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六大修辭手法——擬人、比喻、排比、誇張、借代、通感詳解

語文六大修辭手法——擬人、比喻、排比、誇張、借代、通感詳解

擬人修辭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

表達效果

賦予事物以人類的行為特點,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作者的情感,讓讀者感到所描寫的物體顯得更活潑、親近,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

擬人手法又可分為三種情況。

【甲】把非生物擬人化。

例如:

①波浪一邊歌唱,一邊衝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

(高爾基《海燕》)

②每條嶺都是那麼的溫柔,雖然下自山腳,上至嶺頂,長滿了珍貴的林木,可是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③錄音機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聲,不唱了。(王蒙《春之聲》)

④街上非常熱鬧。電車不慌不忙地跑著,客客氣氣地響著鈴鐺棗一點也不性急,好像在說:"借光。呃,借光。"(張雲翼《給孩子們·去看電影》)

⑤這時,春風送來沁鼻的花香,滿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歡笑,彷彿對張老師那美好的想法給予肯定和鼓勵……(劉心武《班主任》)

⑥一捆捆的稿紙從屋角的兩隻麻袋中探頭探腦地露出臉來……(徐遲《哥德巴赫猜想》)

上面這些例句中,把"波浪"、"嶺"、"錄音機"、"電車"、"星星"、"稿紙"等非生物當作人來描寫,賦予它們一些人的動作和思想感情。

【乙】把有生物擬人化。

例如:

①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兒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②鳥兒將巢安放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朱自清《春》)

③青蛙唱著戀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氣裡。(老舍《月牙兒》)

④高粱好似一隊隊的"紅領巾",悄悄地把周圍的道路觀察;向日葵搖頭微笑著,望不盡太陽起處的紅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蒼綠的葉子撫摸著快熟的莊稼;密集的蘆葦,細心地護衛著腳下偷偷開放的野花。(郭小川《團泊窪的秋天》)

⑤風雨能摧殘櫻花,但是衝風冒雨,櫻花不是也能舒開笑臉麼?(楊朔《櫻花雨》)

⑥連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王蒙《春之聲》)

上面這些例句中,把"油蛉"、"蟋蟀"、"鳥兒"、"青蛙""高粱"、"向日葵"、"垂柳"、"蘆葦"、"櫻花"、"小草"等有生物當作人來描寫,賦予它們一些人的動作和思想感情。

【丙】把抽象概念擬人化。

例如:

①資本就是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滲透著血汙來到世間的。(馬克思《資本論》)

②這裡叫教條主義休息,有些同志卻叫它起來。(毛澤東《反對黨八股》)

③你新的中國,人民的中國呵,你終於在舊中國的母體裡,生長,壯大,成熟,你這個東方的巨人終於誕生了。(何其芳《我們最偉大的節日》)

④祖國大搞四個現代化,科學技術興奮地趕來參加,你的領隊是數、理、化,理、工、農、醫都是你的戰友和部下。(高士其《讓科學技術為祖國貢獻才華》)

⑤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給太陽曬化了,窗外的積雪還是厚厚地蓋在地上,對面的屋頂也是白皚皚的。冬天全沒有離開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長久賴下去似的。(艾鞠《屋裡的春天》)

⑥正義被綁著示眾,真理被蒙上眼睛,連元帥也被陷害,總理也死而含冤。(艾青《在浪尖上》)

語文六大修辭手法——擬人、比喻、排比、誇張、借代、通感詳解

1、定義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據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用一種事物來比方另一種事物的修辭手法。

2、結構

比喻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本體(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體(被拿來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詞(比喻關係的標誌性詞語)。

3、構成條件——注意事項

構成比喻的關鍵:①甲(本體)和乙(喻體)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之處。①②兩條必須同時成立,否則比喻不能成立。

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單看比喻詞。

下面幾例不是比喻句:

①他的性格像母親——同類事物做比較

②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測

③不要帶著思想包袱去工作。——詞的比喻意

4、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5、分類

根據比喻結構的三個部分的異同和隱現特徵,可分為四種。

(1)明喻。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彷彿、猶如、宛如、像……一樣、彷彿……似的,恰似"等連接。常見形式是"甲像乙。如:葉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是、成了、變成"等連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廣場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紀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岡。

(3)借喻。不出現本體和喻體,直接敘述喻體。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6、常用比喻詞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猶如、有如、彷彿、好比、一樣、成了、是、變成

7、比喻的修辭舉例

(1)帶有比喻的成語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胸有成竹 呆若木雞 風燭殘年

揮汗如雨 浩如煙海 門庭若市

虛懷若谷 輕如鴻毛 震耳欲聾

聲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膚之痛

親如手足 人面獸心 如虎添翼

如膠似漆 喪家之犬 對答如流

明喻:

虛懷若谷 門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飢似渴 味同嚼蠟 壽比南山

歸心似箭 如魚得水 如虎添翼

暗喻:

車水馬龍 有口皆碑 唇槍舌戰

草木皆兵 冰清玉潔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黃 犬牙交錯 血海深仇

借喻:

望穿秋水 破鏡重圓 風平浪靜

班門弄斧 銅牆鐵壁 豺狼當道

掌上明珠 畫龍點睛 柳暗花明

(2)比喻句舉例:

①露似珍珠月似弓。

②陽光下盛開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③皎潔的明月高掛在淡藍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樣瀉下來,大地一片銀白色。

④春風像個慈祥的母親,拂著你的臉頰,使你感到舒暢,心曠神怡。

⑤雲彩像一朵朵潔白的羽毛,輕輕的飄浮在空中。

⑥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邊,穿著白衣服的仙女.

⑦春天是位魔法師,她融化了冰雪,讓小草破土而出。

⑧小河清澈見底,如同一條透明的藍綢子,靜靜地躺在大地的懷抱裡。

⑨岸邊的華燈倒映在湖中,宛如顆顆寶石綴在湖面之上。

⑩花越開越密,越開越盛,不久便掛滿了枝頭。走近看,彷彿是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著勁兒在吹呢。

語文六大修辭手法——擬人、比喻、排比、誇張、借代、通感詳解

排比是一種修辭手法,利用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和語氣相同的詞組(主謂/動賓)或句子並排(三句以上),達到一種加強語勢的效果。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

排比的作用

用排比來說理,可收到條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來抒情,節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用排比來敘事寫景,能使層次清楚、描寫細膩、形象生動……(這也是排比)總之,排比的行文有節奏感,琅琅上口,有極強的說服力,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和氣勢,深化中心。

具體的運用如下:

(一)用排比寫人,可將人物刻畫細緻。如:"他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的意志是這樣堅韌和剛強,他的氣質是這樣的淳樸和謙遜,他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二)用排比寫景,可將景物描寫得細緻入微,能深層次清楚、描寫細膩、形象生動之效。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再看郭風《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蘆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帶絨毛的種子一般的雪,在風中飛舞。" 這兩句都很好地表現出了景物的細微特徵。

(三)運用排比說理,可將道理說得充分透徹。比如:"我們的幹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為人民服務》)"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諺語)

(四)運用排比抒情,節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看劉川同學《我和書的故事》結尾一段:"我和書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為書而歡樂,為書而哀愁,為書而被處罰……"既總結了全文,又抒發了和書之間的不解之緣。

"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我們不會忘記,朝鮮大嫂為幫助志願軍失去了她的雙腳;我們也不會忘記,朝鮮大娘為了保護志願軍,失去了她的孫子;我們更不會忘記,朝鮮小姑娘為了營救志願軍,失去了她的母親。"

語文六大修辭手法——擬人、比喻、排比、誇張、借代、通感詳解

(一)概念

誇張是為達到某種表達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修辭方式。

(二)種類

誇張可分為三類,即擴大誇張,縮小誇張,超前誇張。

1、擴大誇張: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大、多、高、強、深……"的誇張形式。例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2、縮小誇張: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小、少、低、弱、淺、……"的誇張形式。例如: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誇張:在時間上把後出現的事物提前一步的誇張形式。例如:農民們都說:"看見這樣鮮綠的茵,就嗅出白麵包子的香味來了。

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三)誇張的作用

1.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

2.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

3.增強聯想;創造氣氛。

語文六大修辭手法——擬人、比喻、排比、誇張、借代、通感詳解

借代,顧名思義便是借一物來代替另一物出現,因此多數為名詞。使用時,必須考慮替代的正當性與通用性,儘量不要化簡為繁,並且要讓文義通順。並且,此時的借代一般是類似於以小見大,用小事物來反映大的局面或情況,使句子形象具體。

通俗的說,借代是一種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

作用

恰當地運用借代可以引人聯想,使語句擁有形象突出、特點鮮明、文筆精煉、具體生動的效果。借代的修辭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臧克家《有的人》)

"石頭",通常用來作紀念碑的材料,這裡借"石頭"代紀念碑,含蓄地揭示出與人民為敵的反動統治者想名垂後世的美夢終將破滅。

運用方式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部分代整體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例如: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答謝中書書》)

用魚鱗代替魚。

2、特徵代本體

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徵、標誌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旌旗十萬斬閻羅。(《梅嶺三章》)

是標誌代本體,借"旌旗"代替軍隊或武裝力量。

例如: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彷彿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崙,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魯迅《故鄉》)

借細腳伶仃的"圓規"來代替身形極瘦的楊二嫂。

3、具體代抽象

例如: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烽煙",原是古代邊境用以報警的煙火,這裡代指戰爭,把戰爭這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了。

4、工具代本體

例如: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囤"是裝糧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糧;"鍋"是做飯的工具,用"揭不開鍋"代指沒飯吃。

5、專名代泛稱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最後一次講演》)

第二個"李公樸",代指不怕流血犧牲,為爭取民主和平而戰鬥的人們。

6、以結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著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現笑話或令人發笑的東西。以"捧腹"的結果代之"笑話"等令人發笑的原因。

7、形象代本體

例如:上面坐著兩個老爺,東邊的一個是馬褂,西邊的一個是西裝。

語文六大修辭手法——擬人、比喻、排比、誇張、借代、通感詳解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文學藝術創作和鑑賞中各種感覺器官間的互相溝通。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等各種官能可以溝通,不分界限,它系人們共有的一種生理、心理現象,與人的社會實踐的培養也分不開。

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如說"光亮",也說"響亮",彷彿視覺和聽覺相通,如"熱鬧"和"冷靜",感覺和聽覺相通。用現代心理學或語言學的術語來說,這些都是"通感"。

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侷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采的藝術效果。

比如:欣賞建築的重複與變化的樣式會聯想到音樂的重複與變化的節奏;聞到酸的東西會聯想到尖銳的物體;聽到飄渺輕柔的音樂會聯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紗子;

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裡的"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其實古詩文中也有,比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還有《阿房宮賦》中的"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這就是通感。"甜"是用來形容味道的,這裡卻用形容味覺的詞來形容視覺,就是通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