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球詠史絕句——英烈詩選

文| 陳以敏

陳耀球(1931-2012),號白竹,中共黨員,1991年從湘潭大學離休,有譯著《普希金敘事詩集》、《我的夜晚是對你的狂想——阿赫瑪託娃詩選》等,湖南省湘潭縣中路鋪石潭壩菱角村人,這個村以“黎氏八駿”聞名。

陈耀球咏史绝句——英烈诗选

陳耀球1961年時在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指揮學院

1949年9月,陳耀球告別家鄉,以戰鬥的姿態在長沙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並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時值新中國“白手起家”建設人民海軍,1949年11月22日,肖勁光(1903-1989)大將任命為大連海校校長兼政治委員,張學思(1916-1970)為副校長兼政治委員,他是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的同父異母兄弟。1950年1月15日任命肖勁光為海軍司令,因此,大連第一海軍艦艇學校從誕生起就奠定她將成為“海軍軍官的搖籃”、新中國之“西點”、“海上黃埔”的地位。陳耀球經過審查和統一考試,從全國各大區選送的427人中錄取245人中被錄取,編入學制2年的100人的速成班,1950年2月1日開學典禮,教員來自選拔的國民黨海軍起義軍官、蘇聯專家、全國各地高等院校教授,陳耀球經過這樣激情燃燒的歲月洗禮,成為新中國培養的有思想有政治素養的第一批俄語翻譯官,為我國防建設作出了貢獻,經歷了國家時代命運和個人遭遇的坎坷,他的詩,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與世沉浮的思想歷程的記錄,是數十年政治風雲、社會滄桑、民族命運與時代心靈史的藝術表現,具有深沉的家國情懷和很高的古代文化與傳統詩歌修養。他1991年從湘潭大學歷史系離休,晚年寫的白竹詩稿詠史絕句,從宋教仁(1882-1913)、林覺民(1889-1911)、秋瑾(1877-1907)到仲由(前542-前480)、管仲(?-前645)、伯夷、叔齊,歷經中國漫長的各朝代歷史時期,149位歷史人物,他們在中國文化上都有著的獨特的精神符號,仔細解讀、詮釋每一首絕句,都是體驗作者從民族文化和愛國傳統中的汲取的信仰、道德和個人操守的心路歷程和精神之旅,在淵源流長的傳統文化中對黨史教育、官德培養、人格養成、精神陶冶都大有益處,是給讀者以思想的啟迪和文學的審美享受文學作品、中國故事。

這裡介紹陳耀球寫的五首詠史絕句,是對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豪傑英烈的崇高敬仰和深切紀念,秋瑾、宋教仁、陳天華、鄒容、譚嗣同都是才華橫溢,思想解放的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熱血青年,他們為民流血,正如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的身份言:“睹茲燦爛之國徽,盡系淋漓之血跡”。

(一)秋瑾: 2018年7月15日,秋瑾逝世111週年,謹以紀念。

陈耀球咏史绝句——英烈诗选

秋 瑾(1875—1907)

恢復江山勞素手, 此生巾幗易兜鍪。

拼將頸血飄秋雨, 化作狂飆落九州。

秋瑾,女,原名閨瑾,字璿卿,別署鑑湖女俠,留日時改名瑾,她是近代最早為推翻封建統治爭取民族解放事業奮鬥犧牲的革命先驅,民族解放、婦女解放的先覺者,民主主義革命詩人、作家,1907年7月15日在浙江紹興軒亭口就義,年僅三十二歲。

秋瑾原籍紹興,1893年隨遷常德等地,1896年5月與湘潭首富王黻臣(1849-1907)兒子王子芳(1879-1909)結婚。

1904年,秋瑾衝破阻礙,自費東渡日本留學。期間積極投入革命救國和婦女解放運動,結交留日的陳天華、宋教仁、黃興、魯迅等仁人志士創辦《白話報》《中國女報》,宣傳革命思想。發起婦女運動團體共愛會,先後加入光復會、同盟會併為浙江主盟人。1906年回國後,在浙江等地四處奔走,運動軍、學兩界,積極聯絡、籌備反清起義。1907年7月,由於徐錫麟起義失敗被牽連,被清軍逮捕。

秋瑾早已抱定犧牲的決心,她曾對友人說:“我怕死就不會出來革命。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如滿奴能將我綁赴斷頭臺,革命成功至少可以提早五年。”在得知徐錫麟失敗消息後,她拒絕了要她離開紹興的一切勸告,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被捕後,清吏逼供,秋瑾以“秋風秋雨愁煞人”斷句作答,悲涼悽切裡是不甘蕭瑟沉寂的昂然,是對革命形勢的憂慮,革命失敗的惋惜,以及對清王朝腐敗無能的憤怒和控訴,也是秋瑾對民族的深情,和她對國家的愛:“拼將頸血飄秋雨, 化作狂飆落九州”。

一九0四年春之前,秋瑾與情同手足,親如姐妹同樣懷有愛國、女權思想的唐群英(曾國潘堂弟媳)、葛健豪(蔡和森蔡暢之母)飲酒賦詩《杞人憂》:“ 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未休。漆室空懷憂國恨,難將巾幗易兜鍪。”對日後3人投身近代民主革命和女權運動產生了重大影響。詩中“幽燕烽火”,當指一九00年庚子事變,中外交戰,秋瑾終衝破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束縛,將“此生巾幗易兜鍪”。她的詩《劍歌》、《寶劍歌》、《寶刀歌》,更是茫茫國恨,誓鐵血報祖國,在她居住八年的湘潭的大街小巷裡至今傳誦著“鑑湖女俠幾堪豪,為復華夏香魂銷。至今學子仍吟頌,不惜千金買寶刀。”請看她的《對酒》(留日時期1904-1905作):“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充滿驚心動魄、洶湧澎拜的英雄氣概。

秋瑾有首《勉女權歌》:

吾輩愛自由,勉勵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權天賦就,豈甘居牛後?願奮然自拔,一洗從前羞恥垢。若安作同儔,恢復江山勞素手。

舊習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馬偶。曙光新放文明侯。獨立佔頭籌。願奴隸根除,智識學問練就。責任上肩頭,國民女傑期無負。

這首詩彭拜的拳拳愛國之心,以火熱的革命激情喚醒婦女解放,以女性姿態昂揚的戰鬥精神獻身革命,她卓有見地把爭取婦女解放和當時民族解放運動相結合,是近代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婦女的楷模。

(二)、宋教仁

陈耀球咏史绝句——英烈诗选

宋教仁(1882—1913)

螺山豪賦振天戈, 護憲果然方略多。

畢竟書生輸一著, 飲彈不識死誰何。

宋教仁,字鈍初,別號漁父,湖南桃源縣人,地主家庭。他是我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著名革命活動家和政治家,中國“憲政之父”。

1902年入武昌普通中款學堂,萌生了反清革命思想。1904年華興會,宋教仁任副會長。1904前往日本留學,入日本東京法政大學,學習西方政治,深入研究資產階級共和國制度。1904年十一月十日,教仁乘船過螺山作歌曰:“嗟神州之久淪兮,盡天荊與地棘。展支那圖以大索兮,無一寸完全乾淨漢族自由之土地,披髮長嘯而四顧兮,悵悵乎何如逝。則欲完我神聖之主義兮,亦惟有振夫天戈。”。宋教仁一生致力於在近代中國建立民主立憲政治,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任司法部檢事長。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宋教仁被任命為法制院院長。宋教仁致力於建設民主共和政權,大力宣傳革命宗旨。1912年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1913年2月國會選舉接近尾聲,國民黨取得重大勝利。宋教仁的政治理想和實踐,是希望並致力於國民黨在國會中組織責任內閣,實行民主立憲政治,限制總統權力。這使得即將擔任臨時大總統、傾心於獨裁專制的袁世凱惶恐不安,設計構陷宋教仁,未果之下,策劃陰謀,急電招宋教仁北上參加國會會議,1913年3月20日,指使洪述祖派刺客在上海火車站將宋教仁暗殺。

宋教仁為民主共和國捐軀,舉國慟悼,孫中山先生為宋教仁撰寫輓聯:“作公民保障,誰非後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宋教仁一生堅守的民主憲政,是反對專制統治的有力武器。他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在中華民族追求民主的鬥爭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宋教仁遇刺前,仍寄望於袁世凱能贊同實行民主立憲制,臨終前還請黃興致電袁:“願總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會確立不拔之憲法,則仁雖死猶生。”他雖立志為共和事業獻身,但至死未能認清謀殺自己的兇手正是以民主憲政為敵的大總統袁世凱。

(三)、譚嗣同

陈耀球咏史绝句——英烈诗选

譚嗣同(1865—1896)

有心殺賊謀於賊,無力迴天笑向天。

豈囿頭顱酬聖主,幾多後繼效君賢。

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傑出的維新派志士。198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康有為等公車上書,要求拒和、變法,譚嗣同深受影響。1896年,譚嗣同入京,結識梁啟超、翁同龢等人。1897年,在湖南創立時務學堂,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1898年,譚嗣同奉詔入京,參與、支持光緒帝變法。9月,慈禧太后發動兵變,廢黜光緒帝,譚嗣同密會袁世凱,約其帶兵進京掃除頑固派。袁世凱陽奉陰違,密報慈禧。慈禧發動政變,下旨剿殺維新派志士。譚嗣同在種種努力失敗後,決心以死殉變法事業,他對勸他撤離的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1898年9月24日被捕,28日於北京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並稱“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在獄中題寫絕命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譚嗣同生前著有《仁學》一書,這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在書中譚嗣同雜糅儒、釋、道、墨各家和西方資產階級自然科學、社會政治經濟學說,形成了獨特的哲學體系。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四)鄒容

陈耀球咏史绝句——英烈诗选

鄒 容(1885—1905)

革命軍中馬前卒, 大將軍止弱冠年。

英雄自古多年少, 應數鄒容姓字先。

鄒容(1885年—1905年),中國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宣傳家,原名桂文,又名威丹、蔚丹、紹陶,留學日本時改名鄒容。四川巴縣人(今重慶市)。

1903年,鄒容完成《革命軍》一書,署名“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革命軍》是中國近代宣揚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代表作,在書中,鄒容以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博愛”為指導思想,闡述了反對封建專制、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指出了“革命”乃對上下古今、宗教、道德、政治、學術,以及日常事物存善去惡、存美去醜、存良善而除腐敗的過程,故讚美曰:“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他還從清王朝官制的腐敗、刑審、官吏的貪酷,對知識分子、對農民、對海外華工、對商人、對士兵的政策及對外的一系列政策,揭露了清政府對國人的壓迫,分析了革命爆發的必然性。明確宣佈革命獨立之大義在於:“永脫滿洲之羈絆,盡復所失之權利,而介於地球強國之間”,“全我天賦平等自由之位置”,“保我獨立之大權”,即推翻封建專制王朝,建立“中華共和國”!章太炎為之一篇序文,稱許《革命軍》是“義師先聲”。正當《革命軍》問世之際,《蘇報》因章士釗接任,言論更趨向激進,痛斥保皇派、宣揚排滿、革命的文字,連篇迭出。該報迅即成為舉國矚目,獨步一時的革命報刊,5月,章太炎等被捕。初七日(7月1日),鄒容自投捕房,以與章太炎共患難。在獄中被折磨致病,於光緒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1905年4月3日)在獄中逝世,年僅20歲。 鄒容死獄中,辛亥革命後,追贈“大將軍”。

(五)陳天華

陈耀球咏史绝句——英烈诗选

陳天華(1875—1905)

警世鐘聲方震耳, 又聞獅吼若雷奔。

國人敵愾同仇起, 遽爾何堪哭逝魂。

陳天華,原名顯宿,字星合、過庭,號思黃,因臉上有痕,改名天華。湖南新化縣人。父親是貧寒鄉村教師。是傑出的民主革命宣傳家,晚清革命烈士。

1903年陳天華留學日本,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先後撰寫《猛回頭》和《警世鐘》兩書,揭露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危機已迫在眉睫,指出清朝政府已成為“洋人的朝廷”,號召全國各階層民眾團結起來,實行排滿,“殺那洋鬼子”,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是當時宣傳革命的號角和警鐘。1904年回國與黃興、宋教仁等發起創立革命團體“華興會”,籌備發動長沙起義,因起義失敗再去日本,撰政治小說《獅子吼》。1905年,參加中國同盟會,任秘書。同年11月,日本文部省頒佈歧視並限制中國留學生的《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留日學生髮動了抵制這個規則的強大運動,但對於應對鬥爭的方式留學生中發生了嚴重分歧,導致人心渙散。日本《朝日新聞》等報稱中國留學生是烏合之眾,“放縱卑劣的一群”。陳天華看過這張報紙後,當夜寫下“絕命書”,次日在日本東京大森海灣蹈海自盡,以自己的生命敲響了驚醒國人的警鐘。

對於陳天華之死的意義,後人有不同議論。陳天華在遺書中,否認自己是因為抵制《取締規則》而自殺:“但慎毋誤會其意,謂吾人為取締規則問題而死”。陳天華的蹈海之舉,是為了警醒當時對於嚴重的民族危機缺乏覺悟的四萬萬同胞。

一是告訴人們,特別是幾千來信奉“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中國民眾一件事——在這個世界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

二是用自己的死讓每一箇中國人在羞憤中意識到我們族人的缺陷與陋習,督促、勸戒、警醒國人務必正視這些缺陷與陋習並加以改變。

陳天華曾談及自己能為國做的無非兩件事,“其一作書報以警世,其二則遇可死之機會而死之”,只要能達到救國的目的,就願意以身相殉,他以自己的英雄舉動實踐了這個崇高的人生理想。

陳天華之死震驚全國,感召和激勵了一大批革命志士,深受他影響的秋瑾,在兩年後為民主革命事業英勇就義。留日學生魯迅此後棄醫從文,成為文化戰線民主革命的偉大戰士。12年後,將赴日本留學的周恩來寫下一首詩: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覓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陳以敏,女,1967年出生,大學本科文化,湘潭大學圖書館館員

電話: 186073202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