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不在酒,餓了麼送藥實爲蜂鳥「分鐘級配送」試驗田?

今年4月份,阿里巴巴以95億美元收購餓了麼,當時幾乎所有分析都指向一點:餓了麼的配送體系將與阿里的線下業態無縫對接,成為支持阿里各個方向新零售業態的基礎設施。

如今三個月悄然過去,很多業內人士發現,雙方對接的速度——尤其是餓了麼在阿里生態完成身份切換的速度,比預想中要快。今年入夏以來,翻閱科技資訊,總會看到餓了麼的新聞,僅以7月為例:7月2日,餓了麼CEO王磊宣佈要發揮蜂鳥基礎性作用,投入數十億元完善餐飲外賣體系;7月5日,餓了麼宣佈為天貓小店提供線上銷售平臺,並宣佈推出24小時送、24分鐘達的“雙24”服務,希望刷新自己曾經設立的“9830(98%訂單30分鐘內送達)”的最高行業標準;7月17日,餓了麼則宣佈,“雙24”服務已經在送藥領域率先落地,他們未來會以此標準,提供社區送藥服務。

嗯,餓了麼迭代速度之快,著實令人欣喜,但在我看來更值一提的是,倘若遵循這樣的速度,那麼“雙24”服務送藥很可能只是餓了麼新零售戰役的“先遣隊”,是其驗證“分鐘級配送”的開始——餓了麼對於未來的自我期許,或許是“分鐘級配送一切”,向阿里新零售各個縱隊最高效地輸出運力。

醉翁之意不在酒,餓了麼送藥實為蜂鳥“分鐘級配送”試驗田?

為什麼選擇送藥

讓我們先從送藥談起。

據官方透露,餓了麼醫藥健康頻道2017年上線,累計為近1000萬用戶提供送藥服務,且自從6月以來,蜂鳥已先後在北京和上海兩地實現24小時醫藥配送,平均送達時間就是24分鐘。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餓了麼選擇了送藥,作為“雙24”新標準的率先落地者?

我個人覺得,這是因為無論是對於平臺,用戶,還是線下藥店來說,送藥都具備了被賦予高標準的先決條件——事實上,與餓了麼如今的命運拐點非常相似,傳統的醫藥O2O行業也同時置身於“新零售”和“本地生活服務”兩個巨大風口。

具體而言,首先對於餓了麼來說,藥品消費是最具備“即時性”屬性的配送產品。要知道,相較於父輩們習慣在家裡“囤”常備藥,在多年外賣生涯的浸潤下,如今的年輕人更像是“即時性動物”,有需求找APP,已是他們的思維慣式——數據也在證明這一點,目前,餓了麼平臺上送藥訂單超過90%是治療感冒、咳嗽、腹瀉等疾病的即時性藥品,這也從側面印證:送藥或許是低頻,但絕對是剛需,理應成為配送平臺的標配。

其次,對於平臺用戶而言,由於與健康息息相關,送藥也被賦予更多社會意涵——很難有其他外送品類,比醫藥更能凸顯對速度的依賴,不同於一般“吃喝玩樂”型的所謂“懶人經濟”,每一個醫藥訂單背後,都是每一個用戶最迫切的求助。我聽到不止一位朋友表示,深夜生病無處求助,一鍵下單送藥上門,是最被互聯網平臺“暖”到的瞬間。所以對於送藥這件事,由於商品本身的標準化,速度幾乎是就是“用戶體驗”的全部,這也最能詮釋餓了麼“分鐘級配送”的意義所在。

最後,對於線下藥店來說,一方面,餓了麼可以成為他們向新零售轉型的踏板;另一方面,藥店本身就可被視作具備快速配送能力的“庫房”,有益於餓了麼“雙24”新標準的落地。

這並不難理解,從藥房一端剖析,當新零售席捲而來,線上線下的相互融合是大勢所趨,早在去年2月國務院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就明確支持藥品流通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加強合作,規範零售藥店互聯網零售服務,推廣“網訂店取”和“網訂店送”等新型配送方式。這意味著,線下藥店擁有很強的轉型意願,願意在餓了麼的賦能下提高運營效率——令人欣喜的是,餓了麼外賣業務及無人售藥機的引入,已經為他們創造了全新的增長點,在北京,部分藥房上線僅一個月,線上交易額佔比已超過20%。海王星辰高級總監就表示,與餓了麼合作半年來,藥房的線上訂單量呈指數式增長,將向日均5萬單發起衝擊。

而從具體落地的角度,數據顯示,餓了麼目前已覆蓋500多個城市超過3萬家門店(其中超過70%為全國百強連鎖藥房品牌),他們就像是3萬個質量可控的“前置倉”,能在最大限度上提升藥品配送效率。此外,由於不存在“出餐過程”(所有餐飲外賣小哥,都有過在飯館“久等”的抓狂經歷),也讓藥品進一步具備為即時配送提速的條件。

當然,順便一提,配送藥品與餐飲還有一點不同,就是有許多來自夜間的訂單,夜間購藥難一直是消費者用藥需求的一大痛點,而為了在夜間也能完成高效配送,餓了麼自主研發的無人售藥機已在線下數百家藥房鋪設完成,供騎手在藥店夜間打烊期間自行取藥配送,從而大幅優化配送流程,提升配送效率。

醉翁之意不在酒,餓了麼送藥實為蜂鳥“分鐘級配送”試驗田?

前哨戰役

所以綜上所述,對於平臺,用戶和藥店的不同需求,加之藥品本身的產品特性,將送藥推向餓了麼“分鐘級配送”試驗田的角色。而此次“雙24”服務的正式落地,也折射出在阿里生態體系的加持下,餓了麼成為新零售時代本地生活服務核心平臺的雄心。

這種雄心或許意味著,送藥只是“分鐘級配送”的前哨戰役,未來會有更大規模的行業落地。畢竟,眾所周知,被阿里收購後,餓了麼加入了水果,生鮮,藥品和鮮花等更多零售品類——完全可以想象,以健康業務為起點的“雙24”極致體驗,將被餓了麼蔓延至整個“社區新生活”的範疇,最終實現包括天貓超市,天貓小店乃至同城淘寶店在內的各個組成部分。

其實不難發現,短短數月,作為阿里生態重要的本地生活服務入口,餓了麼已經在以最快速度,不斷向縱深發展,在餐飲,零售,即時配送和食品安全等各方面為社區用戶創設便利生活條件,提供安全,豐富,便捷的社區健康服務。

而在我看來,倘若“分鐘級配送一切”的目標得以實現,拋去新零售的商業概念不談,它其實更像是一項由互聯網公司主導的“惠民工程”,這種角色定位,註定讓餓了麼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今年這個動作最頻繁的夏天,或許僅僅是開始。

李北辰/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