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尋芳草得歸遲——王安石、蘇軾劫後重逢

《北山》

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灩灩時。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這首《北山》創作於元豐七年(1084),應該是與蘇東坡在江寧府(今南京市)重逢時所作,蘇東坡曾有詩和之。

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苏轼劫后重逢

元豐七年,王安石已經六十四歲。他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開春的時候得了一場大病,《宋名臣言行錄》中載「是年春,安石有病,兩日不言」。五月,王安石的學生兼女婿蔡卞特意前來探病;六月,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調任江寧知府。

王安石曾有很多詩篇提及這次大病,如《北窗》雲「病與衰期每強扶」,《晝寢》雲「井逕從蕪漫,青藜亦倦扶」,《病起》雲「煩痾脫然醒」,《折花病中》雲「獨臥無心起」等。也就在王安石病癒的時候,蘇東坡來了。

王安石與蘇氏父子,雖然政見不合,卻是君子之交。蔡上翔的《王荊公年譜考略》曾論證,《辨姦論》並非蘇洵所作,而是邵伯溫(邵雍之子)冒名之作。蘇氏父子在文壇地位深遠,唐宋八大家佔了三席,但在政壇上卻兩頭不受待見。新黨執政時,蘇東坡被貶;後來舊黨執政,蘇東坡同樣不受歡迎。

王安石向來看重蘇東坡的才華,烏臺詩案,蘇東坡危機重重之際,遠在江寧的王安石上書神宗說:「

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使得蘇東坡得免於一死。他們之間的交往,民間演繹頗多,最著名的,是馮夢龍《警世通言》裡收錄的那篇《王安石三難蘇學士》;但最精彩的,還是元豐七年,他們那次重逢。

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苏轼劫后重逢

元豐七年七月,蘇東坡來到江寧,與王安石會晤。據王宗稷《東坡先生年譜》載:「蘇軾由黃州授汝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七月,過金陵,謁安石,交遊逾月,唱和甚多。

據《曲洧舊聞》記載,蘇東坡到達江寧時,王安石身著布衣,騎著毛驢,來到岸邊迎接。蘇東坡沒帶帽子就迎了上去,作揖道:「軾今日敢以野服見大丞相。」王安石笑曰:「禮豈為我輩設哉!

其後,蘇東坡在王勝之的陪同下,來到江寧城東的半山園謁見王安石,邀請蘇東坡作歌,東坡手書近作相贈。王安石意猶未足,又誦讀自己的詩作,請東坡書寫後留給自己作紀念。東坡稱讚王安石的「積李兮縞夜,崇桃兮炫晝」二句有《楚辭》句法,王安石欣然認可。王安石問,蘇東坡的雪詩中「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二句是否用了道藏中的典故(玉樓代指肩膀,銀海代指雙眼),蘇東坡給予確認。事後,蘇東坡對葉致遠說:「學荊公者,豈有此博學哉!

蘇東坡又即興作五言詩《同王勝之遊蔣山》,中有「峰多巧障日,江遠欲浮天」二句,王安石頗為喜愛,他撫摸著几案說:「老夫平生作詩,無此二句。」接著,王安石又作《和子瞻同王勝之遊蔣山並序》,在詩序中記述了這一因緣。

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苏轼劫后重逢

王安石、蘇東坡相遇後,天天出遊,或觀賞山川美景,或談論古今文字。王安石還準備給蘇東坡在江寧安排宅第,以享天年。王安石作《北山》,以贈蘇東坡:

蘇東坡作《次荊公韻》,以和王安石: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蘇東坡回憶起王安石大病初癒,布衣單驢迎船的情景,不禁感嘆,如果能在先生尚未生病的時候相遇那該多好。王安石勸他在江寧置三畝家宅,將來成為鄰居以便溝通,想想當年的衝突徒增笑耳,錯失了十多年的大好時光現在相知是不是太遲了呢?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王安石和蘇東坡最終還是沒能成為鄰居。一個月後,蘇東坡渡江北上,王安石親送他至渡口。蘇軾去後,王安石感嘆道:「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這兩個昔日的政敵,終於盡釋前嫌,共同成就了一代佳話。

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

李德深《王安石詩文系年》

賈三強《〈王安石詩文系年〉辨誤》

鄧廣銘《王安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