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性不在有聲與無聲 聲有生滅,故是假;性無斷處,故是真

後來,洞山良价禪師又去參溈山禪師。

他說:“頃聞南陽忠國師,有‘無情說法’話,某甲未究其微。”

“無情”就是器世間,諸如磚頭、瓦礫、山河大地。“未究其微”,

聞性不在有聲與無聲 聲有生滅,故是假;性無斷處,故是真


就是不明白這裡深奧的玄微妙旨。故請溈山禪師給他說法。

溈山說:闍黎,這段無情說法的公案,你還記得嗎?

闍黎就是和尚。溈山禪師這句也不是好話。假如你是作家,就大喝一聲:“阿闍黎!”

但是良价禪師不明所以,立即回答:“記得。”這已經落實了,已經有所記憶,有東西在了。

溈山禪師接著說:你把公案舉說一遍看。

我們往往都著在所聞所見上,不知道無說才是真說。

聽到聲音了,就是聽到;沒有聽到聲音,就是沒有聽到。

其實,沒有聽到聲音也是聽到!你聽到個沒有聲音嘛。

所以,無說是真說,因“大音希聲”之故,最大的聲音是沒有聲音的。

說有聲可聞,皆非真聞,因你著在所聞上去了。

聞性不在有聲與無聲 聲有生滅,故是假;性無斷處,故是真


聞性不在有聲與無聲。聲有生滅,故是假;性無斷處,故是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