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鮮肉威脅中國「審美安全」 編劇界崔永元再掀輿論風波

最近,中國內地著名編劇汪海林在一次演講中痛批演藝圈的小鮮肉現象。他說,

“小鮮肉”最早是香港富婆找鴨(男妓)的說法,現在遍地小鮮肉,是全民孌童傾向。中國影視圈最紅的男演員是一些“不男不女”的人,缺少歐美強勢國家男演員的雄性意識,體現不出國家意志,將威脅國家的“審美安全”。

此說一出,輿論譁然。有人稱讚汪海林仗義直言,道出了小鮮肉現象背後的危機,為看不慣小鮮肉的人出了一口惡氣;也有人認為他出言不遜,不僅侮辱他人,還有借勢炒作和打壓異己的嫌疑。爭議之大,可以和近期爆料娛樂圈陰陽合同、偷漏稅問題的主持人崔永元並提。

小鮮肉威脅中國“審美安全” 編劇界崔永元再掀輿論風波

中國內地著名編劇汪海林稱,遍地小鮮肉是全民孌童傾向,將威脅國家的“審美安全”

無論支持還是反對,汪海林的話顯然觸及了很多人的痛點。小鮮肉受到資本和市場的過度追捧,確實是近幾年中國演藝圈值得關注的文化現象。這些出道不久的男明星,憑藉一幅好相貌收穫的財富和聲望,與具備的藝能和產出的作品之間形成巨大反差。儘管宋丹丹、陳道明、張國立等業內大腕對此都不乏公開批評,但文化市場整體上仍難以擺脫流量主導的規則,小鮮肉們的身後是中國最大規模的粉絲和消費人群。

汪海林這樣自認為嚴肅的創作者,對小鮮肉抱以鄙視和怨恨的態度,其實不難理解。但批評和反思是一回事,在公開演講中對他人進行謾罵,以過激言論汙辱他人人格,這樣的行為必然激起輿論的反彈。更重要的是,當洶湧的情緒蓋過理性,很容易忽視現象背後更深層的問題。

不得不承認,小鮮肉主導影視圈的確是一種扭曲的文化現象,但這並不能完全歸咎於小鮮肉這個群體。在整個資本運作和文化市場演變過程中,他們未必起了主導作用。因為並不是每個想成為小鮮肉的男明星都能如願,而什麼樣的人能夠成為小鮮肉,更多是由資本和市場所決定。汪海林把小鮮肉作為主要的攻擊對象,而未深究造成這一結果的市場機制,顯然存在批判失焦。

其次,他提出的“國家審美安全”一說也顯得十分怪異。據汪海林的說法,在美國和歐洲這類比較強勢的國家,男性明星都是雄性意識很強的,而中國內地的當紅男明星卻大多是“不男不女”的人。他認為,“男演員能體現一個國家的整體意志”,如果流量小生總是霸佔熒屏,全民都在追捧小鮮肉,“這會潛移默化對國人的審美安全造成威脅”。

這段話聽起來站位很高,把文化審美上升到國家安全的層面來討論。的確有不少網友被這樣的“理論姿態”和“道德架勢”所震服,認為汪海林展現了文藝創作者的大國擔當。但這個姿態的背後邏輯是否經得起推敲?

在文化市場上,審美是一種消費行為,也是社會價值觀的反映,即使它的導向存在問題,也屬於觀念探討的範疇,將其定性為“安全問題”理由是什麼?而且,這種社會和市場中自發自為的現象,為什麼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來討論?

還有“國家審美安全”這個概念,本身也屬於生造詞。汪海林所謂一個國家的男明星形象代表國家意志,甚至與國家強勢地位之間的關聯性,均缺乏理論和現實的依據。世界上不乏所謂弱國在文藝作品中展現強勢男性形象的例子,也有雖然沒有男性強勢形象卻發達強盛的國家。

之所以採取這種拔高姿態的話語策略,有人認為是汪海林想要借勢。他提出的解除“審美安全威脅”的建議是:小鮮肉男明星可以存在,但主流平臺不能給他們頒獎,不能鼓勵孩子們往那個“不男不女”的方向走。在中國語境下,這很容易理解為藉助行政力量干預文化市場。

也許並非巧合的是,近期由汪海林擔任編劇的抗戰劇《愛國者》正在中國地方衛視和網絡平臺熱播。網友因此懷疑他想借批評小鮮肉引爆話題,變相為電視劇炒作,似乎也不無道理。

誠然,小鮮肉主導影視圈的現象應該被遏制,社會上審美導向的問題也值得重視,但遠遠沒有上升到國家安全的必要。這種動輒搬出“國家”的門面為自己壯勢,希望以非市場、非文化的手段解決市場和文化問題的思路,在中國雖然十分普遍,但也值得反思和警惕。

目的正確並不意味著可以不辯是非、不擇手段,好心辦壞事的情況人們見得不少,在目的合理的前提下,要想辦成好事還必須講究程序正義。通過非市場的力量限制小鮮肉不是不可以,但它的前提是不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的規則和不侵犯公民自由選擇的權利。這一點常識理性,不應被盲目站隊的輿論喧囂所淹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