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只有兩種人,有戶口的和沒戶口的

在上海只有两种人,有户口的和没户口的

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雷區,不要輕易去踩。

搞不好,踩出個雷區把自己炸死。

前兩天,打個車就遇上一個。

01

上海只有兩類人,有戶口的和沒戶口的

前幾日在上海,打了輛滴滴專車。

司機師傅姓林,很友善,穿著乾淨的襯衫,簡單寒暄幾句後,發現居然是老鄉,於是一路上像是打開了話匣子。

聊下來林師傅一家的情況大概是這樣的,來上海11年了,本職是一家進口外企的銷售,一家3口人,目前有一套外環小剛需房。

我說:"挺好的,在上海有了房,也算安家紮根了,心理也可以踏實了”

"是啊,就是房子有點小,60來平。不過擠擠也就習慣了,這兩年也想辦法把孩子弄過來上學了,一切也還行吧。"

我接著話隨便問了一句:“進上海還蠻早的,是不是已經拿到上海戶口了?有個朋友去國外唸了一年研究生,搖身一變成海歸了,順利落戶了。

林師傅看起來是個性格非常沉穩的人,喜不言形,怒不於色。沒想到聽到我這個問題後,他搖搖頭,忽然變得不淡定起來。

“上海戶口是留給高級知識分子的”一邊跟我說話,一邊油門猛踩,車子biu的一下感覺就飛出去了,"你懂什麼呀?”林師傅歇斯底里的說:

“你知不知道啊,你以為落個戶那麼容易啊,我只是大專畢業,你讓我們怎麼落啊,去哪兒落去啊,,又沒學歷又能職稱的,讓我們怎麼落啊”

我能感受到他那話語間的憤怒、那種崩潰又極度剋制的情緒,甚至能感受到他那因為激動而完全抓不住方向盤的微微顫動的手,嚇的我死命拉緊安全帶恨不得跳下車子。

林師傅繼續說道:在上海,只存在兩種人:有上海戶口的和沒有上海戶口的。像我們這種人,永遠也成不了前一種人了。

這種粗暴簡單的分類忽然讓我感到很真實

02

上海戶口,可以帶來什麼?

回去我好好研究了一下林師傅的雷區—上海戶口這件事情,才發現很多事情,拋掉那些背後的繁瑣,真相往往就是簡單到可以直擊人心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被眾人所追捧的上海戶口,到底可以為我們帶來哪些“利”?

那麼大家都想爭取的那一本“上海戶口”到底可以為我們帶來什麼?

房票:

首先被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房票。有戶口你就能買房子啊,別人熬5年才能買一套,你能買兩套啊。目前一張上海房票的價值不可估量,想進圍城,你至少得有一張圍城的通行證,而房票,就是那張讓你暢通無阻的證明;

教育資源:

不用再省錢上那種貴到令人髮指的私立學校了,上公立也終於可以排到第一梯隊了,最重要的是,再也不用擔心政策的改變對積分人群的影響了,有了戶口,怎麼著你都排在前面,屬於第一波需要被解決的人群;

工作競爭力:

為了提升人員工作的穩定性,很多企業在招聘後勤、財務等崗位時都會要求上海戶口優先,上海戶口,已成為增加職場競爭力的重要砝碼;

社保養老:

其次就是如果在上海退休了或是生病了,會有更多的保障,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這些明面上的好處大家都應該有所瞭解,更重要的我覺得其實是下面這更深層次的一點,那就是安全感。

比如底氣和安全感: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從跟人交談的言語中,你也能或多或少的感知對方有沒有上海戶口,那份從容與鎮定,光靠裝,是裝不出來的。

獲得上海戶口,可以降低我們內心的恐懼。恐懼的壓力,是隻要你一直在這個上海地方,就會一直伴著你,會不安,會苦惱,有的時候晚上會輾轉反側睡不著。

因為未來的未知太多,我們都不知道自己將會面臨怎樣的將來,但獲得上海戶口,可以減少不確定項,從而對抗內心的不安。

03

但是拿上海戶口太特麼難了

上海戶口千般好,但現實世界是,想要擁有這件“神器”的難度越來越大了。

有句老話叫僧多粥少,現在是僧在不斷變多,但粥卻越來越稀。

根據上海上報中央的規劃,到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左右。

這個指標是什麼意思?我們來解讀一下。

2017年上海常住人口是2418.33萬人,距離2500萬的目標是81.67萬人。也就是說,未來的17年間,需要每年增長的人數平均控制在4.8萬人左右,才能實現目標。

4.8萬?每年?這個指標能不能實現呢?我們來看下面這個數據:

在上海只有两种人,有户口的和没户口的

什麼意思?也就是說過去三年,上海的常住人口自然增長人口都超過了4.8萬人。

所以說,不要說進了,每次必須得趕走一批人,才能把吧人家自然增長的份額給騰出來,你外地人還想進?呵呵~

所以留給上海的路只有一條,只能嚴控入滬的人數,不斷加碼提升外來人口的生活成本,引導他們轉向周邊城市。

現在被熱炒的環滬概念,以及全面接軌上海的一些熱點城市,其實內在邏輯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緩解上海的人口壓力,進行更加有效、大規模的分流。

04

還比拿不到戶口更糟的

或許你會問,如果成為不了上海人,那回到小城市去安營紮寨吧。

呵,你以為你還回的去嗎?即使現在回去,也要比前幾年付出更多的成本代價。

有些事情是不可逆的,比如,房價。

隨著買房限貸、限購、限售等政策的陸續出臺,一、二線城市原本“高歌猛進”的房價得到了一定控制,但與此同時,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卻在“崛起”。

2018年5月,國家統計局公佈的70個大中城市房價數據中,房價同比漲幅最高的20個城市中,有14個是三四線城市,而2017年同期榜單中,同比漲幅前20名裡只有3個三四線城市。

市場交易主體下沉,三四線房價暴漲。

碧桂園也憑藉重倉三四線城市,成功踏準了包括城鎮化、去庫存等政策利好導向,一躍登頂成為行業頭把交椅,從這個層面看,也能窺探出三四線城市量價齊飛的迅猛姿勢。

與房價一同下沉的,還有城市化進程。

我們先來看幾組數據:

星巴克:2015年以來,星巴克開始全力進軍三四線城市,門店平均年複合增長率達到驚人的94.4%;

萬達:2017年,萬達院線70%以上的增長來自三四線城市,今年新開的52座萬達廣場——38個在三四線城市;

京東:京東商城在三四線城市的日均單量增速比一二線城市增速高出20%,2016年京東即開始在三四線城市佈局本地倉,最大限度的讓商品接近區域消費者,大幅提升配送速度。

越來越多品牌商在三四線城市跑馬圈地,三四線城市也因為更多大資本、大品牌商的加入,發展的勢能越來越快。

三四線城市正在以不可想象的力量向前奔跑,曾經記憶中家鄉的摸樣正在逐漸褪去,熟悉的“家鄉味”也越來越少了。

或許,不是我們不願意回去,而是,在我們追逐成為新上海人的同時,已經被快速發展的家鄉拋棄了。

05

融不進,又回不去了

林師傅不是個例,上海的每一座寫字樓裡,都是坐著無數個像林師傅一樣面臨著同樣問題,有個同樣的心結的林小姐、林先生們。

戶口、房票、房子一個個都是她們心裡的雷區,禁區。

她們都曾經是同齡中的佼佼者,勇者,才會選擇來一線打拼,但這時候的她們似乎很多都陷入的窘境。

融不進的一二線,回不去的三四線。

選擇繼續留在上海,還是回到家鄉?

選擇安穩的生活還是選擇努力繼續向上走?

記得快到目的地時,我問林師傅:來上海這麼些年了,有沒有感覺融入了?

他看著我,很堅定的說:談不上融入,只能說熟悉,這輩子,恐怕都無法真正融入了。

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未來,還要拐幾個彎才來?

只能願大家在追夢途中,一切都能安好,包括我。

以上為正文,來自真叫盧俊的raymond

盧俊買房問答小程序上線啦

真有好房-問專家

真叫盧俊團隊會竭盡所能,

免費為你答疑解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