,肯定會有所成就的,但是估計也沒那個耐心,不如閃光燈下鮮花和掌聲讓人沉醉。只能不但炒冷飯,嚼別人和自己嚼過的饅頭,出的那些什麼論語、莊子、老子的心得,內容上毫無可取之處,好在也沒再紅起來,群眾們還是有一定判斷力的。

最後呢,這是一個善於包裝的人,經歷了那麼多的醜聞和惡評,但是面對媒體還是有自信,這得是多麼厲害的心理建設能力。希望這樣的人早點被戳破吧。

最後重溫一個于丹女士帶給大家的大笑話,權作調劑:

嗯,大風來時不關門窗的,應該不是張大千,是于丹女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