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建築會說話:有「小天安門」之稱的宜賓古建築——大觀樓


有“萬里長江第一城”美稱的宜賓市,有一座精美典雅,巍峨雄壯的古建築——大觀樓。據宜賓文史工作者考證,在清嘉慶宜賓縣誌中記載:宜賓大觀樓始建於明嘉靖年間,距今約500年曆史。明朝末年,譙樓毀予兵火,清康熙年間,知府張利賓重修,至乾隆甲申年間又遭火焚。次年,知府託隆再建,因其面臨滇池,遠望西山,盡攬湖光山色而定名為大觀樓。

大觀摟,又名譙樓(古時築於城門上用以燎望的樓),因為形似北京的天安門,在當地有“小天安門”之稱。大觀樓位於宜賓市翠屏區西街口,是宜賓市的標誌性建築。2013年5月,大觀樓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對於這個“國保級”稱謂,大觀樓當之無愧。大觀樓高28米,長31.6米,寬20,4米,呈長方形。登樓眺望,遠山如畫,雙江若帶,令人心曠神怡,由此得“大觀”二字名之。

大觀樓四樓東簷端有一塊“大觀樓”牌匾。關於這三個字的來歷,有個傳說,說是這三個字當時乾隆年間知府託隆的幕僚冀宣明所寫。冀宣明先寫了“大”和“樓”,最後才寫“觀”字。在寫“觀”時,手腕無力,遂用腳尖踢了一下筆託,結果用力過猛,墨汁濺到知府託隆身上,託隆很不高興。幸好冀宣明機智過人,直接在題款上落下知府託隆的大名:長白託隆題。託隆轉怒為喜,後來大觀樓聲名遠揚,於是託隆舉薦冀宣明為官。


解放前,大觀樓年久失修,樓臺窗欞殘破不全,棟樑簷簷腐蝕,樓下通道成了乞丐樓息之地,樓上則為觀火報警和關押“壯丁”之所,整座摟宇蕭瑟淒涼。解放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葺大觀樓,使之煥然一新,比以前更加雄偉壯觀。

由於長期的雨水衝淋使大觀樓的二三重簷部分椽子已朽,尤其是三重簷更為嚴重,有的地方已經承受不起瓦的重量,導致大觀樓部分坍塌。2003年——2006年宜賓市作了大量維修工作。遊人既可到樓內圖書館看書,又可登樓欣賞古建築的精湛藝術。憑窗一覽古城風貌(該樓以封閉,無法入內參觀)。在大觀樓後往西街方向,至西城角街為止,這一塊地盤舊稱為"府堂壩",說明以前宜賓的縣府就在此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