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盤點|彩電業目睹之怪現象:誰之過?

對於彩電從業人員而言,多少次期盼艱難的2016、2017年彩電市場趕緊過去,市場出現轉機,但是,事與願違,進入2018年,沒有新概念,沒有攪局者,沒有“互撕”現象,只有結結實實赤裸裸的價格戰,以及,連價格戰都難以拉動的市場下滑趨勢!

經歷了2016年的“量漲額跌”、2017年的“量跌額漲”,2018年的彩電市場將是什麼情況?

一個真實的2018彩電市場:持續艱難 未現回暖跡象

中怡康消費電子事業部總經理彭顯東以“線上向左、線下向右,但發力線上,難掩市場頹勢”來形容2018上半年的中國彩電市場。根據中怡康的統計,2018年上半年,中國彩電市場規模2266萬臺,同比增長0.7%,零售額規模711億元,同比下降5.9%億元。

市場一片慘淡,唯一的亮點在線上。進入2018上半年,大部分企業認為電商已經告別流量紅利時代,進入增長乏力期,相反,線下渠道隨著消費升級的帶動,市場會有所提升。但是,事實剛剛相反。被傳統彩電品牌寄予厚望的線下市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而線上仍保持高增長。根據中怡康的分析,2018上半年,彩電線下市場銷售量下降16.5%,銷售額下降13.3%;但線上銷售量增長40.4%,銷售額增長超過20%。

今年年初,中怡康曾預計2018年彩電市場零售量4960萬臺,同比增長2.6%,零售額1634億元,同比增長0.43%。另外兩家市調機構奧維雲網和GfK的數據則是——奧維雲網:2018年彩電市場的零售規模將達4898萬臺,同比增長3.1%,零售額規模將達1597億元,同比下降2.1%;GfK:平板電視零售市場預測數據,2018年中國電視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575萬臺,同比增長3%。

如此看來,基於上半年的銷售情況,2018全年零售量要保持哪怕是2-3%的增長,零售額保持不下滑,這個目標很難實現,除非下半年市場出現很大的轉機。“從現在看來,中國彩電市場的這種蕭條勢頭很難改變,估計一直會延續到2019甚至2020年。”彭顯東表示。

值得反思的怪現象:越降價越難銷 越創新越困難

認真探索這些讓人搖頭的數據,分析背後的市場現象、經營狀態和從業者心態,一些讓人撓頭的現象浮出水面。

怪現象一:產品單價越降低,彩電反而越沒人買?

首先需要說明,彩電產品越降價,越沒人買,並不是說某款產品降價後它的銷售情況反而比不降價要差,而是指彩電產品整體越來越便宜,一臺一線品牌的55英寸超高清電視售價甚至是某品牌6英寸手機售價的一半,但是,後者消費者趨之若鶩,彩電的銷量還是越來越少——賣不動。

消費者對電視這類產品的遠離是彩電行業最大的“敵人”,而目前看來,“降價”不一定能“拉攏”用戶,甚至助推消費者對電視的遠離。

“2000元就能買臺50英寸電視,隨時都可以買。反正現在電視也不怎麼看,再說吧!”沒有電視機的年輕人這樣對自己說。“OLED電視好是好,就是太貴,2萬多,等等吧!50英寸電視從當年的萬把元,降到現在的2000了,OLED電視肯定能降!”打算換電視的中產人群這樣“理性”地分析。

都是降價惹的禍,越賤賣越賣不動,降價銷售賣掉一臺庫存電視的同時也賣掉了自己的未來。

怪現象二:面板價格一降再降,說好的彩電業春天在哪裡?

彩電市場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律:只要面板廠商賺錢,整機廠商就不賺錢;只要面板廠商賺大錢,整機廠商就得賠錢。去年面板廠商利潤豐厚,彩電廠商利潤被壓到1%以下。去年下半年開始面板降價,可是,期盼中的彩電行業的春天呢?春天在哪裡?眼看著,從今年第三季度開始,面板價格又在回升,彩電市場將何去何從?

中國彩電市場玩家很多,很多企業的經營也還十分粗放。面板價格上漲,各廠家稍微收一些,做一些細緻的內部管理,降低經營費用率。上游面板降價了,成本降低,利潤空間增大,總有企業人為自己有機會往上衝,“不管怎樣,把份額拉上去再說”。於是乎,降價是獲得市場份額最簡單的方法,於是乎,今年上半年價格戰四起,從元旦到春節到“3·15”到“五一”到“6·18”,各銷售節點電視均價依次降低……但實際上,對大多數參與其中的企業而言,即便降價也沒有獲得多少市場份額。

無論是55英寸還是65英寸,目前可以講價的空間已經不多,在降無可降的時候,原來的市場份額可能都難以保住,市場洗牌的時候到了。

怪現象三:喊了很多年的洗牌,怎麼還是那些老面孔?

說到洗牌,還有一個怪現象:中國彩電市場“洗牌”說了十餘年,但是這麼多年,外資品牌尚有起伏,中國彩電品牌則屹立不倒。雖然有樂視、小米等企業的攪局,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但最後統計下來,代表中國彩電品牌的那六大企業——海信、創維、TCL、長虹、康佳、海爾依然屹立不倒,市場份額最大的不超過18%,市場份額少的,也在8-9%,沒有巨頭崛起,沒有企業出局,市場格局“穩固”得有些詭異。

這一詭異現象後面,有幾個可能存在的原因。第一,統計數據可能有誤。企業通過各自不同的途徑維持生存,市場統計的數據可能存在一定的水分,導致份額波動不大。第二,市場競爭機制,尤其是資本為主要牽引的市場機制沒有真正形成。第三,這些企業確實“實力雄厚”,有足夠的能力承擔虧損業務。

市場經濟下的成熟行業,一般只有2-3個強勢品牌,所謂“老大吃肉,老二喝湯,老三啃骨頭”,我國市場大一點,頂多能容下一個小四,市場老大佔30%左右份額,幾大巨頭佔80%以上份額,剩下天下被雜牌瓜分。我國白電行業日子過得相對舒適,均是有這種雙寡頭、三寡頭的競爭格局,企業對市場有掌控力,唯有彩電行業,陷入無休止的出新、降價、下滑、甚至虧損之中。

編後:

嗚呼,中國彩電業出產怪現象多矣,以上三者堪稱怪之經典!中國彩電業遭遇怪現象久矣,對以上諸現象竟至見怪不怪?!

誠然,存在即合理,合理則可言:“何怪之有?”但要使產業走出陰霾,正視、重視上述現象,理性分析背後的原因,十分必要。若要消除上述怪現象,則恐怕只能交給市場,讓市場在企業資源配置中起到主導作用。充分的市場競爭、逆境中的市場競爭,有利於產業真正的優勝劣汰。一位專家向筆者慨嘆:市場環境好,劣幣有生存空間,反而會淘汰良幣。從這個角度,那我們還要呼籲: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

相關文章推薦:

中期盘点|彩电业目睹之怪现象:谁之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