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斯洛維尼亞前總統圖爾克:"16+1"框架下深化中歐務實合作

專訪|斯洛文尼亞前總統圖爾克:

7月7日,第八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在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舉辦,為“16+1合作”搭建溝通平臺。日前,斯洛文尼亞前總統達尼洛·圖爾克就“16+1合作”框架下的中歐開放合作關係等話題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 歐洲將從中受益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如何看待“16+1合作”框架下的中歐合作發展機遇與挑戰?

圖爾克:目前的歐洲期待更多的投資與發展機遇,中國成為非常受歡迎的合作伙伴。當前,歐洲與中國已經有諸多合作項目正在實施,一些項目處在準備階段。

在我看來,“16+1合作”框架將對歐洲這一區域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16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約佔歐洲國內生產總值的10%,每個國家的發展情況各異。雖然英國、德國等歐洲發達國家與中國具有長期合作關係,已有貿易合作體量龐大,但中東歐在這方面相對具有更大的合作潛力,“16+1合作”也將有助於歐洲區域平衡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報》:隨著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關係的進一步深化,哪些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更具合作潛力?

圖爾克:中國與歐洲很多國家在航空領域合作潛力巨大,對一些與中國通航程度不高的歐洲國家來說更是如此。以斯洛文尼亞為例,航空領域的合作非常具有潛力,可以投資建設新機場、創建新飛行航線等。不過,不同區域在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領域各有優先側重。在中歐,航空領域的互聯互通需要重點發展;在南亞,基礎設施項目可能更多集中在鐵路和水路項目。

總體來說,歐洲將受益於與中國日益擴大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以及人文交流。

  • 推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16國均被納入“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中,在您看來,“一帶一路”倡議對區域發展有何影響?

圖爾克:“一帶一路”倡議是全球性、變革性的重要倡議,具有改變世界發展的潛力。

首先,推進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這不僅包括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還涉及與不同國家發展多種外交關係。其中,既可以通過投資建立聯繫,也可以通過文化交流互鑑建立聯繫,這個過程中蘊含的多重機遇需要充分探索。其次,“一帶一路”倡議與國際制度體系的設計與構建方式密切相關,它涉及國際貿易、知識產權等諸多領域,對國際制度體系的創新與變革具有訴求。再次,“一帶一路”倡議具有推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達成的潛力。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了2015年至2030年的行動指導,將“一帶一路”倡議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達成相互結合十分重要。應當探索“一帶一路”倡議如何促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達成,例如,在衛生領域,“一帶一路”倡議是否能夠協同管控全球性水危機等。

  • 國際制度體系需進一步完善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對未來全球經濟秩序有何預見,國際制度體系應如何進一步完善以應對挑戰?

圖爾克:當下全球面臨關鍵時刻。近幾十年來,全球貿易體系致力於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如今美國卻加徵關稅,倒行逆施。此外,現有國際貿易體系也存在非關稅貿易壁壘,例如國家補貼等。當前的貿易體系的確面臨變革的訴求。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討論世界貿易組織是否需要對已有的協定進行修改。與此同時,在知識產權領域,世貿組織應繼續探索如何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為技術發展留有空間,避免過於僵化的知識產權監管損害二者間的平衡。

駐倫敦記者 趙媛

(中國社會科學報倫敦7月9日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記者:趙媛

編髮:馮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