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倉、大兆倉、杜曲倉、引駕回倉,原來是這麼來的

小說《白鹿原》中寫道:白鹿倉原為清廷設在白鹿原上的一個倉庫,在鎮子西邊三里的一個曠野裡,豐年儲備糧食,災年賑濟百姓,只設一個倉正的官員,負責豐年徵糧和災年發放賑濟,再不管任何事情。

白鹿倉、大兆倉、杜曲倉、引駕回倉,原來是這麼來的

但是事實上,白鹿原上並沒有一個白鹿倉。現在,後人於白鹿原上仿造了一座現代白鹿倉,成為一個旅遊景點,聽說一到週末節假日,這個人造景區人滿為患。

白鹿倉、大兆倉、杜曲倉、引駕回倉,原來是這麼來的

白鹿倉、大兆倉、杜曲倉、引駕回倉,原來是這麼來的

如果翻開歷史地圖,你會發現西安城周邊叫“倉”的地方還不少,像韓森倉、金泘沱倉、杜曲倉等。這些倉是怎麼來的?

“倉”也稱作“廒”,就是儲存糧食的倉庫。古代,村裡設社倉,州府有義倉,以備在荒年救災用。儲存糧食的地方成為倉座或廒座。

白鹿倉、大兆倉、杜曲倉、引駕回倉,原來是這麼來的

這些“倉”本來是一個存儲糧倉的機構,但是在清末時期,在西安府的原長安縣、咸寧縣的“倉”還具有統轄村落的基層組織功能。“倉”成為一個基層政權組織,管理周圍幾十個村子。正如白鹿原中所寫的那樣,倉裡的官員稱總鄉約,田福賢就是總鄉約,相當於現在鄉鎮長一級。每年要負責交皇糧、攤派、出丁當兵等。

白鹿倉、大兆倉、杜曲倉、引駕回倉,原來是這麼來的

清朝時候,西安由兩個縣分別管理,基本上以韋曲——張家堡為線,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部屬於咸寧縣,西部屬於長安縣。

白鹿倉、大兆倉、杜曲倉、引駕回倉,原來是這麼來的

咸寧縣分為東鄉、南鄉、北鄉,共有30倉。

東鄉有8個倉,分別是韓森倉、檊珥垛倉、沙谷堆倉、路家灣倉、惠家莊倉、曹家堡倉、狄寨倉、元興倉。

白鹿倉、大兆倉、杜曲倉、引駕回倉,原來是這麼來的

白鹿倉、大兆倉、杜曲倉、引駕回倉,原來是這麼來的

南鄉有10個倉,分別是南關倉、金泘沱倉、黃渠倉、三兆倉、大兆倉、杜曲倉、戎店倉、引駕回倉、侯官倉、鳴犢倉。

白鹿倉、大兆倉、杜曲倉、引駕回倉,原來是這麼來的

白鹿倉、大兆倉、杜曲倉、引駕回倉,原來是這麼來的

北鄉有12個倉,分別是午門倉、白花倉、伍家堡倉、北辰倉、務莊倉、新築鎮倉、沙河倉、中原倉、山李倉、皂渠倉、東陵倉,馬廠 。

白鹿倉、大兆倉、杜曲倉、引駕回倉,原來是這麼來的

長安縣分為西鄉、西南鄉、南鄉、北鄉,共18個廒.

長安縣把 “倉”稱為“廒”,其實都是一個意思。

西鄉有6個廒,分別是三橋廒、王寺廒、田許廒、斗門廒、馬王廒、馮集廒。

白鹿倉、大兆倉、杜曲倉、引駕回倉,原來是這麼來的

白鹿倉、大兆倉、杜曲倉、引駕回倉,原來是這麼來的

西南鄉有6個廒,分別是魚化廒、河池廒、郭杜廒、姜仁廒、乾河廒、五樓廒。

白鹿倉、大兆倉、杜曲倉、引駕回倉,原來是這麼來的

南鄉有3個廒,分別是姜村廒、黃良廒、子午廒。

白鹿倉、大兆倉、杜曲倉、引駕回倉,原來是這麼來的

白鹿倉、大兆倉、杜曲倉、引駕回倉,原來是這麼來的

北鄉有3個廒,分別是紅廟廒、揚善廒、葉馬廒。

白鹿倉、大兆倉、杜曲倉、引駕回倉,原來是這麼來的

看來這個“倉”確實存在過。 “倉”和“廒”已經成為了過去,但這些過去稱呼依然影響著現在。明清時期的“倉”和“廒”的設置,對後來的行政建制,有很大影響。

現在長安區很多地方的鄉鎮名稱還可以見到“倉”的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