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青雲堂《于氏族譜》載「族譜備略敘」及「家譜傳真敘」欣賞

【編著注】本平臺發佈的所有家譜資料均不做考證,僅供宗親研究參考,如有不同看法和記載,請宗親撰文並提供佐證資料和大家分享,本平臺第一時間予以推送。由於歷史原因各支系家譜記載可能因為口傳、轉抄、損毀等原因造成記載出現不準確也是在所難免的,希望宗親用客觀的態度看待,切勿攻擊詆譭。本文內容整理自江蘇省泗陽縣青雲堂公元一九九五年九月修編的《於氏族譜》。


江蘇省青雲堂《於氏族譜》載“族譜備略敘”及“家譜傳真敘”欣賞

一、族譜備略敘

駟自十齡見祖父祭先之頃,竊欲知始先履歷名諱,蓄而不敢發也,祖父亦未有以教之,及十四歲應童子試,僅知三代名諱,曾祖以上無聞,總之無譜以至此,而譜之亡,又不知幾何年矣,使及此而猶然也,後又何述哉。偶於順治五年戊子四月初九日,得祖父手跡於囊簡中,焚香叩首記以示後,一依原筆抄錄以各作譜之本。

高祖考處士大用府君、駟六世祖,高祖妣葛、徐、王三孺人。

曾祖考本高府君、駟五世祖,曾祖妣平氏五娘。

祖考鄉賓君顯府君、駟四世祖,祖妣張氏孺人二孃;亡姊林孺人、駟姑祖母;亡弟睿甫三公、駟叔祖;亡男死義,賜環字也,駟伯父,為涉水救伯兄廷舉而沒。以上五公皆失,惟允卿公唐,於嘉慶六年三月間得之族祖雲九公處,故書之。

以上俱自祖父口中所稱錄之,以備考(謹按)。此已成譜備,其支派親殺不可知矣,不得己鄉賓四世祖為始祖自為一宗,餘各為一支各支紀備。(有駟手記)

一聞伯父廷舉相傳:於本河南草橋人,草橋傳說即陳橋,在開封府詳符縣疑或是也。

因亂隨宋高宗南渡。繼鰩譜亦云河南人,於為周武王第二子封邘國,即左傳所謂邘、晉、應、韓武之穆也。柱注河內野王縣西北有邘城,史記南燕雍邘,注故邘城在懷慶府西北三十里。

因秦吞周室欲盡滅其後,乃去耳以於為姓。於字書周邘叔之後以國為氏,後去邑為於;《韻府》姓氏河內羽音,周武子邘叔後以國為氏;《留情集》姓氏河內,周武王第二子封邘為邘叔,去國為氏省文為於,望出東海,按其說知於氏周出也,因避秦亂而有此姓,今世居桃源,謹韻附律二首以詳其概況:

其一:

傳得吾家受姓因,姬宗微弱逼嬴秦。

祖龍肆虐千年恨,駟馬留聲萬古新。

譜牒已存鎬邑字,本源應屬武王身。

即今乃在桃源地,知是當時避亂人。

其二:

群說桃源好避秦,桃源卻有避秦人。

雲遮洞口風煙古,草暗山光氣色新。

三義廟中存古蹟,狀元墩外寄芳春。

於斯卜宅多年所,不是陶潛孰問津。

此為一族無疑,與繼鰩譜一族。僅備記以為作譜之本並以示啟。原本移六今為一。

一、繼鰩譜有始祖明禮,有眷屬一百零四口人,隨宋高宗南渡,行至山陽止,久之以人口居多漸漸分居,一支在山陽,相傳有於老人橋,即禮所建,今不知在何所,其自山陽而南分者:寶應有一支,高郵有一支,此中有做千戶侯,江都有一支,儀徵有一支,金壇有一支,內有做指揮使者。其自山陽而北分者:清河有一支,桃源有一支。其在桃源者又分為三支(缺二字)一支在縣城,即南門於,今皆居於灣一帶;一支在崔鎮,世居史家集一帶(桃源縣舊志記載姓於是最早的桃地舊居世居順德市即現在的史集、三莊、鄭樓、宿遷縣、合隆鎮、仰化集等地)。崔鎮在縣西北三十里,傳說本名雀鎮,宋文丞相入燕道經於此,宿為覺有驚慌之象,詢土人言雀鎮,公曰:雀之物甚微,焉能鎮呼?改為崔,取崔巍之義,且曰:此地百餘年後當大興,按:鎮上舊有文丞相祠。

聖祖皇帝南巡夜止此鎮問何地,左右對曰:崔鎮,帝即刻起駕,嫌其音為催鎮也,後居於家店。皇帝之一宿物有興,愈見其興而哀。吾族與此地號於店,乃居於此鎮南,此記受姓源流及來桃始末。

一支廷佐,號滄湖,娶畢,無嗣。其田留作公田。附考得有駟公手跡雲:先忘畢氏孀老及病篤,召伯兄有慶暨有駟等囑曰:“有田一頃八十畝,爾輩能殯送我者,得承為業。”即終駟及領喪事,凡衣食棺木及治喪殯送費十六七兩銀,葬畢有慶兄聚族人以田付駟承領。駟曰:以伯母寡居,堅忍淡苦,以此業遺我輩,設生時縻用且盡今日能不殯乎?此伯母之惠也!我獨不能推此惠以及族人,即今願將此田為公田,以充當差者之用,以今日為始世世行之。嗟乎,父母以田產遺子孫,其澤及一家而止。此澤及一族,且專業者有急或得典當,此為公田又不得擅自典賣,更久久相承,伯父畢氏伯母恩澤後人豈可忘哉,其遇寒食節、年祭祀,幸世之無缺,謹議定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冬至為四祭,將地租除銀三錢備用。

一支簡,生得水、得泉,得水生有龍、有鳳、有啟、有謨,得泉生有能、有壽;簡與駟祖然也,派遠無考。

一支沛,生廷玉,廷玉生有盛,早死婦改嫁,有子克師,沛與簡為親支兄,於徙揚州,浙為親支弟。此三條記同宗之在桃者。一支浙徙揚州生廷贊,廷贊生有肇、有聲,有肇夭死,有聲生子未知名字,住闕口門內,廷贊、有聲俱到家二三次,贊近得知故,簡雲贊生有年,有年生克岐、克嶷,出此不同附以備考,此一條記同宗在桃者而外遷。

一支在北京,有繼鰩妾及幼子自鄖州作判回京,殘冬寓駟家至明年秋方去,其侄之士中舉,曾移文桃源取坊價,時有書到駟,雲自祖宣自淮入燕五世矣,以意度之,之士與駟為班然無確。

一支金壇,進士鉉任長興縣(屬浙江湖州府)知縣時,至崔鎮泊舟,曾訪及駟與鵬,薄時設酒食聚話半夜而別。此二條記同宗在外而過桃者。

一支在蘇州閶門外失考。

墳墓合族:始祖鄉賓公墳在崔鎮西,今已失其所在。因簡萬曆年間當米催頭,遂私賣與張姓得價一二兩,至崇禎末年,繼鰩便道設祭,慨然留銀二兩付駟取贖,張念莪承業曾付銀二兩取地,遊移不果,後因改革明清相接之初,鄉里離散,遂閣未行然文書簡所賣之契,實無合族名諱,止簡私賣此地○○(缺二字)贖。曾祖即二世祖英公也,墳在隄壩口今亦失所在,沙漫可一丈六尺○○○(缺三字),相傳亦如是;伯祖汸公長房宗暨廷佐伯唐四世族祖母浦氏亡弟有祖父溥公唐三世祖二房宗,祖母劉孺人,伯父廷舉(唐四世叔祖)伯母林氏,父廷瑞(唐四世叔祖)母浦氏亡弟有林(唐五世二叔祖)墳此係有駟公自記所以但言溥公之墳後公卒及葛太君亦入葬此塋在廷瑞公之右有林公之左俱在縣西奶奶廟即娘娘廟在縣東女功山前,原在縣西賈家墩,近大墩即賈家墩一名器墩墓墩在此墩東首相對聳然。

坤山艮向枕西南登東北買張拍州地有弓口。計護塋地貳拾捌畝五分五釐柒(附墓葬圖址)

五世有駟謹讖

二、家譜傳真敘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國無史則一國之是非不顯,家無譜則一家之世系不明,是非不顯,政治將蕩於烏有,世系不明宗族必失為路人。夫宗族也而至失為路人,則譜之所關豈淺鮮哉,慨吾於氏自而邘為姓,而於後今二千年矣,其問人物之賢否,字名之存滅不知凡幾,因無譜遂不可考,故國史所載廣有於氏不妨路人視之,及自宋時遷桃而為之桃於氏,於今又七百餘年矣,其問人物之賢否,字名之存滅不知凡幾,因無譜遂不可考,故此地所居多有於氏不妨路人視之夫。上下數千年間,國史所載此地所居安知皆非一脈,因無譜遂至視為路人,而不知惜使,無有駟公之族譜備略,則吳今之自鄉賓公而下所一脈相承者,其失為路人也,又不知幾許矣,此有駟公之族譜備略所以大有德於家也。顧吾思之莫為之先,雖美費彰莫為之後,雖盛費傳有駟公之譜所載數世耳,數世之後則仍關焉今之族人較有駟公時十倍矣,其讀書識字尚略知,始履歷,其務農習藝竟有問祖父之名字而茫然,莫知者倘自而遂己焉,則遲之又久,雖有讀書識字出欲考問而已無有始之,一本相傳者不又將失為路人呼,此所以繼有駟公而修譜又急不容己也,唐不揣固陋謹為議例而敬續之,雖不敢雲有德於家,而傳之祖宗支派不至淹沒,後人有可考而知焉亦未始非族中之一幸也,固名之曰家譜傳真削冒姓連宗之醜,斥出宗易氏之愚虛聲不錄,假善不揚以貽子孫以示後世,此蓋所以傳真云爾。

皇清嘉慶八年三月朔後十月十二世九唐敬序

(整理:於大鵬、於君才、於之,如有錯漏敬請諒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