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粗野主義」在首爾復興了嗎?

最近,來自香港和新加坡活動的攝影師 Raphael Olivier 頻繁到訪韓國首爾,並留意到首爾的一種新趨勢——一批幾何體混凝土建築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將這種新的形勢稱為新粗野主義(Neo-Brutalism),經歷了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之間的現代主義運動,純粹的混凝土成為了表達真實和誠意的代表。Olivier 通過個人系列攝影作品捕捉了這一現象,他們形成一個整體,揭示了城市建築趨勢的一個斷面。

“粗野主義復興”在過去幾年一直在被記錄,但是在我們的觀念裡這個短語指的是一種風格上的積極轉變,而不是真正的復原粗野主義建築的建造。復興運動的核心部分是粗野主義建築在 Instagram 和 Tumblr 等網絡平臺的傳播,這些20世紀真實項目和概念設計的照片在網絡上被成千上萬的追隨者發佈和傳播。這些照片在譁眾取寵的邊緣,這些建築經常被切掉邊緣使他們失去比例,或者在某個角度顯得咄咄逼人。Olivier 的系列攝影作品超越了常規了視覺語言,這些建築與周圍的建築、車輛和行人一同出現在框景中,構成了一個生動的城市肌理。

“新粗野主義”在首爾復興了嗎?

然而這些攝影作品遠離標準的風格,但又以一種熟悉的方式展現。保留廣場的構圖和有時不完美的構圖,Olivier 的系列作品感覺更像是記錄和業餘攝影愛好者的城市探索。攝影師這樣解釋自己的作品:“這次活動的核心是用一種特殊的角度探索城市環境,尋找某種特定的東西。整個過程對我來說十分有趣。尋找合適的拍攝角度,在恰當的時機和光線下捕捉這個過程令我愉悅。”在像首爾這樣的城市中,在複雜而多樣的城市肌理中尋找這樣的建築更能獲得這種愉悅感。

“新粗野主義”在首爾復興了嗎?

Olivier 對於新粗野主義建築最初的認識是通過發表在 ArchDaily 上韓國“雙月”文化中心項目的研究。他列出了一個關於建築和他們地址的清單,有了幾天時間蒐集信息。城市被這些建築填滿,有時在一個熟悉的項目中反而能得到更多收穫。整個過程是疲憊的,但非常值得。“我日復一日的尋找更多的建築,不得不說他們形成了一條敘事線,這些攝影作品將建築更加清楚的連接起來。”

“新粗野主義”在首爾復興了嗎?

通過使用平鋪的紋理和流動的結構,Olivier 記錄下的建築有些是更新穎的粗野派。商業化的風格也是顯而易見的——因此 Olivier 用“趨勢”來描述這種現象——然而這種建築形式在城市中比20世紀的粗野主義更大量並且更受歡迎。攝影師認為這種趨勢仍然在發展:“當我行走的過程中,可以看到許多正在建造的建築已經完成了一半,這種趨勢顯然沒有結束。”

“新粗野主義”在首爾復興了嗎?

這個系列中的大多數項目都表達了建築的優美之處,但也有一些例外:“有些項目僅僅是為了看起來酷,但並沒有足夠的預算,或者概念,所以看起來僅僅是做了一些灰色的很小程度的設計,甚至有些無聊。我試著忽略這些作品只關注那些在設計或者功能上有意思的作品。”

“新粗野主義”在首爾復興了嗎?

系列作品種的火炬之光教堂有一個商業化的外立面,夾在其他兩棟粗野主義建築中間既沒有特別獨特也沒有令人印象深刻。“你會覺得他們僅僅只是建造出來。而且非常奇怪,它是一座教堂,但卻緊鄰一個酒吧。而且在酒吧和停車場之間。” Olivier 說:“它可以是商店,或者其他任何建築,但它卻是一個教堂。這個建築並不是很有意義,但非常有趣,所以我很喜歡。”

“新粗野主義”在首爾復興了嗎?

Olivier 對於首爾的新粗野主義的快速發展有著獨到的見解。“這是非常亞洲的,至少非常的韓國,當然對其他人也是有好處的。”他說:“也許在美國或者歐洲,我們試著做出一些區分,想要建築有特殊的身份,但是在亞洲卻恰恰相反,很難做出一些新的東西。一旦有某個人或者一些人嘗試了,很快就會被人們接受並且每個人都會去模仿。不會有人覺得‘這是一種抄襲’。人們都在做相同的事情,這很有趣。我認為這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首爾:‘看,這是一種新的流行方式,我們也要來嘗試!’直到下一種新的風格出現。

“新粗野主義”在首爾復興了嗎?

Olivier 明確表示這次系列攝影作品並不是一種陳述或表態。僅僅是一次觀察報告,是他探索城市的一個窗口。他計劃返回首爾繼續這個系列,這是探索和實驗的第一步。

“新粗野主義”在首爾復興了嗎?

“新粗野主義”在首爾復興了嗎?

“新粗野主義”在首爾復興了嗎?

“新粗野主義”在首爾復興了嗎?

“新粗野主義”在首爾復興了嗎?

“新粗野主義”在首爾復興了嗎?

“新粗野主義”在首爾復興了嗎?

“新粗野主義”在首爾復興了嗎?

“新粗野主義”在首爾復興了嗎?

“新粗野主義”在首爾復興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