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釣魚城如何「活在當下」

古老钓鱼城如何“活在当下”

合川,不但是一座三江匯流的美麗城市,而且是一座有著豐厚歷史記憶的地方。

而釣魚城就是這座城市最閃亮的名片,讓遠方遊客嚮往,讓本地市民自豪。

一座古老的釣魚城,在歷史發展的洪流中,不但沒有湮滅和衰敗,而且“活得好”“有動感”“有未來”。

古老钓鱼城如何“活在当下”

多措並舉,才能夠“活得好”

釣魚城,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古戰場遺蹟。近年來,合川區把釣魚城的保護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們有義務,有責任,把釣魚城保護好。”近日,合川區文化委副主任劉智向重慶日報記者介紹,2016年3月,市政府頒佈《重慶市釣魚城遺址保護辦法》。辦法規定,在釣魚城遺址保護範圍內,不得進行其他建設工程或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辦法還禁止將釣魚城遺址作為企業資產經營或者交由企業經營,禁止開發危害釣魚城遺址安全的旅遊、文化等項目。

此外,建立了不可移動文物數據庫,把包括釣魚城在內的文物和遺址納入數據庫,做到精細化、智能化管理。

同時,加緊修復。2016年開始,先後完成釣魚城遺址危巖加固工程、摩崖題刻防風化加固、安防消防等文物保護工程。還委託相關機構編制了范家堰、南一字城、水軍碼頭、九口鍋、古地道、宋代城門等6處重要遺址的保護展示利用方案。

今年7月,合川區成立了以區委主要領導為組長的歷史文化保護領導小組,把保護髮展工作提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可以說,有了持續不斷的多措並舉,才保證了釣魚城能夠“活得好”。

文化注入,才能“有動感”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歷史是一座城市厚重的體現。

釣魚城遺址,見證了南宋軍民的不屈血性,承載著悠遠厚重的歷史記憶。但是,要讓歷史說話,必須從科學發掘中找到實證。

從2004年開始,一支考古隊駐紮釣魚城,開啟了尋求歷史真相的考古之旅。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釣魚城考古隊領隊袁東山說,考古隊通過14年考古發掘,發現釣魚城遠不止目前2.5平方公里的核心遺址範圍,而是一個依靠“山、水、地、城、軍、民”六位一體的大縱深多重防禦體系。

考古隊通過對發掘出來的古地道、水軍碼頭、一字城牆、范家堰、九口鍋等歷史遺蹟進行考古分析,再加上歷史文獻的佐證,才理清了釣魚城防禦體系的空間佈局。

在開展發掘考古的同時,合川為釣魚城的歷史注入現代文化元素,讓釣魚城“動起來”。

2011年8月,由重慶市歌劇院聯合國內著名專家共同打造的大型歌劇《釣魚城》在全國上演。

2012年5月,由重慶市交響樂團、市歌劇院聯袂推出的歌劇《釣魚城》赴全國及歐洲巡迴演出。

2017年7月,由中共合川區委、合川區人民政府與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合作拍攝製作的大型高清紀錄片《釣魚城》首播。該片史料翔實,藝術化再現了釣魚城這一古戰場的整體風貌,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向世界展示了釣魚城的歷史價值、軍事價值以及合川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發掘創新,才能“有未來”

留住城市文脈,展現城市獨特魅力,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觀念,提升有效作為。為此,合川早已把釣魚城申報了古戰場遺址,併成功入選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目前,合川區完成了申遺要件,並向國家文物局正式提交了釣魚城古戰場遺址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書,這標誌著釣魚城古戰場遺址申遺工作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隨著申遺工作不斷推進,釣魚城將迎來一個嶄新的未來。釣魚城的申遺過程,既是一次檢驗保護成效的過程,也是傳承歷史文化的過程,不同的受眾在這場申遺過程中被釣魚城所吸引。

合川就是藉助這樣不同的文化載體,利用多種宣傳形式和創新的發展思維,讓釣魚城不再是傳說和歷史,而是成為“走得進眼簾、傳得進耳朵、撞入到心扉”的鮮活故事。

據悉,今年上半年,釣魚城已接待遊客226014人次,景區經營收入612.79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