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基金推出新基金 不賺錢就不收管理費!

基金產品固定管理費模式“旱澇保收”一直受到投資者詬病,基金行業也在積極尋求解決方案。此外浮動管理費率產品可視為一種探索,而目前基金行業再迎新的創新,首隻“賺錢才收固定管理費”基金出爐。

業內人士表示,這種新的嘗試和創新,是對現有模式的一種改善和補充,讓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更加緊密地站在一起。也有人士表示,此類創新若運作較好,也有望行業內也有跟隨者,更多讓“實惠”給投資者。

南方推出首隻“賺錢才收固定管理費”

究竟什麼是“賺錢才收固定管理費”基金?基金君獲悉,目前行業首隻“賺錢才收固定管理費”的基金——南方瑞合三年定期開放混合型發起式基金(LOF),該基金即將發行,該基金託管於中國建設銀行。

這隻基金最大的特色點是在固定管理費率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有條件收取管理費模式:

就是說,每三年封閉期費後收益率要為正,也就是大於零,才收取1.5%每年的管理費。

如果每三年封閉期費後收益率小於或者等於零,則不收取管理費。

據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一模式實現了“賺錢才收管理費,多賺不多收”,對投資者來說更有利。

值得一提的是,南方瑞合將由南方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權益)史博擔任基金經理。同時,該基金採用發起式基金的運作模式,引入“公司發起,高管領投,員工跟投”的模式,將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的利益深度捆綁,與投資者共進退。

南方基金相關人士表示,基金業經歷了20年的發展,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和投資者認可度仍然有待進一步提升,在“大資管”轉型背景下,投資者對具有一定期限、運作穩健的產品仍有巨大的需求空間。南方瑞合採用三年定期開放的運作方式,股票投資倉位不低於40%,由基金經理做好封閉期內的資產配置,有利於減少投資者因擇時和資產配置能力缺失而造成的追漲殺跌等非理性交易,更加符合中國投資者的投資習慣、風險偏好和投資目標。

業內人士評價道,這種新的嘗試和創新,是對現有模式的一種改善和補充,讓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更加緊密地站在一起,體現了基金公司堅定為客戶創造價值的責任和使命。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這種模式有利於提升客戶的安全感與獲得感,同時也對基金管理人的投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於促進基金公司提高核心競爭力,迴歸管理本源。

這些年在“費率”上做努力

在基金產品管理費領域,基金行業一直在探索。

早在2002年就已經有基金試驗了變相浮動費率,比如說成立於2002年10月9日的博時價值增長基金,開創性地設計了“價值增長線”,並約定在基金單位份額淨值跌破價值增長線水平期間,基金管理人將暫停收取基金管理費。

2003年成立的國泰金龍債券也有約定,基金合同生效日起半年後(含半年),經基金託管人核對,如當日本基金的基金份額累計資產淨值低於1.00元時,基金管理人將從下一日起暫停收取管理費。直至基金累計資產淨值高於1.00 元(含)後,基金管理人恢復收取基金管理費。

2004年成立的海富通收益增長,也規定基金管理人承諾在基金份額淨值跌破收益增長線期間,暫停計提基金管理費。

2013年,融通基金創新設計了目標觸發式自動清盤基金,融通通澤一年觸發式混基的誕生曾經引起了業內的高度關注。該基金特別約定,如果累計淨值連續三個工作日高於1.1元或者一年封閉期到期,將會主動清盤。此外,該基金採用了新的管理收費模式,清盤時如果基金的累計收益小於3%,基金公司將收不到管理費。這也是基金行業一次有益嘗試。

最為重要的是要數2013年開始批量出現浮動費率基金,目前大約有37只此類基金(各類型合併計算),是較為重要的一群。

基金君發現,根據收費方式不同,浮動管理費基金可以分為兩類:

一是“支點式”上下浮動管理費基金。基金管理人實際收取的報酬(管理費)與基金的業績表現直接掛鉤,當基金業績表現高於業績比較基準時,管理費向上浮動;當基金業績表現低於業績比較基準時,管理費率向下浮動。

二是提取“業績報酬”浮動管理費基金。基金管理人收取固定管理費的基礎上,當基金的業績超越預先設定的基準時,按照超額收益的一定比例收取附加管理費。

目前看這兩類基金都有運作,其中不乏一些業績較好的基金。在客觀上,當基金業績不佳時候,也確實使得投資者成本下降一些。

此外,去年曾發佈《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收取浮動管理費指引(初稿)》並徵求意見,目前此類產品指引尚未出爐,市場也在積極觀望之中。若指引出臺,未來基金公司或會積極上報。

按照當時徵求意見稿,對基金產品收取浮動費率的收取方式、基金經理人選等諸多細節都有規定,其中較為重要的是規定,募集期使用公司股東資金、公司固有資金、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或基金經理等人員資金認購基金的金額不少於1000萬元。同時,管理該業績報酬基金的基金經理出資比例不低於10%。意味著不投100萬的基金經理別想管。

此外,還要求浮動管理費基金的基金經理應當具備5年以上股票型或混合型或債券型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經驗,或者在證券基金經營機構從事股票和債券投資管理工作且擔任投資經理5年以上。浮動管理費基金經理的年度績效收入中不少於30%的部分應當遞延發放,遞延時間不少於兩年。

據wind資訊統計,自2013年國內首隻浮動費率基金髮行破冰之後,截至當前,浮動費率基金共48只(各類型分開算),相關基金產品情況如下:

南方基金推出新基金 不赚钱就不收管理费!

海外也有類似趨勢

去年,全球最大的資管和主動管理機構之一富達國際曾宣佈,準備調整公司的基金收費模式,計劃降低單一管理費,引入可變的管理費結構,並將之與產品業績掛鉤。據悉,當時計劃是投資者只有在主動管理基金超過基準指數時才需要支付管理費。這一改變計劃的實施對象是全球範圍內由富達出售並由富達投資管理的所有基金產品。

據瞭解,富達推出此項措施的背景是,傳統的主動管理基金公司的業績壓力日益加大,在低成本的指數基金的競爭壓力下,共同基金若不採取積極措施降低費率,將很難留住資金。標普道瓊斯公司2016年曾發佈過一份報告,顯示自從2006年來,美國所有的主動管理基金,包括投向美國本土、新興市場和全球市場的產品均未能打敗市場基準。投資者對主動管理產品低迷的業績和高企的費用失去耐心,紛紛轉向,去投資ETF和指數基金,2016年,被動資產的增長速度是主動資產的4.5倍。

當時有業內人士表示,富達的舉措將會給整個主動基金管理業界帶來變革。作為全球最重要的主動管理基金公司,富達的做法傳遞出一個信號,那就是傳統的管理費模式需要作出變革,這一影響非常深遠。從投資者角度考慮,富達的舉措是邁向正確方向的一大步。

其實,在去年富達國際宣佈調整之前,安聯全球資產將旗下在美國市場上的數只基金的收費模式做出調整:只有在基金跑贏業績比較基準時才會收取管理費。安聯也成為全球大型資產公司中首家做出如此調整的公司。

英國卡斯商學院在2015年對超過10萬隻基金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基金收費模式對投資者不利,建議採取更加靈活的收費方式,將基金的盈虧更好地在基金公司和投資者之間進行分配,使他們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通常來說,共同基金都會收取固定的管理費,對沖基金是在獲取超額收益後收取額外提成。但近幾年,市場變得更加多元和複雜,一些新的基金收費模式開始出現。這或許是一個大趨勢。

本文源自中國基金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