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興起背後,是被「忽視」的大多數

拼多面對消費群體,是被“忽視”的大多數。他們並不想要多麼有格調的商品,他們需要的是價格實惠的商品,而拼多多正是切中了這群用戶的痛點。

拼多多兴起背后,是被“忽视”的大多数

生產關係和生產力是相輔相成的,文化作為生產關係的重要因素,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使得主流文化日益傾向於精英人群,比如:“文藝範兒”、“有情懷”產品層出不窮,消費者不再為低俗產品買單;另一方面,諸如“抖音”、“快手”的急劇火爆卻不斷刷新著公眾的認知。

其實,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源是那群被“忽視”的大多數,有消費升級就有消費降級。在如今這個世界,有一類大V:在知乎、微博、公眾號、小紅書上販賣知識、思想、雞湯的,對標淘寶上那些越來越標新立異,通過產品屬性和創新來吸引用戶的商家,上面有一堆堆符合小資品味格調,或實用或不實用的高價位產品,精英人群愛之如寶。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中國還有一大批人,他們真的不想要有“態度”的襯衫,有“情調”的紙巾,他們想要的是街邊興起的“2元店”。

因為對大多數中國家庭而言,所謂的生活是——能做飯絕不下酒館子,日常囤積塑料袋,水龍頭滴水裝桶裡屯著,塑料拖鞋不壞不換,飲料瓶留下來做醬油瓶,為了10塊優惠券下載各類app,超市門口排隊搶菜買肉……

大多數中國群眾有足夠的時間去砍價,有足夠的時間泡在手機上瞎刷,有足夠的時間為了幾塊錢的差價而浪費半小時,也有足夠的時間玩抖音。

對於京東淘寶來說,當他們確定了以大品牌為核心,主張消費升級的戰略之後,矛盾出現了。眾多生產低價的賣家和熱衷低價的中低端(L1&L2)買家逐漸流失,喪失根據地。

在淘寶千人千面,競價搜索規則日益變化的今天,苦逼的運營只為了星點流量。如果想上淘搶購、上活動,對不起,和小二搞好關係,在淘寶出了刷單降權屏蔽機制後,眾多商家更加反應苦不堪言。

對於後期進入的賣家,拼命做圖,花錢買流量頭條才能偶爾登上一次推薦/熱門首頁,大部分中小零售賣家淪為其他品牌資本商戶的炮灰。

最賺錢的並不是服務那些自以為“有價值”的少數消費者,反而是服務於那些占人口總量比例極大的,能帶來巨大流量,容易被推薦算法牽著鼻子走,不知道競價排名存在的巨量消費者。

  • 一方面是尚不算富裕的國民,有對絕對低價商品的剛性需求;
  • 另一方面則是大量的,只會血拼價格戰的小商品賣家們越來越難以在淘寶、京東No.1,NO.2 的平臺上生存。

那麼一拍即合:對標那些自砍三刀博眼球,虧錢賺流量的拼多多模式來了。

  1. 對於大量消費者而言:時間不重要、拼單不重要、打擾親朋不重要,讓我買到3塊9的塑料拖鞋、39的小孩運動鞋、89的大人皮鞋最重要。
  2. 對於東南沿海的同質化低價輕工業品供應者而言,與其和個性化算法鬥智鬥勇,付出巨量的營銷成本,不如直接價格戰,把真真假假的小商品傾銷出去。
  3. 對於一些中型零售工廠而言,沒趕上淘寶、京東的浪潮,只懂生產,沒有品牌、營銷基因,急缺渠道。

拼多多目前不是面對那些消費升級群體,而是填補消費能力的不足,即過剩的產能加上旺盛的需求,同時切中當下產能過剩低端產品,競爭激烈造成的價格戰。

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長期存在把低價尾貨傾銷出去的需求非常之大,淘寶為了客單價而不想做,自然有人填補上這塊空白。這個鏈條上的買方和賣方,都巧妙的避開了京東以及淘寶的競爭。精英們在批評拼多多這些產品很俗、很low、很無聊的同時,這些產品卻贏得了億級群眾的喜愛。

因為中國還是一個人均中位數年收入只有2.2萬元,90%的三口之家年收入低於20萬、20%的三口之家年收入低於1萬8的發展中大國。長尾理論,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

就像快手的興起,很多一二線城市的用戶玩不慣,但它卻在三四五線用戶心目中有極高的地位。之所以很多人看不懂拼多多,是因為我們自以為是地拿一二線城市的用戶認知,去意淫三四線城市的消費習慣。

時代倡導的消費升級是趨勢,也是必然的,但並不一定和高價格劃等號,不同的人群對品質的要求不同。

IDG資本合夥人閆怡勝更深刻地分析了本質原因:

一線城市生活成本攀升,很多來自三四線城市的人才迴流,生產製造企業也往三四線城市走,拉動當地消費。從國人“海淘”數據也可看出,前20名的城市幾乎全是三四線城市。

在底層社會沒有展現出自己的實力之前,我們往往被精英社會迷惑,以為精英社會就是全部,淘寶、京東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的侷限性,大力發展農村淘寶等。但是骨子裡帶的偏見,在不被別人赤裸裸打臉之前一般是無法消除的,所以農村淘寶沒變成淘寶重點發展的版塊,京東更是好像只刷個牆而已。

因此,當消費升級紅利惠及次級城市,消費者也渴望買到相比過去,性價比更高、品質更好的商品。拼多多除了有全網最低價,還有品牌清倉、海淘等高客單價產品,在品質和價格上都順應了這一重要潮流。

利用的基層民眾佔小便宜的心理,產生了爆發式的增長,如果說京東和阿里是當年熱門的蘇果華聯,那麼拼多多就是城中村密集的便利2元店,每一個不期而遇的街頭,你都會聽到“買的了吃虧,買不了上當”,還有大爺大媽的拼團安利。

在這個全新的拼多多平臺上,沒有太多的平臺規則約束,諸如競價、排名、推薦機制尚未形成,所有商家在此皆是個“0”的開始,這個時間點對於那些中小商家再明知不過,誰先做成,誰也許就是未來的“拼多多大號”,一時間,各大類目的商家蜂擁而至。

在倒流措施上,爆款政策是拼多多的一營銷手段,這只是拉流量的方式,在流量興起後,拼多多“逛”的屬性則會逐漸凸顯。試想:在你順手買一包“紙巾”的同時,各類精選好貨一一推薦。

同時,拼多多正基於穩紮穩打的改造供應鏈環節,對供應鏈的改造不僅僅表現在貨源組織形式,甚至是生產流程的變化,還體現在商戶的運營規則上。指導供應鏈廠商的數據某種意義上,就是流量具象化和數據化之後的結果。

在優質好貨更容易被突出之外,拼多多未來也有機會成為中國柔性供應鏈的推動者。因為其相較於傳統的貨架電商,本身就帶有一定的C2B基因,更容易讓用戶需求反向影響商家的生產過程,甚至更往前的產品定位與設計。

拼多多的猛烈發展,讓我們深刻的看到了一點:所有傲慢的、所有不符合這個時代大部分人需求的,通通都會被這個時代打臉,只是或早或晚的問題。

但拼多多的發展問題日益嚴峻,拼多多作為一個輕資產的電商平臺,毛利率極高77.5%,然而其營銷和市場費用在2018Q1卻高達營收的88.4%,直接將極高的毛利拉成-20.3%的淨虧損。很大程度上,拼多多的GMV增長奇蹟,來源於瘋狂的市場推廣。

依靠微信+頻繁大量的廣告,幾乎是瘋漲式的增長用戶和商家,但都是靠低價吸引流量,低價導致商家利潤空間不高,利潤空間不高導致垃圾產品氾濫。

垃圾產品氾濫導致客戶流失和平臺口碑崩壞,由此產生的平臺被打上低價的標籤,而一旦平臺出臺監管升級機制,勢必爆發“商家與平臺”的矛盾,由此帶來一系列“併發症”和隱形危機。

拼多多在做的是一個點業務,可以用淘搶購做類比,強大的“點業務”具有發展出強大“面業務”和“體業務”的基礎,農村終會包圍城市,消費升級遲早來臨。

拼多多自身發展太過迅猛,從創立到IPO,時間僅僅3年,被打上低價、傾銷的標籤後,洗白之路任重道遠,阿里是很清楚拼多多的軟肋在哪裡,自然也不會給拼多多那麼長時間成長升級。

而如此著急地IPO把自己變現,也讓眾多投資人對其後續潛力的信心存疑。從此次披露的招股說明書來看,如果拼多多真實“撈一把就走”的節奏,如果拼多多的財報仍然持續目前的支出比例,那淘寶京東們大可不必慌張,這種玩法的天花板不會太高,難以對阿里京東產生顛覆性衝擊。

在“薛定諤的150億美元估值”面前,作為創業者本身是儘早落袋為安,還是慢慢升級洗白,這是一個抉擇的過程。

題圖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