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觀評價電視劇《白鹿原》?

TaylorClub


說到客觀評價電視劇《白鹿原》,作為一個先看了原著,而且十分喜愛原著的人來說句良心話。我覺得電視劇版《白鹿原》和小說《白鹿原》完全是兩碼事,因為電視劇版《白鹿原》很多東西完全脫離了原著,這就好比兩杯水,一杯是白開水,另一杯卻加了糖,看上去兩杯顏色一樣,但是內容內容卻不一樣了。

我是愛好原著的人,所以從個人情懷來說我不喜歡電視劇版把原著修改的不倫不類,修改的太多了,很多東西已經完全脫離了原著本意。所以該劇一上映,我只看了一兩集就沒有看下去,根本看不下去了,越看越覺得彆扭,這就不是我心中的《白鹿原》啊,這不就是一個披著《白鹿原》外衣的愛國劇嘛。我覺得《白鹿原》之所以能夠獲得茅盾文學獎,是有他的風格甚至靈魂的,茅盾文學獎如今已經八九屆,你能找出幾部超過甚至達到《白鹿原》這樣高度的作品?我看沒幾本吧。新正是因為這樣,所以造就了《白鹿原》在近代文學的地位。

可是電視劇卻偏偏要大刀闊斧的修改,至於為什麼要修改的這麼厲害,我想大家應該都明白,完全按原著來拍攝,該劇就目前的情況來說不可能會上映的,就算拍完了也不會讓播的。所以我還是心存期待,希望有更好的電視劇版《白鹿原》出來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身處一種文化的浸淫,其實本人很難客觀感受與評價。用我們現在發展起來的價值觀看當初中國北方農村的封建文化,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然

。費孝通《鄉土中國》改變這樣後來者自作聰明的狹隘。插句話,《鄉土中國》是大師上課講義的集結,語言深入淺出,值得一讀。

田小娥的悲慘命運令人唏噓。各種深刻批評我這裡不贅言。想解釋的是當時社會群體敢於這麼對待她的原因。農耕社會是以土地為重要生產資料,因此人是被綁在土地上,也就是整個社會人口流動性差。再加之交通條件極其不便利,一個人,一個女人會選擇背井離鄉孤身來到外村,只有一種可能,這人做了殺人越貨之事,而女人一定是做了什麼不體面的事情,才被迫顛沛流離。白鹿村村民們基於這樣的判斷,田小娥就理所當然一步步從“壞人”演變為“非人”,被這可怕的文化誤判至死。

與鹿兆鵬、白靈創造新中國的熱血相比,白嘉軒、鹿子霖的保守封閉、圓滑世故讓人憎惡。白嘉軒知鹿子霖曾與田小娥行苟且之事,私底下直接嗆過鹿子霖。在祠堂裡,宗親面前,選擇為其遮掩,反說是自己讓鹿子霖給田小娥送面。

在封建文化中,長者的顏面是頂頂重要的事情。作為身處這個文化時間最久的一群人,他們肩負知識和經驗的傳承,因此必須要威儀,要端範兒,方可訓導新一輩。於是長者做了什麼不堪丟臉的事情,要遮掩,要視而不見。

這樣辦,範兒有了,但人就假,就“不是人”。

《論語》裡有記載,孔子最愛的弟子顏回死了。孔子慟哭,其他弟子就提醒:“老師啊,你不能這樣哭,不符合老師為弟子傷心的禮制,過了。”孔子也可愛,回:“我難受!”

再推薦《論語》,看下來就能發現《論語》裡的孔子和朱學理學的孔子不是一個人,可愛而真實,而不是千年文化供奉中的神。

瞭解這許多,再看《白鹿原》自然對這些老頑固老疙瘩生出理解,畢竟誰也不能超越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生活的。他們就如同那一片土地,承受四季風雨變化,難以適應,也無力改變!


編劇演繹法


電視劇只看了幾集,小說聽了兩遍,我覺得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一段中國現代史。小說的高明處在於讓我們不僅瞭解了一段歷史,而且還暗示了這個古老民族在外力推動下思想、傳統泛起了微瀾;朱先生形象就是一種象徵,說《白鹿原》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就在於它區別近幾十年的農村小說的只有灰暗,看不見真實的民族曙光。古老中國的農耕文明不得不走向工業文明的轉變,這個過程極其痛苦……作者質樸、厚道,文字駕馭能力在路遙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