崢嶸海關大樓

崢嶸海關大樓

舉世聞名的上海海關大樓在去年底剛度過了九十週歲華誕,這幢希臘式雄偉建築於1927年12月建成,曾經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灘最高的建築物,1928年元旦從海關鐘樓上響起第一聲悠揚、渾厚的鐘聲。海關大樓位於中山東一路13號,門面正對著黃浦江和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左側是上海市總工會大樓,右側是浦東發展銀行大樓,它們都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崢嶸海關大樓

攝影:邱耿耿

崢嶸海關大樓

攝影:邱耿耿

大樓幾度變更

海關大樓歷史悠久,建築物幾度變更,1864年清政府在此建了一座中國官衙式木結構樓房,稱為“江海關”;1891年江海關實際掌權者英國人赫德下令拆除舊屋,聘請英國人設計、上海川沙縣工匠楊斯盛組織施工,於1893年建成三層磚木結構的哥特式洋樓;到了1925年大樓又開始重建,於1927年12月落成,它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海關大樓。

崢嶸海關大樓

攝影:馮元祥

崢嶸海關大樓

攝影:馮元祥

大樓位置呈東西向,由東臨黃浦江9層主樓和向西至四川中路5層輔樓組成,主樓上面是鐘樓;大樓佔地面積5700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2600多平方米;大樓總高度79米,相當於現在公寓樓26層,其中主樓高度36米,鐘樓高度43米。站在鐘樓上向四處眺望,濱江大道觀光的人流熙熙攘攘,各種遊輪穿梭在黃浦江上,眾多鷗鷺或撲打水面、或展翅翱翔,浦江兩岸美景盡收眼底。

崢嶸海關大樓

攝影:邱耿耿

神秘的鐘樓

如果說海關大樓聞名遐邇,那麼高聳的鐘樓和大鐘才是這幢龐大建築物內最神秘、最珍貴的部位。

進入海關大樓,從一樓門廳乘電梯直達九樓,穿過樓道再往上走一層樓梯,就來到鐘樓房。鐘樓高43米,比主樓還要高出7米,它由機芯房、銅鐘座、旗杆臺三層組成,而機芯房是大鐘的心臟部位。進入鐘樓房,踏上寬度只能一人通過、角度接近90度的鐵質旋轉階梯,一步步向上爬60多級臺階,終於到達了機芯房。在轎車車廂大小的機芯裡,幾百個齒輪相互咬合,直徑超過12毫米的鋼絲繩連接著三根粗壯的發條,三根發條又分別連接著“走時”、“報刻”、“敲整點”的鐘擺,最重一根發條有1噸重。海關大鐘是機械鐘,分秒不停地運轉著,為了減少機芯磨損,大鐘每發出一聲“嘀嗒”是兩秒,而普通鍾“嘀嗒”一聲是一秒,這一秒之差關乎大鐘壽命的延長,反映了設計者的深謀遠慮和別具匠心,為世人所歎服!

崢嶸海關大樓

攝影:邱耿耿

崢嶸海關大樓

攝影:馮元祥

機芯房上方四周鑲著四個鐘面,每個鐘面用100多塊12角稜形圖案的乳白色特製鋼化玻璃拼成,直徑達5.4米;鐘面上的紫銅分針長3.17米,重49公斤,紫銅時針長2.3米,重37.5公斤;配有72盞自開電燈,黑夜裡四個鐘面格外明亮,方圓數十里均可看見大鐘時刻,彷彿讓穿梭於大街小巷的市民們看到了時間前進的腳步。

崢嶸海關大樓

攝影:馮元祥

沿著機芯房旋轉階梯繼續往上走,就到達銅鐘所在的平臺。這裡有一口大鐘、4口小鐘,每隔一刻鐘,小鐘響起“叮咚”之聲;每隔1小時,重達135公斤的銅錘就敲擊著大鐘,發出渾厚的整點鐘聲,持續10秒左右,雄渾的聲音傳得很遠很遠。現在4口小鐘都“退休”了,報“刻”時響起的《東方紅》樂曲,是從擴音器播放的,可以自動控制。一首《東方紅》樂曲分節奏響:一刻鐘時響一節,半點鐘時響兩節,三刻鐘時響三節,整點鐘時奏響一首完整的《東方紅》樂曲,雄渾的鐘聲和激揚的樂曲響徹天宇,同時也迴盪在人們心裡,似乎感受到了一份激勵與亢奮。

崢嶸海關大樓

攝影:馮元祥

亞洲第一鍾

海關大鐘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三座“大本鐘”之一,名列亞洲第一、世界第三。最大的一座是生產於1859年的英國倫敦大本鐘,其次是莫斯科紅場大本鐘,上海大鐘為第三,然而,上海海關大本鐘和倫敦大本鐘是在英國同一家公司定製生產的,屬於“同母所生”。

海關大樓安裝大鐘有其歷史原因和業務需要。首先,1893年建造的哥特式海關大樓就是當時外灘最高建築物,進入吳淞口、黃浦江的外國商船,在很遠處就可以看到海關大樓並聽到了鐘聲,便於外輪提前做好進港靠泊、辦理入境手續及裝卸貨物的準備工作,大鐘起到了燈塔導航作用。其次,高聳的海關鐘樓和悠揚的鐘聲也給城市營造出美妙的生活節奏感,成為城市標誌性建築和旅遊景觀。其三,也是海關自身業務需要,十九世紀中葉上海港對外開放,參照歐美國家海關以天數計算船舶噸稅辦法,船舶在港口停泊時間超過晚上12點鐘就要多收一天的噸稅。由於進出港船舶來自世界各地,船上自備時鐘誤差較大,經常引起爭議;因此,為了統一報關時間,就以海關大鐘時間為準,而建於1893年的江海關大樓就已經安裝時鐘。1925年重建新大樓時,海關出資5000多兩白銀,在英國定製一座“大本鐘”,於1927年8月從倫敦運到上海,然後把6噸多重的大鐘吊到70多米高的鐘樓上安裝,從此奠定了亞洲第一大鐘的位置。

崢嶸海關大樓

鐘聲四次變化

九十年來,海關鐘聲經歷了4次變化,1928年元旦開始,每隔15分鐘就響起英國古典名曲《威斯敏斯特》;從1966年起,海關鐘聲由《東方紅》樂曲替代;1987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問上海時,鐘聲恢復了《威斯敏斯特》樂曲;到了1997年,為迎接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的時刻到來,從當年6月30日零時起,海關大鐘停奏《威斯敏斯特》樂曲,只敲響整點鐘聲;從2003年開始,海關大鐘又重新奏響《東方紅》樂曲。鐘聲樂曲變化的背後,反映了時代的變遷。

從銅鐘平臺再往上就是鐘樓頂端的旗杆臺,一根粗壯的乳白色圓形鐵柱子從鐘樓裡拔天而出,成為海關大樓樓頂的旗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在這裡迎風飄揚。旗杆位置的地理座標是北緯31°14’,東經121°29’,這裡曾經是上海地理位置原點標誌。不過,現在的上海地理位置的原點標誌位於人民廣場北側的國際飯店。

崢嶸海關大樓

海關大鐘安裝以後,就一直由專職工匠精心維護、檢修保養,現在承擔護鍾任務的已經是第四代工匠了。工匠師傅每週三次要給大鐘幾百個齒輪加註專用機油,上緊發條,檢查運轉情況,確保大鐘分秒不差。原先給大鐘上發條時,要靠四五個人扛起發條器,用人力來轉動,每次上發條需要一個多小時,現在安裝了電動機,只需工匠師傅按動電鈕操作,既省時又省力。每年12月最後一天晚上,護鍾工匠仍需要守候在鐘樓裡,聚精會神地觀察大鐘運轉情況,保證新年元旦第一秒同“北京時間”一致。

一段光榮歷史

上海海關大樓還有一段不為眾人所知的光榮歷史: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境解放前夕,根據中共上海地下黨市委的指示,成立上海人民保安隊總指揮部,指揮部就設在海關大樓410室、412室和413室三個房間。指揮部積極配合人民解放軍攻城部隊,完成了消滅敵人、保全城市建築的艱鉅任務,打了一個裡應外合的漂亮仗。現在海關大樓正門花崗岩石牆上鑲嵌著一幅巨大的雕塑,畫面反映的是解放軍戰士和上海工人及市民喜慶相擁、熱烈慶祝上海解放的場景,雕塑上還有原中共上海地下黨市委書記、解放後歷任上海市副市長、市人大副主任張承宗親筆題寫的“上海人民保安隊總指揮部舊址”手跡。

1949年5月25日,上海市蘇州河以南地區解放時,當日凌晨4時30分,海關大樓掛出瞭解放上海的第一幅紅色標語“熱烈慶祝人民解放軍解放大上海”,高大的鐘樓上升起了黃浦江畔第一面紅旗。5月30日上海市軍管會代表受命接管“江海關”,象徵國家主權的國門鑰匙———海關控制管理權,終於回到了中國人民手裡。1950年2月16日,江海關正式改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海關。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領導下,上海海關業務增長迅猛,1950年,海關共監管進出口貨物總值1.19億美元;2008年共監管進出口貨物總值為6065.6億美元,也就是說,2008年海關一天監管的進出口貨值相當於1950年一年總貨值的15倍。在全球經濟貿易持續低迷的大背景下,2016年上海海關監管的進出口總值仍實現逆勢增長,同比增長2.7%,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上海市進出口總值佔全國比重由2015年的11.4%上升至11.8%。而且2016年上海自貿區特殊監管區域進出口企業表現活躍,同比增長5.9%,增速領跑全市。

崢嶸海關大樓

攝影:楊柏春

崢嶸海關大樓

攝影:楊柏春

海關大樓雄踞在上海外灘、黃浦江畔,那雄偉的鐘樓和激昂的鐘聲,象徵著上海作為中國東部的國際化大都市,海納百川、大氣謙和、開明睿智、追求卓越,正邁入新時代、新徵程,體現新作為,努力打造更加耀眼璀璨的東方明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