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與人是怎樣的關係?

guai66


孔子的這個觀點出現在《論語·衛靈公》,意思是“人能夠使道得到擴充,不是道使人的思想境界和才能得到擴充”。

弘道,弘揚道,使道得到擴充。弘人,使人的才能擴充。這裡的“人”實際是指“人的素質、才能和思想認識水平”。

“道”是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按《論語註疏》的說法,“道者,通物之名,虛無妙用,不可須臾離”。

為什麼人能弘道?優秀的人,他本身就具有“道”——崇高的思想境界和追求、堅定的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素質、卓越的領袖才能,所以他能肩負起弘道的重任,也能通過他的努力,使“道”得到弘揚。

為什麼道不能弘人?不首先修養自身的人是不可能弘道的,同時由於他自身不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追求、堅定的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素質和才能,“道”也不能使他具有這些,不能使他的才能得到擴充。


陳廣逵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對這句話的理解,說得透徹的較少,大多數表現得慎之又慎,又表達得迂曲難解。

簡單說,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在社會上的流行和體現,可以由人的作用得到光大;弘揚天道的精神和規律,是提升社會治平和管理水平的根本,道的流行和體現越充分,社會越符合道的規律,社會就管理得越好。儘管如此,道的這種作用,一定要依靠人自己的認識和實行才可以實現,天道在社會的弘揚廣大,是不會自動實現的。

要確切掌握這句話的意思,還有必要做一些細緻的分析。

對這句話的解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兩個:一是對於人與道的關係,要說清;二是對這句話裡前後兩個“弘”字,理解要到位。關鍵點在於說清怎麼算“人弘道,怎麼算是“道弘人”。這些也是歷來解釋比較糾結的地方。


道和人是什麼關係?

道這個概念,在孔子的時代,已經成為了一個知識和統治階層認識到的關於客觀存在的最高概念。道已經取代了天帝的人格化天道概念,作為理性認識的對象,理性的根據,佔據了知識界思考和敬畏的中心地位。道論是當時知識分子思想的主要理論基礎,大家對於道充滿了尊崇之情,殷殷切切,無比嚮往。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甚至說,“道不同不相為謀。” “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道在孔子心中的地位。

最有代表性的道論,就數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了。

老子的道,孔子的道,雖然有差異,但共同點是主要的。都認為道是不以人的意志和需要為轉移的,道是高於天地,先於人而存在的。道不是人格化的上帝,道產生人,但不是有意識地創造人。道也不是專為人而存在的工具,道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都認為,人和道的區別點在於人有意識,道無意識,道是第一性的,人的存在是第二性的。這是人和道的關係的第一層意思。


春秋時期的這種認識,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次巨大進步,是中國社會理性精神的完全自覺的覺醒。由此開啟了諸子百家的思想能夠奔湧而出的閘門。這個時候的道論,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個高峰,後來的獨尊儒術,引申出來的天人感應理論反倒是歷史的倒退,是神學回潮的逆流。

先秦時期的道,是理性的道,但道論是完全服務於現實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兩者對道的理解有分歧,由此形成的社會主張有分歧,但對道的客觀性、至高地位的認識,沒有分歧。而且都把對道的理解運用到政治、社會的治理思想上。

孔子和老子的道論,都認為社會有道,大道流行,就會迎來治世,大道廢,就是不折不扣的亂世。對道的認識和實行程度,道在社會上的體現程度,決定了社會命運和治亂興衰。而道的流行和體現程度,取決於人,而不取決於道,人是不是自覺地認識和實行道,使社會和人表現出的治亂程度、境界高低,產生了天差地別的距離。

人可以高揚天道,使得社會興盛,人也可能違道而行,社會就昏亂一片,人是天道在人間流行的決定性因素。這是人和道的關係的第二層意思。


從孔子一門的思想看,人要弘道,就是要體現仁和禮、義。《易傳》中說,陰陽之道具體分為三個方面,即天道、人道,地道,在人道的體現就是仁和義。儒家把仁義和天道完全視為一體了。行天道,就是施行仁義。孔子的後學孟子認為人心裡就有仁的種子,可以發揚出來就是仁心。又一位後傳弟子荀子則認為人心本來沒有什麼仁和禮、義,但可以培養起來,也就是“化性起偽”。也就是說,在孔子一門看來,不管有沒有,都要在人心裡培養道心、培養體現道心的仁義禮智信。只有培養起仁心,才能支撐這個社會的生存和秩序。


孔子同時也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就是道不能主動在人心和社會上流行和體現出來。

孔子在《論語》裡一再申說,德不是自然就有的,不是容易取得的。孔子對他的弟子說過,“由!知德者鮮矣!” “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這些言論說明孔子及其弟子,對指望人自發地形成體現天道的道德精神,是不抱幻想的,相反,都特別強調,天道體現在人道方面就是仁和義的道德精神,人的道德精神必須依靠人為的、有意識的灌輸和培養。這是道和人的關係的第三層意思。

概括一下道和人的關係方面:

1、道是萬事萬物之本,道是第一性的存在,道支配者人的存在;

2、道是社會治亂之本,道在社會中體現為道德精神,道德興則社會治,道德衰則社會亂;

3、道沒有意識,道德也不會自發在社會和人心中產生和提升,道在社會流行和發揚光大,必須依靠人對道德精神的認識、培養和弘揚。


道和人的這種關係,就回答了人如何弘道,道又為什麼不能弘人的問題。

“人能弘道,”就是指道和人的關係的第三點意思,唯有人的自覺認識和實踐,才可以使得道的規律、本質、作用得以體現出來。

“非道弘人”,就是指道和人的關係的第一點和第二點意思,道雖然是萬物之本,社會治亂之源,但道在人間是表現為仁和義這樣的道德精神的,這樣的道德精神不會天然地產生和光大,人的道德精神也不會自發地自己提升自己,而是需要培養才能提升的。道只能管到自己在人心中起不起作用,管不到自己在人心中到底能不能被認識和應用。治理社會和人心要靠道德,但人的道德修養的,在人不在道,人應當具有的道德精神,需要

依靠人自己的自覺意識和自覺努力來養成。養成了道德精神,才可以履行道的使命,順道而為,建立理想的社會秩序。

這麼看來,人弘道,這個“弘”是人依靠自己的意識,去認識、體現、實踐、弘揚道。

道弘人,這個“弘”,是想象由道來提升、養成人的精神。

當然,前者可行,而且必須這樣去做。而後者是不會無條件地發生的可能的。這種觀點,倒是反映了孔子對道德認識的客觀精神。後來的儒家中,荀子是對此理解得最深刻的一位。

過去對這句話的解釋中,錢穆曾說:“道指人道,道由人興,亦由人行。……若道能弘人,則人人盡成君子,世世盡是治平。”儘管他的解釋還有侷限,畢竟觸及到了一些原意。其他解釋,難言妥帖和切近要義,往往顯得很侷促和小氣。


熱帶雨林的午後


今人對古人道學的疑問歸根結底是由於說不清究竟道為具體何物,由道學主導的中國文化隨之變得玄妙,先秦道學也隨後演變成了宋明理氣學和心學,後三者實為玄學。實際上,現實中我們人人都會下意識做道、為道,就是說不出來,只怪老子把道說成了一個謎語、孔子又把德說成了道,道家儒家由此也不幸被學界誤解成了兩個思想對手。其實兩者的核心完全一致,“道者儒之本、儒者道之用”。要懂孔子先得懂老子。

讀懂老子的謎語其實不難,一個前提是把道德經八十一章串起來一道解讀,避免斷章取義或望文生義;另一個關鍵是分清道家出世和儒家及其他諸子百家入世的處世倫理之別,國學基本上就是倫理學,確切點說應該是人倫學因為西方也有所謂的倫理,而西學既無人倫一說也無道理一說。長話短說,老子把道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個不可知的天道、另一個可知的常道。雖然老子在道德經故意迷惑似地交替使用這兩個不同的定義,具體的語言表達和思想內涵其實不難理清。什麼是可變而不可知的天道?就是易經的八八六十四個自然變化的模式。不像孔子,老子可不是個易經的粉絲。什麼是不變而可知的常道?就是婦孺皆知的無為、不爭,道德經論述的是倫理關係,因此常道自然是為人無為、出世無社交、小國寡民不出門,由此引申的絕聖棄智、愚民不治、不救不教、太上無有。可見,老子不提倡(為什麼?)但謎語暗示的倫理做法就是人法自然、效法常道。既非人弘道,因為弘道就是傳道、教人、治人、救人,這就違背了老子的自然之道、自然所為;亦道不弘人,因為自然本無意識和動機。

我們都知道孔子拜見老子的故事,司馬遷只講到了孔子感嘆老子神龍見首不見尾,但沒講到孔子雖然同意老子之道卻沒有照做而效法。如此推測有什麼憑據?不必考古,歷史的推理基於哲學的理解。如果孔子照做就不是孔子了,後人包括你我也不會懂得老子之道。你我之所以(有機會)懂正是因為孔子的傳道結果。這聽上去有點蹊蹺、矛盾,因為傳道本身就是個悖論,為道就是不傳。不傳才是道,傳了就不是道了。如果能琢磨明白上述幾句話,實際上你已經懂什麼是道學了,就這麼簡單。換言之,孔子認為“如我不傳道,百姓怎麼會明白什麼是道?”因此,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話孔子顯得信心十足,但論語的另一句話卻完全失去了傳道的自信:“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我們不妨思考下為什麼。(提示:教科書對此話的解讀完全錯了;另,傳道不是傳教。)

一個為道無為、另一個有為地實施無為之道,是老子對還是孔子對?都對,老子對因為道就是不傳、孔子對因為不傳就沒人懂。是老子之道還是孔子之道更符合自然所為?當然是老子之道。這便是為什麼老子之道是出世而絕對的道德、孔子之道是入世而相對和妥協的倫理或稱中庸之道。倫理就是道德的妥協實施,如按道家的哲學定義嚴格而論,一旦入世、社交就無道德可言。


Lauzi


道與人是客觀與主觀的關係。道指大自然的客觀規律,人只有主觀認知。如何建立起客觀規律和主觀認知上的辯證統一關係?必須親自實踐,這種關係的建立,任何人都不可替代。不親自實踐,那麼之間的關係就必然是對立統一的。見對立,人必須立即,馬上,趕緊離開。不離開,您必倒大黴了,要吃苦頭了,不想離開怎麼辦?那就要想著辦法地忍受種種難於忍受的折磨。您才有辦法改對立統一的關係為辯證統一的關係。恭喜您得法了,您找到與動機相一致的路徑了也。

道本無道,人求即生道,幹裡之行始於足下,是用腳一步一步地搬過去的,目標在哪,距離可以度量,。一是隻可按順序走,二是心中要有數,多少步用計算機算精準了,每搬一步需多少時間,要有效率觀,也就是時間觀念。走路要看腳底,不可眼睛朝天,東張西望,看好了有什麼坎坷,有什麼陷阱,有什麼阻礙,有什麼魔鬼,有什麼豺狼,有什麼毒蠱,有什麼狐狸。


李198588733


孔子說:“人可以弘揚人生理想,而不是靠人生理想來弘揚人。”

孔子說的“道”是指人生理想,再偉大的人生理想也不可能讓人完美,除非人主動去體驗實踐它。


人能弘道


這裡所說的道,是大自然的變化規律。認識了道的人可以普及宣揚,順應自然惠濟萬物。道與任何人造或認為的規律有本質區別。前者是客觀存在的,後者是主觀認為的。

宋代邵雍說過:“物理之學,或有所不通,不可以強通。強通則有我,有我則失理而入術矣。”


謙99455926


新譯:孔子說:道生天地萬物之靈人,只能與時俱進發揚廣大實行完善永無止境的真理大道,使人能在其中生活得更美好?而不可能本末倒置以道來發揚廣大人,因此人也永遠不可能長生不死成為神仙.😂😂😂


張加林11


在這裡,道更多的指"仁心善舉",意即,人通過指高自然修身,有仁心,有善舉,就能弘揚社會正氣,帶動社會道德進步;但是,如果人不思仁義,隨俗入陋,即便有再好的社會環境,再好的道德文章,也不會讓這人變得仁善起來。這兩句話,重在後句,實際上強調的是,人學道,遵道,重道的主動性,所謂"善惡就在一念間",這個一念向善,就是人的主動性。


馬克西姆斯3


人在道在,人滅道不滅,道乃萬靈之尊,萬物之長,人有不知有,故難超生,難超生,即原封不動。將人身比做樹身的話,樹身上若結不出果實的話,活的還就是個根。常言說,人挪活,樹挪死的道理指的就是這些,十年樹木易懂,百年樹人的道理難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