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落」的水果:誰按下了上漲暫停鍵

“低落”的水果:誰按下了上漲暫停鍵

春節過後,水果價格普遍陷入低迷。有“第一水果”之稱的蘋果,價格跌入近年來低位。分析人士認為,蘋果供應近年來不斷增加,奠定了國內水果市場供需寬鬆的格局;人民幣對外升值等因素提升了國內水果進口動力,進口激增。2018年蘋果價格難有起色,進口形勢不變,中等偏下質量水果價格或將繼續走低。

水果行情陷入低迷

今年春節過後,水果價格連續回落。

北京市某批發市場水果商表示,近期水果價格略有反彈,但較之春節前已經整體回落,橘子、蘋果等日常水果照節前都要便宜很多,而且銷量也大不如前。隨著天氣轉暖,蔬果價格難有起色。

根據北京新發地水果批發市場報價,截至3月27日,箱裝菠蘿均價2.2元/斤、紅顏草莓均價6.5元/斤、青皮棗均價5元/斤,木瓜均價3.35元/斤、石榴(雲南)均價2.75元/斤,鴨梨均價1.2元/斤,庫爾勒香梨均價3.9元/斤、砂糖桔(中果)均價5.58元/斤,國產香蕉均價3元/斤、哈密瓜均價4.75元/斤、富士蘋果(膜袋)均價1.75元/斤。

“今年水果市場總體行情不佳,市場採購人員較去年同期明顯減少,市場水果走貨速度也隨之放緩,蘋果、梨等庫存水果出庫壓力較大。”卓創資訊果品分析師楊軍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以有著國內“第一水果”之稱的蘋果為例,目前山東地區80#以上一二級貨出庫均價2.78元/斤,較去年同期低0.41元/斤,同比下滑12.85%。並且,後期質量中等及偏下貨源價格仍有下滑可能。據瞭解,2012-2016年期間,全國蘋果年均批發價格分別為2.97元/斤、3.04元/斤、3.65元/斤、3.52元/斤、2.7元/斤。

雖然臨近清明節,但有蘋果果農表示,“現在大家都開始著急出貨,個別已經降價甩貨。貿易商採購以好貨為主。”

“當前批發市場需求一般,走貨速度緩慢;冷庫存儲量較大,出庫壓力明顯,僅陝西地區冷庫庫存比去年同期多70萬噸左右。”楊軍說,2017-2018年度蘋果市場總體行情確實較差,主要是表現在批發市場出貨速度慢、客商虧損。不過,從價格方面來看的話,當前價格近三年來看還不是最低的。1-3月份棲霞地區80#以上一二級貨源出庫均價2016年為1.98元/斤,而2018年均價為3.12元/斤。

對於水果價格整體下跌的現象,廣州期貨蘋果分析師謝紫琪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解釋,這要分兩種情況分析。一是科技進步促使水果種植成本下降,例如使用雜交種子提高單產,另外網絡如微信等銷售手段的豐富可以直接對接從產地和客戶,中間環節減少,信息的透明也讓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另一種情況是,因為盲目擴張產能以及天氣“作美”等情況下,水果豐產導致供過於求。

誰是背後推手

果賤傷農。在水果貿易商眼中,近年來水果進口的增加已經成為壓制水果價格的一座大山;但這又是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消費升級趨勢下的必然結果。

“以前我們要吃蘋果,而現在我們要吃冰糖心蘋果,這就是一個體現。"優果優價"的概念不會過時,隨著經濟發展生活質量提高,這個概念會越來越重要。從今年蘋果市場也可以看出,好的蘋果是不愁賣的。” 謝紫琪告訴記者,此外,我們對水果種類的需求也在增加,渴求更豐富的“果籃子”,因此更多的進口水果出現在餐桌上。“另外,自2017年初開始人民幣匯率一路上漲,也有利於水果的進口。”

今年以來,中國進口水果量激增。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2月中國鮮、幹水果及堅果進口量為43萬噸,同比增長42%。1-2月中國鮮、幹水果及堅果進口金額18.43億美元,累計增長63.8%。

今年1月29日,質檢總局發佈了最新版的《獲得我國檢驗檢疫准入的新鮮水果種類及輸出國家/地區名錄》。新名錄更新增加了澳大利亞核果(桃、李、杏)、新西蘭鱷梨和阿根廷藍莓五種水果品種。至此,我國准入的新鮮水果來源達44個原產國家和地區,共計開放不同產地的品種超200個。

南美國家智利,每年所產車釐子的七成都運往中國。無論從品種還是數量來看,中國都是智利水果的主要進口國。

業內人士解釋,這背後原因有多方面。一是由於人民幣多年對外升值提升了國內居民的購買力。二是歐美市場準入標準高將其擋在門外,中國成為該國水果的主要流入地。三是我國進口水果關稅成本明顯下降。四是我國人口多,需求大,且需求層次有所提升。

另據介紹,我國進口水果最多的地區主要是泰國、越南、老撾、馬來西亞、菲律賓以及緬甸等東南亞地區,但這些地區種植成本低、水果品質優良,對國內同類水果擠壓效應明顯。

“第一水果”臉色難看

在水果市場,果品之間替代效應顯著,這明顯區別於其他商品。

“對於同一檔次的水果,互相之間作為替代品,市場相同的情況下價格走勢較為一致。比如普通蘋果如果降價了,那麼作為替代品的香蕉、雪梨只能跟著降,不然市場就被蘋果擠佔了。但是優質的果品不受這個限制,還是優果優價。” 謝紫琪說。

作為國內“第一水果”,蘋果的供需及加工情況,對其他水果價格影響尤其明顯,在某種程度上,蘋果市場供需奠定了國內果品基本面格局。

從供應情況來看,近十年來,我國蘋果產量不斷增加,不過產量增長速度已經有所放緩,從原來的7%下降到3%。

“蘋果作為三大水果之一,我國近幾年的產量已經達到了4400萬噸,每年國內市場消化量達到3000萬噸以上。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大品種。蘋果行情較大,自然會引起整體水果市場的總體行情趨於低迷。同樣,蘋果也是眾多水果品種中的一種,行情受到其他水果影響作用也較為明顯,例如西瓜、甜瓜、梨等水果上市階段對蘋果市場衝擊作用也較為明顯。”楊軍對中國證券報記者介紹。

對於蘋果市場後市走勢,廣州期貨蘋果分析師謝紫琪表示,蘋果價格受天氣或者說產量的影響較大,不同的地域產銷情況也有所不同。“整體來說,2015年、2016年價格較為低迷,2017年有所反彈,2018年可能價格再次低迷,因為2017年不少水果產量都很不錯。”

就整個水果市場而言,楊軍認為,目前國內水果市場供應充足,相對於市場總需求而言,供應量已經較大,從近幾年的蘋果行業發展就可見一斑。再加上國外水果進口量逐漸增加,對國內水果市場的衝擊作用非常明顯。不過,市場上優質水果的走貨與價格均是較為穩定,價格大起大落主要表現在中等及偏下貨源方面。預計短期差貨批發價格有走低可能,好貨或可持穩。

掃碼關注水果觀察公眾號,獲取更多水果行業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