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跟奶奶親,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長大後會幸福嗎?

譚大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該擔負起照顧和教養孩子的責任,而現在有一部分父母,因為工作因素和生活壓力,將照顧孩子的責任推給了自己的長輩,導致了孩子跟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更親密,更具有依戀性。其實,這是不正常的,或多或少都會對孩子以後的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


一、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最初建立起來的依戀關係,是將陪伴孩子一生的。所以年輕的父母,一定要用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的成長,多與孩子進行溝通與交流,尤其是0到3歲的嬰幼兒時期是孩子一生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所以在這個時候,首先要建立起來的就是和父母的親密關係,對其以後的幸福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二、孩子和祖父母更親的影響


孩子和祖父母更親,會對孩子以後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從小沒有深刻的感知到父母的愛,會缺少幸福的童年,沒有真正的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長大後的幸福感也會有所缺失,更嚴重的會影響到日後的婚姻生活,會影響到他以後會不知道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


三、調整心態,積極應對


如果父母已經發現孩子對奶奶親而不對自己親,一定要調整好心態,積極的去應對。用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用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與孩子進行溝通,主動的表達對孩子的愛。讓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能夠儘可能多的去感知父母的愛和深厚的情感。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去體驗,並慢慢的建立起親密關係,不可操之過急適得其反。


當然,年輕的父母還要尊敬長輩,和自己的長輩建立起良好的親密的關係,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影響孩子。對於孩子的教育什麼時候都不晚,但一定要用心去陪伴,相信孩子一定能夠有一個幸福而快樂的未來生活。


決勝網



首先,幸福是一種個人感受。外界的客觀條件,包括收入水平、事業狀態、家庭成員組成都不一定成為決定性因素。 比如,收入很高的人有可能內心並不幸福,沒有固定工作的旅行家也可能非常幸福。

那麼它與什麼有關呢?我認為這與我們內心需求與外部環境的匹配程度有關。按照馬斯洛的心理需求層次理論,人的心理需求從分為幾個層次,下面的層次一旦被滿足,上一層的需求即會出現。


我們每個人實際上都對各層次的需求有一個期待值,雖然很多人對此是無意識的。但是當這些期待與客觀情況不符的時候,我們的感受就是不滿足、不幸福的。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層次越低,不幸福、希望改變的感受就會越強。

我們再來看看從小和奶奶親,跟父母不親的孩子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從小被祖輩帶大,跟父母不親近的重要原因,可能是父母的工作太忙,或者遠離家鄉工作,條件不允許帶著孩子。但是,值得我們非常重視的是,無論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如何,在孩子心目中渴望得到父母的愛的需求是根深蒂固的。即使長大後,理性上能夠理解父母遠離的原因,但是如果仍沒有辦法從父母那裡獲得堅固的信念:“我的爸媽是愛我的,是無條件愛我的”的話,他們的自尊程度就會比較低。同時不安全感又會讓他們從心底非常渴望父母的認可,所以即使他們長大後,也經常出現壓抑自己的需求,討好父母的行為。

自尊比較低的人心底總有些隱隱的惶恐,害怕被否定、被拒絕,認為如果自己做的不夠好,就不再會被喜歡。所以有一些人,雖然在對自己接近完美的要求下,學業或事業很成功,但他們內心的惶恐也會經常出來困擾他們。也就是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他們“尊重的需求”沒有得到完全的滿足,這是他們感到很難達到“幸福”狀態的原因。

當然,我需要強調,並不是說“所有跟奶奶親,跟父母不親”的人都不會感到不幸福,這與他們後續與父母的關係,與他們是否從父母那裡得到“我是否是被愛的”有密切的關係。


蘭海


從小跟奶奶親,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長大後幸福嗎?我肯定的說,不幸福。

現在社會,很多年輕人為了生活,有了孩子後,不得不將孩子交給老年人帶,由此出現了社會上流行的"隔代親"現象。對此,我是深有體會。

大寶出生後,同大多數人一樣,休完產假,我就去上班了,於是爺爺奶奶過來幫忙帶大寶。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大寶第一眼看到的是奶奶;白天陪大寶玩、帶著大寶逛公園的是奶奶;甚至晚上睡覺前看到的還是奶奶。因為工作忙,有時間下班回家比較晚,到家的時候大寶已經睡覺了。大寶每天與我在一起的時間非常少。即使是週末,由於平時工作的忙碌,週末就想睡懶覺,於是大寶仍然跟著爺爺奶奶。二寶出生後,爺爺奶奶沒有多餘的精力照顧小寶,於是我辭職回家做了全職媽媽。但是,由於倆寶年齡相差只兩歲,我一個人暫時無法照顧兩個小小孩,於是,大寶住到了爺爺奶奶家,大寶跟爺爺奶奶更親了。

大寶現在上幼兒園中班了,不管去哪裡,不管他做什麼,都要拉著奶奶或者爺爺一起去,我想接大寶回家住,跟爸爸媽媽和小寶能有更多的互動,增進感情,可大寶死活不願意回家,每次強拉著大寶回家,大寶歇斯底里的哭鬧讓我一度很崩潰。有時候我甚至在想:這還是自己的孩子嗎?在大寶的心裡,爸爸媽媽或許就是一個代名詞而已,爺爺奶奶才是"爸爸和媽媽"。

為了增進與大寶的感情,我和老公想了很多辦法:給大寶買喜歡的玩具、喜歡吃的零食、給大寶看喜歡的動畫片、陪大寶玩遊戲......雖然跟大寶玩得很開心,但只要一提到回家住,大寶立馬就變了臉色,什麼喜歡的東西都不要了,就要奶奶。

於是,我儘量多抽時間去接送大寶去幼兒園,漸漸地,大寶與我說話的時間越來越多,也會在幼兒園小朋友面前說"這是我的媽媽"了,也願意在放學的路上給我講幼兒園發生的事情了。回家後,我 也儘量多抽時間陪大寶玩遊戲,慢慢的打開大寶的心裡防線,終於,大寶願意主動回家住了。

最近讓我感到特別欣慰的是,大寶每天都會跟我說:媽媽,你明天早上送我去幼兒園,下午來接我放學,好不好?為什麼不好呢?!我每天都按照與大寶的約定,儘量不讓大寶失望,如果哪天因為有事沒有去接大寶放學,大寶還會生氣。我發現,大寶跟我的距離越來越小了,每晚會主動去跟爺爺奶奶說再見,並跟我回家住。

雖然大寶和小寶在一起會吵會鬧,大寶會老是去逗小寶,弄得小寶哭鬧,雖然有時候會搞得我心煩意亂,但是我很滿足,因為,有大寶、小寶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家


成長為自己


孩子親奶奶是因為大部分時間都是奶奶在照顧和陪伴自己,孩子在奶奶身上體驗到了百分之百的安全感,困了餓了累了找奶奶,這很正常。

孩子可以同時和多個人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這就好比孩子心裡有好幾把椅子,會留給讓自己感到愛和安全的人,奶奶可以坐一把,媽媽也可以坐一把,兩個人之間不存在競爭關係。

說到底,孩子心裡的椅子上有沒有媽媽,取決於媽媽和孩子相處過程中,有沒有讓孩子感到被接納、被愛,和其他人的存在無關。

圈圈家有個堂妹,從小爸媽留她在家,外出打工,爺爺奶奶帶,但是每年父母寒暑假都會把她接到身邊,讓孩子感覺父母的確是因為工作不得以放自己在家,但內心仍然是愛自己的,所以跟奶奶親,跟父母也親!

另一個堂妹,爸媽也留她在家,外出打工,三年五年都不回去看一次,寄回家的錢也很少,爺爺奶奶把她看作負擔,結果初中剛讀完上了箇中專,被一個老男人拐走了,21歲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了!!

當初家裡人再三反對吵架,她只說“這個男的對她很好”,就跟著老男人走了,典型的就是爹不疼媽不愛,爺爺奶奶帶在身邊,也不真正關心她!

孩子很多時候心裡門門清,有些事嘴上不說,心裡可是很清楚的,誰真正愛她,自然就跟誰親了!


甜甜圈伐木累


從小跟奶奶親,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長大後,有的會幸福,有的暫時不會幸福。


良好的親密關係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這就要看孩子生活中是否有依戀的人。


得到過幸福的會幸福,沒有得到過幸福的,行為會有所偏差,經過調整會獲得幸福。


1、媽媽輩和奶奶輩的教養理念和方式不同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孩子生活的時代跟父母生活的時代不相同。


奶奶和父母都是按照自己生活時代的方式來教養孩子的。


跟奶奶生活,隔輩的人容易依戀,孩子不成熟,容易受奶奶觀念的影響,尤其是跟奶奶親的孩子。


孩子跟奶奶情感上的依戀主要是滿足自己對親情的需求。


父母的愛,奶奶是無法替代的,如果錯過了給孩子依戀,父母很難補償。


孩子需要直接得到父母的關愛與陪伴,才會依戀父母。

孩子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有什麼要求可以直接提出來,偶爾還可以任性一下。


如果只跟奶奶一起生活,奶奶的經濟狀況不好的話,孩子會有"不應再為難奶奶"的想法。


孩子跟奶奶不便提要求的心理,使隔輩親隔層親 ,孩子只有忍受,被迫懂事、小心孝敬,承擔起小大人的責任。


有的孩子如果像沒媽的孩子一樣,遭受親戚的白眼和鄙視,會有被父母遺棄的想法。


如果回家還被父母嫌棄和忽視,不但不會依戀父母,還容易導致產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2、只跟奶奶親,不跟父母親的孩子,長大不容易獲得幸福感


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父母的陪伴。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沒有父母的陪伴,會造成孩子身心上的缺陷,有奶奶的親是一種彌補。


但孩子單獨跟老人生活會帶來行為上的一些偏差,造成自卑心理和偏執。


有書君身邊就有一個小時候跟爺爺奶奶生活的朋友。


奶奶再好陪不了一輩子。她曾經回父母家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因為受不了父母只關注弟弟,漠視自己的需求。


已經形成了自己看人待事觀念的她,沒辦法接受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母受不了她的頂撞,相互之間產生了心理隔閡。


也因為隔得太久了,相互彼此不瞭解,沒有共同的話題,雙方都有陌生感,無法形成依戀。


她又回去爺爺奶奶那裡,跟老人們一起生活,在老人那裡她起碼能得到關愛。


朋友心裡不接納父母,也不願意依靠和接受父母的幫助,生活所迫逼著她自強自立,很早就獨立生活,最後是她為爺爺奶奶盡的孝。


生活最艱辛的時候,是她湊購房首付款時。


她向父母開口借,父母只借了她少部分,她沒想到好不容易開口,父母卻沒能幫她解決大問題。


等她單位搬遷不得不第二次購房的時候,父母也給予了一定的支持,但她後來以幫父母買保健床墊、沙發等物品給父母“還了”回去。


因為家庭關係的原因,她與同事、朋友相處中總感覺有隔閡、親密不起來、不願交心,也不願欠別人人情。


後來她知道,是小時候的經歷導致了自己無法信任別人,影響了人際交往關係。


她很孤獨,但改變不了內心敏感,只能生活在包裹著堅硬外殼的世界裡。


如果碰上一個能夠呵護她,能讓她依戀的人,也許她會有所改變。


成家後她沒有安全感,影響了婚姻質量。因丈夫出軌離婚,自己帶大孩子,一直單過。幸福感離她有點遠。


3、調整心態,改變現狀


是父母沒能陪伴孩子,讓孩子孤單的心理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造成了孩子的孤獨感。


隱形的傷口無法癒合,之後父母想改變關係,無論怎樣努力也很難彌補。


父母對孩子再好也會受到置疑、怨恨,孩子對父母沒有依戀之情,不容易接納親情,不願意接受情感傷痕的修補,也不懂得怎樣去改善關係。


總覺得跟別人隔著距離,沒法跟別人親近的話,成年以後發現原因要加以調整改變,否則將難以改變。


這種感覺會伴隨孩子成長過程的始終。

有書君希望意識到問題的她,能主動接受無法改變的過去生活,接受那個內心受傷的自己,接受父母無暇顧及的事實,原諒他們對自己的忽視和被生活所迫的無奈。


不要為自己得不到的關愛傷感太久,擁抱自己,安慰自己內心深處的小女孩,體諒父母曾經的情感匱乏。


自己無法調整的話,可以尋找適合自己的療愈方式,改變自己的心態,積極面對自己曾經的心理受傷。


如果可以,試著調整自己情緒,放棄傷感,讓心迴歸常態。


不憤恨、不記仇,多往寬處想。成年人自己要明白,相處關係不好不僅僅是哪一方的問題。


打開心結的鑰匙就掌握在自己手裡。


原諒別人也就能原諒自己,給別人機會就是給自己機會,接納不完美的對方就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要獲得幸福感就從改變自己的心態開始。


有書課堂


這個問題我最有資格回答了,因為我幼兒時期曾在奶奶家生活過三年(6-8歲期間),從小跟奶奶親,跟父母不親。如今我已年方35,很難幸福。


壹 與奶奶生活的三年

家裡孩子多(四姊妹),我是老大,有一個妹妹兩個弟弟。在我6歲時候被父母送回老莊(爺爺奶奶扶養)讀書,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冬季母親送棉衣棉鞋晚了,奶奶就說父母不要我了,不管我的死活(奶奶給村裡其它人做棉衣棉鞋,沒給我做過,告訴我如果給我做也要給嬸嬸家孩子做)。我很懂事的理解了奶奶。

手腳上生了凍瘡,我媽媽看到後跟我奶奶吵了一架(意思是平常每個月給你生活費,你不做能不能給孩子買,買的孩子嬸總不會有意見吧),然後憤而接我回身邊讀書了。


貳 回父母身邊後

八九歲的孩子回到父母身邊,足以讓母親崩潰。大義凜然,自私自利,喜歡惹事生非,為此很大了,沒少挨父親的戒尺。

父親愛讀書,根據性格引導我開始閱讀,成績一直比較好,但是心思敏感、多疑、自卑、自憐。

即使媽媽和老爸怎麼表明愛我,甚至很多時候(感覺更像彌補)對我比弟弟妹妹更好,依然如此。


叄 童年對於長大後的影響

初中時候以全鎮第11名的成績考入,平時數學都是滿分,語文得過滿分,最差的一次扣了三分(還是作文),八歲時候在父親的影響下讀《三國演義》原著,和弟弟妹妹各自房間裡書架上全部是書。

高考時候英語不及格,物理剛好及格,考學失利,職高混了畢業證踏入社會,與父母失聯六年。無法溝通,也不想溝通。內心深處的絕望揮之不去,消散不了。

青春除了奮鬥、荒唐、學習、運動,還有絕望,無法救贖的絕望。創業二次失敗告終,自學醫學心理學、計算機技術。

雖然很獨立,可是很痛苦。晚婚晚育,如今生活過得還算可以,但是幸福指數較低。套我母親一句話“無論再苦,孩子都要留在自己身邊。很後悔把我留在奶奶家的三年。”


豆媽親子閱讀


不親,我小時候是因為超生,害怕丟了工作所以放在奶奶家的,本來準備給人,結果人家怕條件沒有我家好,長大了再跑回去,不要我,然後兩個月送去奶奶家,一直到六週歲。直接接回家去上小學,不聽話就打,沒有照顧過直接接回到陌生的環境,那麼小,當時特別害怕,膽怯,沒有人關心過,家裡有個姐姐,動她的東西也是打。只有爸爸偶爾會疼惜一下。所以很小的時候就特別恨媽媽,她也不喜歡我,經常當著我的面,說我多不好不好,什麼好東西都給姐姐,我要回奶奶家,也打,不讓親奶奶。偏心特別嚴重,後來我長大了,奶奶走了,我哭都罵我,有什麼可哭的,那麼大歲數了,死了就死了被,有什麼可難受的。哭都偷著哭,再後來我結婚了,沒幾年,爸爸也病了,走了。我覺得我沒有家了,特別痛苦,疼我的人一個都沒有了,好在我老公婆家對我比較好,我感覺就是緊緊依靠他這棵大樹了,現在媽媽自己一個人,有時候覺得她挺可憐的,生育之恩得報,她在我家隨便,我也不會說什麼,她也年紀大了,我一點也捨不得氣她,不會頂撞她,可是她偏心太嚴重了,把我姐慣的不成樣子,什麼也不做,來我家就是讓我伺候她,伺候她家孩子,我媽還希望我們姐倆好好相處,經常在一起,可是這對於我就是一種折磨。感覺自己從小到大,太多太多不公平的事情了,為了不讓媽媽生氣我從來不辯解,也是懦弱慣了,可是每次都是姐姐佔便宜,她也不會為我說句話,心安理得的接受,所以怎麼樣我都跟他們親不起來。沒有感情,根本就裝不出來相親相愛一家人的感覺。所以我現在雖然上班,我多累都把孩子帶在身邊,好好愛他,不讓他有一點沒有安全感的感覺,我覺得他們真的虧欠我太多了,從來什麼都不管。太痛苦了


默默44343737


別說長大幸不幸福了,從小就不幸福好吧!父母的愛和奶奶給的愛,不能等同!

我有個侄子,生下來就奶奶帶,一歲的時候被奶奶帶回老家,和父母分開了,那孩子的性格真的不好,特別愛哭,他手裡的東西從來不會給他堂哥的!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挺讓人心疼的,,上幼兒園了,老師建的學校班級群,爺爺奶奶沒文化,搞不定,孩子的學習都有影響!他堂哥的爸媽都在,所以收拾的乾乾淨淨,還特別懂事,他媽媽也給他輔導功課,兩個孩子明顯的對比!

我周圍帶孩子的奶奶挺多的,奶奶畢竟老了,眼界,經歷都比不上父母,奶奶能讓孩子吃飽穿好就可以了!孩子的安全感還是要父母給!


雋永梔筰裐


不幸福。老公小時候生肺炎,才被送到上海奶奶家,帶到6歲再回家。回家後,被其母各種毆打,打完再推父親去打。然後,一邊打一邊罵,討債鬼。那父親居然縱容妻子虐待孩子,充其幫兇。奶奶知道後,說:為啥?

我與老公相識,是他家親戚牽線,各種偽裝,各種熱情,實情半點不會讓你知道。一個沒接觸多少社會、還沒談過戀愛的萌妹子哪裡是這些騙子的對手。大概就是看我好欺負的吧。

我與老公結婚前並不知情,他媽偽裝地好。待領證後才察覺。結婚連上交的錢都不給,後來結婚、過月子、辦百日宴說沒空,要搓麻白相。那時,靠孃家哥姐借錢給我度難關。你問公婆借都說沒有,情願存到私人公司拿高利息,結果連本金都沒拿到。

扳倒和坤,嘉慶吃飽。對我們不管不顧,小兒子當然就吃雙份啦。小兒子結婚離婚再婚,幫辦二次婚禮,過2次月子,帶2次小孩。婆婆喜歡小兒子,當然不遺餘力,竭盡全力幫忙。

小女兒更是寵得不得了。沒公主命偏有公主的病。從不工作,外孫日夜帶,又出錢又出力。可惜,也離婚啦。

當時,看到婆婆追著外孫餵飯時,想起她沒抱一下孫子、喂一口粥、洗一片尿片。心裡的苦和淚,默默地流進肚子。當初我父親勸我趁早離婚,說閨女這樣的人家不能嫁啊。

可我老公那時超級可憐,都想自殺了。唉,誰願意嫁這種變態人家。當初心軟,不聽老人言,吃的虧還真不少。

別說過年聚餐,就是平時都沒有,還想什麼家庭溫暖,做夢。那時,他們還年輕又有錢,最得瑟的時候啊。但親戚一來,馬上打電話給兒子。一來飯店請客讓兒子付帳,二來讓人以為父子關係很好。真是偽君子嶽不群,心機婊。

現在,婆婆還有一件事沒做完,就我家還沒離,死不甘心啊。攪屎棍婆婆想著妯娌倆幫養她外孫呢。憑啥,誰養的敗家女誰消受!啃老到45歲,還不會燒飯,到處厚著臉皮蹭飯。呵呵

有錢有力時,歸小兒子和小女兒。公公病了,就屬於大家了。陪夜、要吃(那時說不要靠你們吃)、出錢買墓地等種種。公公死前,還把名下存款給他女兒。我老公原說老頭怎麼要死都不交代呢。

人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做這種父母的兒子媳婦肯定特憋屈,特難受。可這種偏心眼,只會造成兄弟、兄妹老死不相往來。

你們沒有體會過被父母壓榨的痛苦,而且,大家都會拿孝道來說事,殊不知,他們只是披著一層父母的外衣而已,真正做的卻讓孩子痛不欲生,天下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疼愛孩子的,有些真的讓孩子生不如死!


用戶3544770537


謝謝邀請,我是愛說真話,又認真答題的農夫,歡迎大家關注農夫也瘋狂。

題主問從小跟奶奶親,跟父母不親的孩子長大以後幸福嗎?農夫可以明確告訴你的是,孩子長大以後的幸福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的,不是隻是跟那個親所決定的。

農夫就是在農村長大的,而在農村長大的孩子都有一個普遍特徵,那就是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帶大的,因為他們的父母都很多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打工。但是據農夫瞭解,我們這一批長大的孩子現在大多數都已經孩子都好幾歲了,有些結婚早的孩子都上初中了。你問農夫,跟爺爺奶奶親,不跟爸爸媽媽親的孩子幸不幸福,農夫自己的經歷告訴你,那就是幸福的!

孩子之所以小時候跟爺爺奶奶親,那是因為他們想事情很簡單,誰對他們好,自然就和誰親。如果你整天板著一張臉,或者是經常不在家?那一回到家,就讓孩子和你親,怎麼可能呢?而爺爺奶奶就不一樣了,他們總是慈祥的,對於自己的孫子、孫女也是有什麼好吃的都留給他們。這樣就自然而然讓孩子對爺爺奶奶產生了好感。而這樣的好感是可以轉移的,孩子們都是今天和他親,明天叔叔阿姨對他們好了,他又和叔叔阿姨親了。所以這個問題,你是完全不用操心的。而且孩子會慢慢長大,長大了就會懂事了,他們就會明白當初父母的良苦用心了。

至於你問的孩子幸不幸福,那就有多方面的影響因素了,比如工作是否滿意,有木有老婆,孩子聽不聽話,生活順不順利等等,這才是決定他們幸不幸福的關鍵所在吧!不要杞人憂天了,孩子和你不親,你就多陪陪他們,給他們買點禮物,好好處幾天,慢慢就親熱了!關於孩子的幸福,那就交給孩子們自己吧,因為幸福是要考自己努力去爭取的。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就不要操心了!

認為農夫說的有理的,留下你們的發財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