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楚雲飛358團作爲非主力軍,爲什麼裝備相對這麼精良?

國軍中,東北軍曾經裝備最好(全盛時期裝備全國76%的空軍裝備,80%多的海軍裝備,坦克數量比全國其他軍閥包括中央軍加一起都多)。

其次是中央軍,這個沒辦法,中央軍後邊後臺硬啊,沒辦法,國內最富的江浙財團,控制廣州,上海,江浙這些富饒地區。外部蘇聯和美國輪番的奶,蘇聯給的支持多謝,尤其是早期,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黃埔軍校(蘇聯出錢,出裝備,出顧問),蘇聯還給老蔣派了很多顧問,水連珠步槍(莫辛納甘步槍)就給了老蔣8000支(每支配子彈500發,好像當時應該還是孫大炮),後期抗戰初期,又給了50000只,子彈1.2億發,飛機一千多架,還派過來蘇聯支援航空隊的飛行員和地勤人員5000多人,其他還有各種大炮,坦克等等價值5億美元的裝備。支持了中國抗戰從淞滬會戰(步槍趕上了,飛機和飛行員稍晚,趕上了南京保衛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含臺兒莊保衛戰),太原會戰,豫東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幾乎所有大型會戰(支援航空隊就參加了我說的這幾次會戰,不過國軍十大會戰中最大的幾個都在這裡了)。美國給的支援就不說了吧,3億多美元裝備,還有一個第十四航空隊,大量軍事顧問。

亮劍中楚雲飛358團作為非主力軍,為什麼裝備相對這麼精良?

第三就是晉綏軍了吧,山西被閻老西經營的那是相當好,閻老西大眼界不行,戰略眼光比較差,但是搞經濟還是很強的,當時山西的經濟,尤其是工業方面發展,比中央軍控制地帶要好的多,以為閻老西是軍閥,而且是被其他軍閥夾在中間的軍閥, 他沒法從其他國家採購大量工業產品,因為要通過其他軍閥控制區,容易被卡脖子。所以務必需要工業的自立,這也是山西工業發展比中央軍控制地區好的原因,中央軍控制區江浙財團那都是大買辦,對民族工業是不感興趣,不光不感興趣,如果民族工業太強甚至會威脅到他們的進口生意,所以打壓民族工業是必須的。而且,閻老西居安思危的本事很強,抗戰前幾年進口炮管用鋼,基本上山西佔了絕大部分,當然後來都便宜了日本人。

亮劍中楚雲飛358團作為非主力軍,為什麼裝備相對這麼精良?

而且山西的太原兵工廠在國內除了東北的瀋陽兵工廠外最好最大的了(民國三大兵工廠就是瀋陽兵工廠,太原兵工廠,漢陽兵工廠)。尤其是仿造的駁殼槍,是國內最好的,僅次於德國原裝的,鏡面匣子就是說的晉造駁殼槍。閻老西的兵工廠不光能生產手槍,步槍,機槍,手榴彈等,還能生產大炮,炮彈。產量甚至超過了中央軍的兵工廠,有很多武器質量更是要好很多。對了太原兵工廠的手榴彈是當時國內最好的,瀋陽兵工廠和漢陽兵工廠後來都進行過仿造。鼎盛時期的太原兵工廠有十七個分廠,一點五萬工人。

當時太原兵工廠還仿造了湯姆遜衝鋒槍,而且高峰時期月產八百支(當然因為國內鋼鐵質量不行,所以槍的質量也是不高)。

亮劍中楚雲飛358團作為非主力軍,為什麼裝備相對這麼精良?

當時太原兵工廠每個月能生產火炮幾十門,在國內算是很多的了,尤其是仿製日本四一式山炮,下面圖片這種。

亮劍中楚雲飛358團作為非主力軍,為什麼裝備相對這麼精良?

太原兵工廠的“明星”產品,晉造“十三”式75山炮,其護盾設計與日製41式山炮早期型相同。

當然,當時晉綏軍裝備的都是太原兵工廠生產的武器,並不是美國人的武器,但是358團作為閻老西的精銳,火炮又能自產(中央軍也有兵工廠可以生產火炮,但是炮管鋼不夠啊,後期只能生產膛壓小的小口徑迫擊炮),那裝備當然是不錯的了,咋不說當年東北軍火炮裝備是按日本標準走的,而且東北鋼鐵產量高,甚至裝備超過日軍(日本陸軍的恥辱啊,二戰期間裝備的重炮數量都不夠歐洲蘇德戰場一次炮戰損失的多。當然,日本鋼鐵產量主要去造軍艦了)。

全面抗戰爆發後,晉綏軍有九個炮團,兩百多門中型和和重型大炮,比老蔣在淞滬會戰哪出的全部中央軍精銳的火炮都多,當時老蔣也就一百多們的家底。當然,跟老蔣比是強一些,比東北軍最鼎盛時期還是要差些,和日本人比就更差了。不光是數量上,質量上差距更大。

知道為啥晉綏軍比中央軍炮兵強了吧。

看看抗戰前其實也是大部分民國時期生產的火炮就知道了,畢竟民國在大陸也就生產。

榴彈炮就只有東北生產過,100和105毫米榴彈炮300多門,其他各地軍工廠有的試造過一兩門,但是沒有投產。

野炮造的造的最多的是瀋陽兵工廠和太原兵工廠,其中瀋陽兵工廠生產的遼14式77毫米野炮300門,遼14式75毫米野炮108門.太原兵工廠生產的晉18式88毫米野炮(當時國內口徑最大野炮)105門。其他各地兵工廠也少量生產過一些75毫米野炮,但是不多。

亮劍中楚雲飛358團作為非主力軍,為什麼裝備相對這麼精良?

山炮當時是國內火炮的主力,全國好多工廠都生產過,但是主要是太原兵工廠。太原兵工廠生產的晉12年式山炮大概400門,晉13年式山炮800門,晉17年式山炮700門,晉16年式105毫米山炮30門。瀋陽兵工廠的遼14年75毫米山炮72門。漢陽兵工廠漢造10年式75毫米山炮228門。江南製造局生產滬造克虜伯75毫米山炮600門左右(不過大批生產時1907年,到抗戰已經是三十年的老炮了,其實當時國內武器的質量,基本上都廢了)。

也即是說,民國期間(含抗戰後到新中國成立)全國生產山炮3000門不到,太原兵工廠生產了1900門,大概佔三分之二。生產野炮500多門,太原兵工廠生產了105門,其他400門是瀋陽兵工廠生產,其他廠生產很少。榴彈炮只有瀋陽鋼鐵廠生產。

亮劍中楚雲飛358團作為非主力軍,為什麼裝備相對這麼精良?

看看上面數據,知道為啥晉綏軍比中央軍火炮還猛了吧。

楚雲飛後期投靠了中央軍(人家黃埔畢業,好像是第五期,林彪的小學弟),那美國裝備確實就多了不過應該是抗戰最後兩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