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正熙是如何當上總統的?

三星連閃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美、蘇兩國分區託管了朝鮮半島,流亡海外的李承晚在美國佔領當局的扶植下在半島南部成立了大韓民國。在美國佔領當局扶植下建立起來的韓國政府儘管表面上複製了美國的政治模式,然而實際上卻是一個獨裁專斷的政權,但畢竟形式上仍保留著民主選舉的模式。1960年3月第四屆總統大選開始了,李承晚政府出動警察、動員政府官員採取了以暴力威脅投票人、偽造選票、調換選票箱、操縱選票統計等各種手段以及政府向各選區下達“調整減數報告”票數的指示等等不法行為。這引起了韓國民眾的強烈不滿,於是在當年4月19日一批韓國年輕人前往青瓦臺總統府抗議,李承晚政府出動軍警鎮壓,導致186人死亡,6000餘人受傷。這反而激起了全國範圍內更大規模的暴動事件,李承晚被迫於1960年4月27日向國會提出辭呈。儘管四一九運動成功推翻了李承晚統治之下獨裁的韓國第一共和國,然而在推翻了李承晚的獨裁統治後韓國國會與政府並沒有把精力迅速傾注到國計民生的建設上,反而圍繞權力的爭奪展開了激烈的角逐。正是在這樣的局面下新的政治危機日益醞釀,終於在1961年5月16日爆發了出來。

1961年5月16日凌晨三時當漢城的市民們還沉浸在睡夢中時守衛漢江鐵橋的武裝警察部隊和一直不明身份的武裝發生了交火。這一事件在後來的韓國曆史中被稱為五一六軍事政變,政變的發起者是時任韓國陸軍本部作戰參謀次長、少將軍銜的朴正熙。朴正熙可不是魯莽之輩,事實上在此之前他已為政變精心準備策劃了一番:陸軍情報參謀部企劃課長金鐘泌、陸軍情報學校校長韓雄震、陸軍本部教育處長張坰淳、總統府總務處長官李錫濟等人都已在事先被朴正熙拉攏到自己這邊。1961年5月16日凌晨3時由陸軍士官學校3-5期生為中心的250名軍官和3500名士官、士兵組成的政變部隊偽裝成進行軍事演習向漢城中心進發。政變過程中朴正熙親自來到現場並當著政變軍隊和前來鎮壓的軍隊發表了公開演講“各位,四一九革命後我們一直等著國家走上正軌,可現在成了什麼樣子?包括國務總理在內的軍官們熱衷於權錢交易。今天我們實在無法容忍這個凌駕於人民利益之上的腐敗無能的自由黨政權了,它正把國家推入滅亡的深淵,所以我們才冒著生命危險革命的。希望同志們從現在開始站在救國革命的行列,盡力做好分擔的任務。無論如何這場革命不能見到血”。

應該說朴正熙敢於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還是具有一定人格魅力的,與此同時也實在是因為大家對當時的韓國政府過於失望了,以致於奉命前來鎮壓的軍隊內部開始出現人心動搖——六轄區反間諜隊的鄭名煥中校就在這場演講後倒向了政變一方。即使如此朴正熙的兵力仍處於劣勢,然而不可思議的戲劇性時間發生了:身為國務總理的張勉被突如其來的政變嚇得手足無措,一時間竟自亂陣腳——朴正熙的政變軍隊還沒進入漢城市中心他就在想著跑路的事了。面對這樣的領導政府軍方面陷入群龍無首的混亂狀態。

這時長期以來扮演著韓國政治生活中“太上皇”角色的駐韓美軍介入進來了——駐韓美軍向韓國政府建議派美軍一個大隊去協助平叛,然而這一提議遭到了時任韓國總統尹普善——而他給出的理由是:在局勢未明朗之前同政變軍隊爆發武裝衝突可能會給北朝鮮方面提供可乘之機。這時的美國正深陷越戰的泥潭而無法自拔,對韓國的局勢其實美國並不關心由誰執政,美國真正關心的是無論誰執政都必須保持親美的外交立場。在提議遭拒後美國方面轉而開始關注起政變軍隊來,希望能儘快瞭解政變軍隊的政治傾向,這一時期的駐韓美軍在政變中基本保持中立姿態。

就這樣在一連串戲劇性事件的綜合作用下韓國政府的實權逐漸轉移到以朴正熙為首的政變者手中。1963年10月15日韓國舉行第五屆總統選舉,朴正熙以民主共和黨候選人身份參選,獲得46.7%的選票,擊敗反對黨候選人尹潽善當選為韓國總統。1963年12月27日新憲法正式生效,朴正熙就任韓國總統。

通過軍事政變上臺的朴正熙知道單純依靠威權統治是無法維繫自己的總統地位的,他必須切實改變自己的國家以爭取人心支持:為加強政府對國家經濟的行政干預力度在朴正熙時代韓國設立了經濟計劃委員會這一組織,他每個月都會親自主持經濟計劃委員會的會議,召集主要的內閣官員、銀行家以及各企業的負責人檢討上個月的表現,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並對以往政策進行調整修補並制訂下月的計劃目標,對政府官員和企業負責人實行績效考核。這一時期的國際格局也對韓國相當有利:這一時期歐美日開始了產業轉移,韓國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大力吸引外資對造船、電子、機械、鋼鐵、汽車、石化、原子能等技術集約型核心產業進行重點發展。這一時期的韓國政府會在各領域選定一兩個民間企業樹立典範並對其給予各種優惠政策傾斜以製造示範效應。1979年韓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1745美元,這一數據是1965年的16.5倍,是菲律賓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三倍。這一時期的韓國也出現了其他新興經濟體的通病——城鄉區域之間的貧富差距拉大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韓國政府在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新村運動”:他們首先做的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而公路則成為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重中之重,看來韓國人也知道“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與此同時他們大力改善農民的住房和醫療條件、孩子的教育條件,培養高產農作物,鼓勵農民開創副業並提供貸款和技術上的支持——這一時期韓國政府成立了各種農協組織專門為農民提供貸款和技術扶持。同時加強了對農村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人群的關注。隨著經濟的發展,財富日益向少數人手中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點在韓國政府官員以及具有官方背景的財閥集團中表現尤為明顯。對此朴正熙領導的軍政府重拳懲治貪腐,在這點上當年的軍政府做得甚至比今天的韓國民選政府更好——不要說有明確證據顯示有貪腐行為的官員,即使只是有聽日本音樂、請家庭教師、打高爾夫球這些在總統朴正熙看來生活奢侈的行為都會被嚴肅處理。與此同時朴正熙本人也以身作則——對他而言這不是什麼難事,畢竟他所追求的是政治業績而不是個人享受,所以當別的官員熱衷於交際宴會時他卻總是奔波在工地和田間地頭。甚至在韓國民選政府上臺後揭露軍政府時期的政治弊端時也沒任何人指責朴正熙有任何貪腐行為。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凌晨時分的槍聲
1961年5月16日凌晨三時,當漢城的市民們還沉浸在睡夢中時,在漢江鐵橋上,守衛大橋的武裝警察同一支來歷不明的武裝展開了激戰。短短几分鐘內,這支不明來歷的武裝便迅速突破了大橋進入到市區。市區內早已潛伏好的其同夥紛紛發難,很快,中央廳、陸軍總部與電視臺等設施紛紛被這些不速之客所佔領。
(政變武裝開進市區)
而讓人費解的是,就在這支身份不明的武裝大打出手的時候,漢城的衛戍部隊與駐韓美軍竟意外的保持了沉默。那麼問題來了,這支武裝的真實身份到底是什麼?他們為什麼要佔領市區?韓國官方與美軍為何要坐視事態的擴大而不加以制止呢?這,還要從經歷朝戰之後的韓國說起。
(今日首爾之漢江大橋)
朝戰的結束與李承晚政府的垮臺
1953年7月,中朝聯軍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板門店簽訂了《朝鮮停戰協定》,歷時三年之久的朝鮮戰爭也逐漸歸於沉寂。
(彭德懷將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協定簽訂後不久,在三八線以北,金日成便在中蘇等國的支持下開始了戰後的重建工作,並取得了巨大的進展。而三八線以南呢?李承晚的大韓民國政府雖然在戰爭中幾經動盪,但在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支持下,李承晚政府還是在朝鮮半島站住了腳跟,並熬到了停戰條約的簽字。
(李承晚,圖中左三)
李承晚等自然是欣喜若狂,可是,與李等的興奮形成巨大反差的,則是韓國民眾對於政府的不滿在不斷的加劇。在不少韓國民眾看來,被李等刻意渲染的“共產主義”威脅,雖曾佔據了他們的心靈,可是精神的煙霧彈畢竟藏不住飢餓與貧困所帶來的痛苦。在朝戰結束的日子裡,美國等國家雖向韓國政府輸送了大量的資金援助,可是這些錢並未用於經濟建設,反而被李承晚同他的親信們揣進了自己的腰包,這自然更加劇了韓國民眾同政府間的對立。
(李承晚在同美國政府官員交談)
終於,在1961年4月19日,在韓國首都漢城,爆發了反對李承晚政府的遊行示威活動。李承晚連忙命軍隊前往彈壓,可是當裝載著荷槍實彈的官兵的軍車到達遊行現場後,官兵們旋即加入到這場針對李承晚的遊行示威中。李承晚大驚失色,最終,在政府內部的反對勢力聯合施壓下,李承晚黯然下臺,結束了自己長達十年之久的統治。
(韓國政府軍在於遊行民眾對峙)
反獨裁的勝利與勝利者的內訌
李承晚的下臺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息眾怒的作用,可是困擾民眾的根本性問題——穿衣吃飯,卻始終未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在推翻了李承晚的獨裁統治後,韓國國會與政府等沒有把精力迅速傾注到國計民生的建設上,反而圍繞權力的爭奪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在目睹了這一切後,民眾由原先的喜悅開始轉向淡漠,新的危機在醞釀著。
(這種發生在韓國國會內部的權力角逐,在今天依然存在著)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朴正熙,何許人也?
就在這時,一個青年軍官闖入了民眾的視線,他集結了一部分人馬,趁著國內不同政治勢力還在打嘴仗的時候,導演了我們開頭所提到的那一幕。他是誰呢?他就是時任韓國陸軍本部作戰參謀次長的朴正熙。
(朴正熙與女兒在一起)
朴正熙出生在半島的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他早年刻苦學習,憑藉優異成績進過師範,後來又轉入軍校進行學習,畢業後,他被派往中國的東北地區,同活躍在當地的游擊隊進行作戰,因表現積極而得到了上司的賞識。日本投降後,他由中國由輾轉回到朝鮮,當時李承晚的“大韓民國”政府正值用人之際,朴正熙因有從軍的經歷而被招入麾下。後來,朴正熙等又被派往美國學習。
(部分韓國軍官在美國接受訓練)
複雜的人生經歷不僅擴展了他的視野,也磨礪了他堅毅果斷的性格。在親眼目睹李承晚倒臺後韓國的亂象後,樸立即著手實施了他醞釀已久的政變計劃。
(朴正熙的部下們)
需要提及的一點是,樸所領導的政變部隊數量雖少,但在政變的前夜,樸便爭取到了韓國陸軍參謀與漢城衛戍司令的支持;同時,樸還利用韓上層政治勢力的爭鬥,假意向當時佔據優勢的保守勢力許諾——自己的政變是在為他們掃除障礙。在經過了充分的準備後,樸便有條不紊地發動了他的政變。
(朴正熙,圖中帶墨鏡者)
政變的成功
樸的政變必然會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對,例如被譽為“民主鬥士”的韓國前總統金大中,在得知政變的消息後不久,金大中便向總理張勉等建議要及時的平息叛亂。可是張勉早已被政變嚇得手足無措,不久便被趕下了臺,金大中本人也不得已流亡海外。
(金大中,左一)
而美國方面呢?當時的美駐韓大使等,曾向韓國政府建議要派美軍一個大隊去協助平叛,可是被韓國政府予以回絕。這讓美方代表頗為尷尬,最終,由於對政變缺乏瞭解與深陷越戰泥潭的原因,美方選擇了沉默。美國人的中立與韓國官方的作壁上觀為朴正熙施展其政變計劃創造了絕佳的條件,兩天後,樸便宣佈對漢城實施軍管,政變成功了。
(參與政變的部分韓國軍官合影)
“親近民主”——角色的轉換
政變雖然取得了成功,可是朴正熙也明白,自己的行為無疑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他必須繼續沿著自己早已規劃好的道路走下去。那麼這條道該如何走呢?很簡單,自己是這場軍事政變的主謀,如果維持現狀的話,自己很有可能因缺乏合法性而受到輿論的攻擊,並遭遇同李承晚一樣的結局。所以,他必須及時的去轉換自己的角色來適應已變化的周邊環境,而用民主選舉來為自己造勢便是不錯的選擇。
(朴正熙在發表演說)
於是,1961年12月,朴正熙加入了由保守派人士金鐘泌領導的民主共和黨,並積極出訪美國,尋求美國政府上層的言論和資金支持。第二年7月,“憲法審議委員會”成立,憲法的修改工作被提上日程。這意味著以朴正熙為首的軍政府已開始了自身角色的轉換。1962年12月17日,憲法修正案經公投得以通過,雖然新憲法中含糊其辭之處甚多,但這恰也有利於朴正熙等作出合乎己方利益的解釋。1963年10月,朴正熙成功擊敗反對黨領袖尹潽善,成為了新一任的韓國總統。
(朴正熙夫婦)
有人說,這場總統大選應被視作是朴正熙等自編自導的一出鬧劇。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除了朴正熙個人的權威外,樸積極靈活的外交策略(取得美國支持),以及他對民眾作出的要發展經濟的保證等,也是促成其競選成功的不可忽視的因素。韓國在風雨飄泊中迎來了他們的第五任總統,那麼這位總統的表現如何呢?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參考文獻:金大中著,(韓)李仁澤,(中)王靜,高恩姬譯《金大中自傳》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年9月
(韓)丁滿燮著 王豔麗,金勇譯《朴正熙:經濟神話締造者的爭議人生》 民族出版社 2016年6月
《韓國現代史上的三次政變》 來源:《東方頭條》 2016年6月28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