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已下降至歷史最低水平!便宜的銀行股到底值不值得買

估值已下降至歷史最低水平!便宜的銀行股到底值不值得買

有一個板塊,正在經歷著史上“最白菜”估值。

這個板塊的動態市淨率已下降0.6倍至1.6倍之間。其中,16家企業近期一直“破淨”,另有5家企業市淨率不足1.1倍,也面臨著“破淨”的風險。

可以說,目前該板塊A股估值已下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然而卻依舊無人問津。

哪個板塊能慘成這樣?嗯,銀行板塊。

白馬藍籌股,頻繁掀起“破淨潮”

歷史數據顯示,在2008年上證指數探底1664點時,銀行股的市淨率仍達到1.98倍的水平。

看起來估值已經超低的A股並不是最慘的,兩地上市的內資銀行股H股面臨的局面更窘迫。數據顯示,9家兩地上市的內資銀行股A股估值全部較H股溢價,最高的溢價率高達54%,最低也達到了15%。

也就是說,如果按照H股股價計算,有4家銀行的市淨率僅略高於0.5倍,可謂是“半價促銷”。

雖然是破淨,但是這些破淨的銀行股業績依然保持平穩增長,如上海銀行,營收和淨利潤保持了兩位數增長,機構也預測其今明兩年淨利潤增速分別為14.3%、12.9%。

銀行估值調整到哪啦?

按照此前出現的銀行股“破淨”現象,一般情況下,只要“破淨”到位,銀行股很快地就會重新步入上漲空間。但這次腰斬後的銀行股還會重演以前的歷史嗎?

中金公司研報寫的是:A 股銀行估值已接近 2016 年底部,H 股較 A 股價差收窄,預計股價繼續調整空間有限。

估值已下降至歷史最低水平!便宜的銀行股到底值不值得買

這輪 A/H 銀行股調整已達 30%/25%,調整幅度接近15年6月那段時間。

從歷史角度來看,A/H 銀行股調整幅度 20%及以上均有 6 次,最大跌

幅為 08 年金融危機時(~70%),其餘多在 20%-40%之間,本輪 A/H

銀行股調整已達 30%/25%,從個股角度看,A 股工、建、農、中、

招、民生、平安等銀行調整幅度已接近歷史最高值。

估值已下降至歷史最低水平!便宜的銀行股到底值不值得買

估值已下降至歷史最低水平!便宜的銀行股到底值不值得買

估值已下降至歷史最低水平!便宜的銀行股到底值不值得買

部分A股銀行已經接近16年底部,H股銀行重估更為明顯。

雖然機構覺得現在銀行股嚴重低估,而且目前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對應息差改善)和資產質量環境(對應不良生成改善或維持低位)均優於之前。

此外,銀行的低估值很容易吸引到外資,因為從外資機構投資的習慣來看,外資對於銀行股權的持有大多更類似於財務投資,大概率是低估值入場,在合理的回報區間套現離場。

但是,也有反對聲音,有人認為覺得此次“破淨潮”和之前有明顯區別。雖然資管新規的出臺是為了進一步銀行的發展,從長遠看,對銀行是有利的。但就眼前來說,資管業務監管力度的加大會讓銀行受到比較大的影響,要等到一年半的過渡期結束以後,才能真正看清銀行股的投資價值。這樣看,銀行股可能會被投資者冷落。

便宜的銀行股到底值不值得買?

我們來舉個巴菲特的例子。

巴菲特1989年買入富國銀行,不巧加州房地產價格下跌,巴菲特被套了40%。

對於投資富國銀行,巴菲特在《1990年致股東的信》中有詳細說明。簡要歸納如下。

巴菲特首先解釋為什麼要買入富國銀行近10%的股票。一來富國銀行是一家管理卓越,回報高的銀行。二來持股量達到或者超過10%需要美聯儲的批准。潛臺詞是富國銀行值得買入,略低於10%是無需監管機構批准的購買上限。

接下來巴菲特提醒風險。他說銀行有超高的槓桿率,因為銀行資產多是資本金的20倍,很小的資產損失,就可以導致絕大部分本金虧損。而且,對於很多銀行來說,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大部分管理層會因為“制度性約束(institutional imperative)”,不由自主的模仿競爭對手。

哪怕對手的做法特別傻,管理層都會照搬到本公司。在管理層的瞎指揮下,公司職員像旅鼠一樣盲目跟隨,而現在一些銀行面臨和旅鼠一樣的命運。(旅鼠每隔3-4年數量會猛增,然後集群覓食。面對大河大湖時,整個鼠群會一往無前跳入水中,結果是集體自殺。)20:1的槓桿率、很可能犯錯誤的管理層、會放大管理層錯誤的機制,這些風險因素使得巴菲特不會購買管理差的銀行,即使股價很便宜。他只會投資股價合理而且管理優秀的公司。

然後,巴菲特讚揚了富國銀行兩位最高管理層。他們讓巴菲特想起了首都城市傳播美國廣播公司(Capital Cities/ABC Inc.,巴菲特當時的第二大持股)的兩位最高管理層。兩大公司的管理層有相同的特質,都是業界最優秀的組合。一來兩家公司的兩位最高管理者之間都能夠相互理解、信任、欣賞工作夥伴,實現1+12的效果。

二來兩家公司的最高管理層都給能幹的員工付高薪,而痛恨冗員。

三來他們會著力削減成本,即使利潤創新高也不懈怠。第四是每位最高管理人都知道自己能力所在,基於能力而不是自尊來做決策。

巴菲特解釋了他為什麼買大銀行的小部分股權,而不是小銀行的控股權。一是不用付出控股權溢價。富國銀行有560億美元資產,淨資產回報率超過20%,總資產回報率1.25%。購買富國銀行10%的股權,財務上相當於購買50億美元資產銀行100%的股權。

如果真要去購買50億美元資產銀行100%的股權,可能要付2倍買富國銀行10%股權的價格,因為有控股權溢價。二是富國銀行自帶優秀管理層。如果100%控股50億美元資產的銀行,找優秀管理層是個大問題。。

巴菲特坦承無法完全避免極端風險。加州是地震多發區域,如果發生大地震摧毀房屋,銀行業會被拖下水。宏觀經濟也可能收縮,或者出現金融恐慌,管理好的銀行也難以逃脫。但巴菲特認為極端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很低。

最後,巴菲特算了筆帳。富國銀行有10多億美元的稅前利潤,加上3億美元留出來用於充抵壞賬的準備金,合計13億多美元可以抵禦風險。假設富國銀行480億信貸中有高達10%的比例變成壞賬,這些壞賬中有30%的金額最終損失,則富國銀行的損失為480*10%*30%=14億美元。所以,即使在極端情況下,富國銀行也基本能做到盈虧平衡。

總而言之,巴菲特認為:

1)股價下跌帶來買入機會;

2)優秀的管理層值得信賴;

3)買大銀行的小部分股權比小銀行的控股權好;

4)即使發生極端情況也能盈虧平衡;

因此,買入富國銀行是一筆值得的投資。

巴菲特和富國銀行的故事說完了,再回到破淨的銀行股,現在到底買還是不買呢?

按照上文所推斷的邏輯和巴菲特的啟示,其實最後當然是由投資者自己決定的。如果你看好中國長期經濟發展,沒有借錢買股票,也沒有想著一夜暴富,定期定投銀行股和銀行股為主要的指數基金是可以考慮的。如果想賺快錢,像“房產打新”那樣抽中就是30%的收益,銀行股很難。

信息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可望buffett

免責條款:本文內容為基於公開資料研究完成,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審慎決策、獨立承擔風險。

​想掌握基金投資?一定要學這套課程!彙集百萬用戶投基的心路歷程,全在這裡了。請點擊“瞭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