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大島主
俗話說,打鐵必須自身硬。
北京保衛戰把也先打疼了,讓他沒信心繼續南下,所以他要釋放明英宗以緩和外部環境,專心對內。
從土木堡之變到北京保衛戰也先的部隊損失相當慘重。“所掠羊馬貨物棄遺如丘陵,虜號而奔,蹶枕藉,得歸者才十之二三”。
在整個北京保衛戰期間,對也先造成最大戰損的明軍當屬石亨部。這個大同慘敗的倖存者,在土木堡之變後,被以失職罪押赴京師逮問。不久之後,也先長驅京師,此時有人向景泰帝推薦石亨作戰神勇,景泰帝命令石亨出獄,戴罪立功。於是,整個北京保衛戰期間成了石亨的舞臺:
石亨統兵出安定門,遭遇瓦剌騎兵,石亨竟單騎挺刃而入,躍馬左右馳突,“獨殺數十人”,其侄石彪隨後手掄板斧,躍馬跳入虜陣,左右馳突。石亨石彪的神勇極大的振奮了明軍士氣,諸軍歡呼雀躍,聲震天地。瓦剌不敵向南退卻,石亨卻不依不饒,從城北一路追至城南,再次與蒙古軍交戰,蒙古軍勢不能支,並向南潰退,此後石亨追打瓦剌三日之久,直至紫荊關,終於再次和蒙古軍進行了大規模交戰。勇猛的石亨及部下奮聲大呼,手拿板斧直衝蒙古軍陣,刀斧齊下連殺敵軍數百人。石亨以此戰成為北京保衛戰中戰功最為卓著的將領。那麼,石亨一部的斬獲是多少人?根據《明實錄》記載:“以武清侯石亨繳功次。冊內將當先一萬九千八百八十人升一級。陣亡者三千一百一十八人升二級”。這是戰後明帝國對石亨部的封賞。根據北京保衛戰時期的賞賜標準,在也先攻入北京之前,景泰帝下令:“
敢勇當先。生獲賊一名。或斬首一級。軍民官總小旗甲軍人升一級。”也就是說,升一級的條件便是殺死或者生擒蒙古軍一名。那麼按照這個標準,僅僅石亨一部殺傷、俘獲的瓦剌軍便在19880人以上。
除石亨部外,宣府總兵楊洪所率的明軍也對瓦剌軍造成了很大的殺傷。北京保衛戰期間,楊洪曾率軍六萬追擊敗退的瓦剌軍。楊洪一路追至拗羊山,擊敗其眾,斬首數百級,俘虜酋阿歸等人。
這裡特別要提到的是,明軍的斬首數實際上要比真實的殺敵數少得多。因為蒙古素以拖回同伴屍體作為戰場首功,這是遊牧民族的傳統,比如匈奴人就規定誰帶回戰死者的屍體,就可以分享死者的全部財產。因此,如果明軍在一戰中斬首數百級,那麼瓦剌就可能付出十餘倍、甚至更多的死傷。根據推算,楊洪一路的對瓦剌的殺傷數當為一二萬之間。
根據史料判斷,也先攻擊北京時,大約有十萬之眾,奔逃到居庸關時僅餘五萬餘人。石亨和楊洪作為明軍主要的野戰隊伍,兩者共同的戰績大約在三萬到四萬間。因此瓦剌方的兵力損失與明軍的戰績正好能夠對應上。
一般說,按照軍事常識,最後掌握戰場的一方宣佈的戰果更接近真實。如果這個戰果能與對方兵力損失情況對應上,那就更具說服力。因此可以說,在北京保衛戰中,瓦剌陣亡人數當在三萬人以上。不過這類具有裹挾被征服者性質的聯軍,往往只會計算己方核心力量的損失,對於僕從勢力或部落的損失則會無視。也先方在史料中所承認的一萬多己方損失,很有可能僅指瓦剌本部的損失,至於韃靼、兀良哈、哈密、沙州乃至女直僕從軍的損失則被無視了。
當然,對蒙古部族來說,土木堡之戰是一場輝煌的勝利。但無論是瓦剌本部還是僕從的蒙古部族,都在此後的北京保衛戰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雖然在之前的勝利中,瓦剌軍隊所得頗豐,但是也先在勝利後暴露出居功自傲和自私吝嗇的本性,他把這些所得大多據為己有。草原上的法則是遵從強者,但前提是這個強者能給追隨者帶來好處。現在其他部族付出了慘重傷亡卻沒有什麼所得,這不免對也先心懷怨恨。加之也先本身的核心部眾也損失不小,這就等於也先在自身虛弱的時候又遭到了別人的怨恨。雖然也先能憑藉著以往的威勢和土木堡的勝利暫時壓制這種怨恨,但仇恨的種子只要種下,就必將結出復仇的果實。
明景泰四年,也先設謀,修建了相連的二大室,在後室挖掘大坑,用大氈覆蓋。也先隨即宴請阿噶巴爾濟,待其依次入內以後,瓦剌部的勇士齊聲大呼,將阿噶巴爾濟的人馬盡擒而殺之,然後擲於後室的大坑中。在此次事件中,阿噶巴爾濟的親信33人都被殺死。殺死阿噶巴爾濟及其羽翼以後,也先並沒收手,“凡故元頭目苗裔無不見殺”。也先此舉使得東西蒙古的聯盟徹底破裂,也為也先稱汗清除了最後的障礙。
景泰四年夏秋間,也先終於自立為汗,也先自稱“大元田盛大可汗”,建年號為“天元”,並封其次子為太師,也先自此走上了蒙古人的權力巔峰。但是這一切,都是也先透支部族對他的信任上來實現的。也先本身就是一代梟雄,他自視甚高,並沒有想過在政治上與收服的東蒙古合作,而是一味的以軍事優勢迫使東蒙古低頭,這就讓表面上統一的蒙古部並沒有走向一個政治的共同體,而是僅僅維持了一個軍事上的聯合,這是後來瓦剌分崩離析的一個最大原因。
既然,也先不想南下了,自然要想著緩和與明朝的關係。“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
冷兵器研究所
因為朱祁鎮的人格魅力是堪稱一流的!
因為明朝骨氣之硬堪稱是決絕的!
也先想放走這個搖錢樹嗎?不是的,他是無奈之下放走朱祁鎮的
故事要從土木堡之戰說起
寵信太監王振,算的上是朱祁鎮同志的最大敗筆
因為,這個一心想要橫刀立馬的太監,拉著明朝最精銳的部隊,浩浩蕩蕩開赴邊疆,還忽悠朱祁鎮一起去觀光
而觀光的結果就是,王振亂軍之中被人砍翻,皇帝朱祁鎮被俘!
這個消息傳到京城,幾乎所有人都蒙圈了
什麼?三大營全軍覆沒?文臣武將一掃而空?皇帝朱祁鎮被俘?
“完蛋了!”這是當時名朝廷上下一致認同的觀點,不少大臣開始給家裡說收拾東西,準備細軟。
因為,很有可能他們要選擇遷都南京,重蹈宋朝的覆轍
不過,于謙站了出來,併成為明朝歷史上最無爭議的名臣,他挽救了明朝的國運
立朱祁鈺(朱祁鎮的弟弟)為帝,並組織軍民守衛北京
而這一措施,不得不讓人敬佩于謙的臨危不亂!
于謙的舉措帶來了兩個好處
1.也先的夢想破滅
原本,他想著拉著這個皇帝當擋箭牌,一路殺到北京,也是美滋滋。畢竟這是你們大明的皇帝,難不成你們還敢給他砍了?
或者說,讓朱祁鎮寫個文件遞過去,讓守城將領開門投降,難不成還有人能抗旨?
我就拉著他讓他走前面,我們跟屁股後面慫著,溜溜達達就到北京咯!
投鼠忌器的道理,也先很明白,所以他很自信
然而,一道詔令下來,眼前的皇帝搖身一變,成了太上皇,皇位由眼前這個人的弟弟暫時代替,而且太上皇所頒發的詔令全部不算數!
聽到這個消息,也先差點沒一口老血吐出來
靠!這麼絕啊!!!???
2.綁大票要贖金沒戲了
也先曾經威脅要殺掉朱祁鎮,讓明朝皇后籌錢贖人,皇后女人家不懂事,二話不說把後宮的金銀財寶打包完畢就給送了過去
可是結果卻如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的
得到甜頭的也先,又一次準備開口,他把朱祁鎮當成了長期飯票,準備要個十年八年的再說
然而我們的於大人拒絕了他的要求,並且以一種很決絕的方式進行回覆
那就是裝作聽不見!你愛咋咋地,反正我大明有新皇帝了,你看著辦吧!
搞陰謀的也先失敗了,但他也不想就這麼放走朱祁鎮
但是,不得不說,朱祁鎮的個人魅力,堪稱是頂級,他真的是一個左右逢源的人
明明戰敗被俘,卻在也先軍中有很高的地位,他很受人尊敬的原因,也和他當時被俘的時候有關
在刀林劍雨中,朱祁鎮沒有慌張,他靜靜的坐了下來,閉上了眼睛。後來被俘虜後,有個將領蠻橫的問他,你到底是誰?
得到的回覆卻是:“你讓你主子來吧,你不夠格”趕到的也先也不相信,坐在眼前的這個淡定的青年人,就是大明的皇帝,在場所有人都為朱祁鎮的鎮定自若而暗自稱奇
其後,朱祁鎮和也先手下的不少高官都成為了朋友,互相之間極為尊敬
這也讓我們驚歎他的個人魅力,能和這些天天茹毛飲血的遊牧民族打成一片,只能說,朱祁鎮你實在是太牛了
而這些高官,不僅和他關係很好,經常送吃的送喝的。但凡和也先老大喝酒,都會勸說他把朱祁鎮放回去
俘虜做到這份上的,真算的上是絕了
也先最後選擇放走了朱祁鎮,倒不說他關係處的多麼好,是因為他已經感覺到朱祁鎮對於他來說毫無利用價值了
一得不到錢(勒索贖金)二得不到經濟(之前還能和明朝通商,現在都沒法正常交往了)
留著他還真的浪費糧食(挺能吃的),再加上一幫大臣們的勸說(朱祁鎮拉攏關係的水平真的可以)
綜合考慮下,也先選擇放走了朱祁鎮
後來,朱祁鎮重新登基並殺掉了于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己的遭遇和于謙有一定的關係,他立自己的弟弟當皇帝,還不管他的死活!
但實際上,若無于謙,他估計此生也難以再回北京,更不用說再接著當皇帝了
置身黑白的精彩
瓦剌領導人也先釋放明英宗朱祁鎮不是因為忌憚,是謀略,釋放英宗更符合瓦剌的利益。
宦官王振忽悠“蠢貨”明英宗親征瓦剌被俘:
正統十四年,瓦剌頭頭也先因為騙不到明朝的賞賜,於是率蒙古諸部南侵明朝,意圖威嚇明朝以獲取利益。同年,宦官王振忽悠小皇帝朱祁鎮親征瓦剌,當時的年輕仔朱祁鎮哪經得住王振為他描繪的壯闊藍圖的誘惑,於是意氣風發地領兵出發了。同時,明英宗為保證政局穩定,宣佈立朱見深為皇太子,由弟弟朱祁鈺監國。
明英宗倉促出軍,很快嚐到惡果,後勤保障跟不上需求了,致使軍心動搖,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明英宗此次倉促出軍可謂是犯了大忌。明英宗本想灰溜溜地撤軍,畢竟從沒受過苦呀!誰知王振竟忽悠明英宗繞道自己的老家蔚州,滿足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誰知將到蔚州時,王振卻又要求按照原來的計劃路線撤軍,這段時間差,終於讓也先追上來了。最終,明軍真的灰溜溜地跑路了,最終明英宗在土木堡為瓦剌所俘虜。
明英宗朱祁鎮在這次軍事行動中,宛如沒頭蒼蠅,被王振裹挾,任由王振牽著鼻子走,哪有什麼帝王風範?簡直窩囊,堪稱蠢貨。
瓦剌領導人也先的謀略:
事實上,也先俘虜朱祁鎮以後是好酒好菜地招待著,畢竟朱祁鎮是明朝皇帝,也先在名義上可是由明朝冊封的,表面功夫還是要做好。也先南侵明朝的起因也不復雜,草原上沒什麼經濟基礎,也先缺錢用了,便想嚮明朝爸爸拿點,誰知道明朝爸爸沒給夠,於是當時兵鋒正盛的也先覺得還是玩玩“拿來主義”吧。然後,也先便想用明英宗跟明朝政府換錢,誰知道明朝那邊突然跳出個愣頭青于謙,揮揮手說我們沒錢,我們不換,然後擁立當時的監國朱祁鈺當皇帝了。也先愣了,連皇帝都敢不救,你們還是人嗎?朱祁鈺即位當皇帝,被迫當了太上皇的朱祁鎮可就尷尬了,而且危險係數也增加了。
當時也先對已經被明朝放棄的朱祁鎮有三種處理方案:宰、囚、放。
一
在無法以明英宗朱祁鈺嚮明朝換錢的時候,將朱祁鎮宰了是最為乾脆利落的方案,當然並不是最好的方案。為什麼呢?朱祁鎮雖然被放棄了,可也是明朝的皇帝,如果也先真將朱祁鎮宰了,明朝能無動於衷嗎?當然,要是朱祁鎮真死了,朱祁鈺肯定高興,可是這仇還是不得不報的,能不能報則是另一回事。也先也不得不考慮是否會因此引發明朝和瓦剌的全面戰爭,如果真的引發了,以瓦剌的經濟基礎是否能打得過明朝,也先不敢確定,顯然這不符合也先的利益。也許也先不怕與明朝打,可是他怕蒙古諸部趁機在背後捅刀子。
二
囚禁明英宗是個不錯的選擇,這是有先例的,宋朝的徽宗和欽宗被金朝俘虜以後,金朝便選擇囚禁徽宗和欽宗,如果也先願意,他完全可以效仿。可是,這仍然不符合也先的利益。也先攻打明朝本便是為了拿好處,結果好處沒有撈到,反而拿了燙手山芋,既不好將朱祁鎮殺了,又要花錢供養朱祁鎮,這不是賠本生意嗎?賠本生意,也先當然不會做。
三
南宋高宗趙構不願意活著的徽欽回來,明朝的明代宗朱祁鈺也不會願意活著的明英宗回來。
也先正是因為看準了這點,才選擇釋放明英宗回明朝,這是赤裸裸的陽謀。明英宗回到明朝後會有兩種可能性,一是老老實實當太上皇,二是搶回自己的皇位。朱祁鈺和于謙也知道也先放英宗回朝的用意,可是還是不得不將苦楚往下嚥,總不能人家將英宗送到家門口了你又趕出去吧?不過朱祁鈺的情況並不算太糟糕,朱祁鎮是沖齡即位,在張太后與“三楊”先後去世後,朱祁鎮才開始親政,親政沒多久便親政瓦剌,在國內的根基不算很堅固,在朱祁鎮回朝後,朱祁鈺很快將他囚禁於南宮。
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朱祁鈺廢除了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位,改立自己的兒子當太子,如果沒有發生這件事,明英宗對朱祁鈺的怨氣可能還沒這麼深。讓朱祁鈺沒料到的是,他的兒子很快便夭折了,可是他又不肯再立朱見深,致使太子之位空懸。然後,朱祁鈺病重了,沒有儲君,國本動搖。這時石亨、曹吉祥等人認為時機到了,為獲取擁護之功,發動“奪門之變”,將朱祁鎮再次扶上皇位。
四
也先的陽謀雖然遲了幾年,但仍然實現了,二帝相爭的局面最終還是發生了。但是很不巧的是,朱祁鈺的兒子夭折了,否則“奪門之變”必然不會這麼溫和,那麼“奪門之變”將會對明朝造成難以想象的創傷。
也先確實對明朝存有一定的忌憚,可是並沒有什麼恭敬之心,釋放明英宗更不是因為忌憚,如果真的如此忌憚的話,他便不會攻打明朝了,只是釋放明英宗更符合他自身的利益罷了。
吾與吾國
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突發奇想,御駕親征瓦剌,因重用宦官王振,一再失策,釀成土木堡之變,最終被人數極少的瓦剌軍俘虜。連瓦剌部太師也先都很吃驚,不明白明軍為何害怕。
皇帝被俘,中國是有徽欽二帝先例的。所以9月15日,經皇太后同意,群臣再三勸進,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再三推脫後登基,即明代宗,年號景泰。同時宣佈英宗為太上皇,同時宣佈蒙古人通過“太上皇”發佈的任何命令無效。這些都是明智的決定。
長話短說,明代宗與宋高宗一樣,不願意太上皇還朝。
也先太師的想法非常多,首先想要很多賠償,後來想讓英宗還朝。也先的想法與瓦剌部的內政有關。
也先挾持太上皇進攻大同,守城明軍拒絕太上皇進城。
也先通過紫荊關達到北京城外。
隨後發生了一系列戰鬥和外交博弈,包圍北京五天後也先撤軍。
也先的部隊雖然完整,但這次外交失敗後,他對一貫不安分的蒙古部落的控制力開始喪失。撤軍後不到幾天,他的君主,蒙古的脫脫不花汗嚮明朝廷派出納貢使團。這說明脫脫不花面臨的經濟危機已經火燒眉毛,也先無法短期內解決。
也先甚至想到繞道打到南京,讓英宗在南京即位。但部落的散沙現狀與糟糕的後勤只能讓也先組織一些零星攻擊。
最後也先明白扣押俘虜已撈不到好處。為了納貢關係儘快地恢復,也先同意釋放英宗。
這是明代政治中不多見的審慎與明智的時期,瓦剌比金國貧困,更依賴納貢貿易,這是明廷與宋廷面臨困境的不同之處。當然,名臣于謙在朝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神州袖手人
明英宗朱祁鎮是中國歷史上混得最好的被俘虜皇帝。看看前朝被敵人俘虜的皇帝們下場多麼悲慘,西晉的最後兩個皇帝晉懷帝和晉愍帝都是被俘後受盡羞辱折磨而死,北宋的宋徽宗、宋欽宗被俘後的悽慘遭遇人盡皆知。
而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後沒有遭遇到侮辱虐待,反而受到了相當程度的尊重和優待,主要是因為皇帝雖然被俘虜,但大明國勢仍然很強大,瓦剌部只有數萬人一時間無法吞滅這個龐然大物,朱祁鎮奇貨可居,剛開始瓦剌部也先等人想用他做籌碼敲詐勒索明朝,結果明朝很快擁立了新君,明白無誤的拒絕了瓦剌的勒索,幾乎放棄了朱祁鎮,這樣一來朱祁鎮基本上都失去了政治利用價值。
也先曾經打算殺掉朱祁鎮,被他弟弟伯顏帖木兒等人阻止,朱祁鎮被劫持到塞外草原生活了一年,主要是住在伯顏帖木兒的營帳,與伯顏帖木兒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看到這段歷史你會感覺到,當時蒙古瓦剌部這些草原人有著忠厚朴實善良的一面,要是碰上女真人那幫兇殘歹毒的傢伙就慘了。
朱祁鎮的俘虜生涯還是相當愜意的,生活起居有袁彬等人照料,飲食供給也很豐盛,還擁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每天吃完飯還可以揹著手在營地周圍遛噠遛噠,見了人就抬手打個招呼,草原上的牧民士兵也極尊重他,見了他就跪拜行禮,還拿他當皇帝看。
也先竟然親自主持操辦朱祁鎮的生日宴會,瓦剌大同王、塞刊王向朱祁鎮祝壽敬酒。一年後瓦剌與明朝達成協議,釋放朱祁鎮回明朝,伯顏帖木兒親自千里護送朱祁鎮直到大明邊陲,臨別抱頭痛哭依依惜別。
朱祁鎮也是重情重義的人。日後“南宮復辟”重登帝位,派遣使者攜帶重禮去草原賞賜瓦剌部,誰料此前蒙古各部發生內訌仇殺,也先、伯顏帖木兒等人早己被殺死,朱祁鎮只能厚賞伯顏帖木兒的妻子。
流賊聞之心膽搖
明英宗面對的蒙古已經不是明太祖、明成祖時期不斷出塞打擊的那個蒙古了。
瓦剌是西蒙古的部落,本身部落規模不大。蒙古興起後,在西征過程中,瓦剌被征服,成為蒙古的下屬部落。蒙古帝國分為四大汗國後,瓦剌屬於察合臺汗國。元朝崩潰後,蒙古被明軍逐出中原,是為北元。幾十年後,北元經歷多次內鬥和分裂,蒙古也一蹶不振,分為多個規模比較小的部落,沒有再統一起來。
就是在這種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背景下,原來僻處西北一隅的瓦剌在首領也先的領導下,開始逐步強盛起來,通過不斷的征服戰爭,統一了蒙古西部,又向東擴展,通過聯合等形式,完成了表面上的蒙古統一,形成了一個草原遊牧民族聯盟。
但這個聯盟是非常鬆散的,也非常脆弱。東北和蒙古草原中部都有比較強大的勢力,雖然沒有公開反對瓦剌,保持著聯盟,但實際上保持著比較大的獨立性,除了在南下入侵明朝邊境時可以互相配合行動之外,其它時間基本上都是自由行動的,並不完全受瓦剌的約束。
而且,當時北元雖然已經解體,但草原上仍然遵守只有成吉思汗子孫才能稱大汗的習慣,所以也先雖然已經完成了草原上的表面統一,但名義上只是北元的太師。從一定程度上說,土木堡之戰前,南下侵擾明朝邊境的戰爭就是也先希望能夠通過與明朝達成一個穩定的朝貢貿易協定,來維持並加強瓦剌在蒙古草原的優勢地位。
所以,從瓦剌方面來說,這次南侵戰爭只是一次偷襲、騷擾性質的戰爭,也先並沒有在徹底擊敗明軍主力之後就乘勝追擊,進入關內,完全征服內地,建立統一王朝的打算。
明朝此時的情況大家現在都已經很熟悉了,主少國疑,真正掌握內外大權的是太監王振。其實,如果不是土木堡之變,王振應該算是明朝比較有作為的一個掌權太監,形象會比較正面。至少在土木堡之變前,他沒有特別的大奸大惡的事。
王振作為一個太監,掌握內外大權,當然是比較心虛的。而且,王振和後來那種只想著通過權力鬥爭來打擊異己勢力來鞏固自己地位的太監不同,他希望通過邊功來提高和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這個想法其實也不能算是太離譜,畢竟在此之前,鄭和也是太監,奉成祖命之命,多次率龐大船隊遠渡重洋,揚威四夷,已經樹立了一個不太好的榜樣。而且,在這之前,明朝持續七八十年都保持著對蒙古的主動進攻態勢,明成祖更是親率六軍,六掃虜庭。即使到了明英宗的父親宣宗時期,也有御駕親征的記錄。
所以,在得到瓦剌即將大舉南下侵擾明朝邊境的消息後,王振認為自己建立功勳的機會來了,就下令在京的五十萬明軍隨皇帝一起出徵,想在邊境一句消滅瓦剌,然後再回朝給自己加官進爵。
史書上寫的土木堡之變中,明軍五十萬人全軍覆沒,而瓦剌只有二萬人。但從相關的情況綜合起來看,這個數字應當有不小的誇大之處。雖然明軍號稱五十萬人出征,但實際上到達前線的可能就只有十萬人左右,並沒有五十萬人那麼多。瓦剌方面,隨也先率先到達攻擊前線的只有二萬瓦剌精銳騎兵,但這只是先頭部隊,後面還有陸續投入戰爭的部隊。
戰爭的過程現在的人們都已經很熟悉了,明軍從出征開始就恐慌不安,到了前線更是手足無措,一夜數驚。大部隊的去向也是遊移不定,整個指揮體系非常混亂。當時隨軍的還有三徵越南的名將英國公張輔,但也說不上話。王振挾持皇帝,但又指揮無方,導致明軍在宿營時遭到也先所率領的瓦剌先頭精銳騎兵從側翼發動的襲擊,全軍崩潰,王振和隨駕的文武大臣多數死於亂軍之中,英宗則被瓦剌俘虜和挾持。
一戰消滅十萬左右的明軍,而且居然俘虜了皇帝,這對瓦剌來說,不啻於本來想著能中一管牙膏就不錯了,居然中了一個五百萬大獎。但也先這時候也仍然頭腦很清楚,並沒有被從天而降的意外驚喜衝昏頭腦,他的反應是挾持英宗,立即整頓軍隊,進攻北京,希望通過挾持英宗獲得更大的收益。
要注意的是,也先即使到了北京城下,而且圍困了北京之後,也開始進攻,他的目標依然是能與明朝達成一個協議,索取財物、糧食之類,而不是完全征服內地,建立統一王朝。因為他很清楚,這時候的明朝還沒有到該亡國的時候,人心還在,就他帶來的這點人,根本不足以征服內地,所以他想的就是把土木堡之變這個意外收穫的收益最大化,得到儘可能多的財物。
但是也想沒想到的是,明朝的官僚體系此時已經非常成熟,應變能力也很強。雖然各部門的主要官員都已經在土木堡之變中或被俘或死於亂軍之中,但留守北京的官員居然能夠迅速決定,由英宗的弟弟郕王監國,由於謙和石亨組織軍隊進行防禦,同時下令全國各地的軍隊進京勤王。
最後的結果是,也先雖然確實也得到了一些物資上的收益,但與他的預期顯然還有很大差距的時候,各地來的明軍已經集中起來了,不但也先無機可趁,而且搞不好還有被明軍內外夾擊,在北京城下全軍覆沒的可能。所以,也先一看也訛詐不到什麼東西了,就挾持著英宗,率軍出關了。
也先挾持著英宗進出長城的時候,所到之處,都要求地方官員給皇帝貢獻財物,地方官員絕大多數都能給一些,但要求各地駐軍將領和官員開城,全被拒絕了。所以,也先得到的收益與他俘獲英宗之後的期望距離很大。出關之後,對英宗也是好吃好喝的供著,並沒有過多的羞辱他,明朝也不斷派人帶著財物來看望英宗,也先也算是多少能訛詐一點東西。
過了一年多,景泰帝的權力地位越來越穩固,明朝對瓦剌的態度也就越來越不友好了,也不像剛開始的時候那樣,隔三差五就去給瓦剌送東西朝見英宗了,英宗的利用價值也就越來越小了。也先慢慢也明白了,再留著英宗意義也不大了。
更重要的是,也先慢慢也發現,他的兩個隊友脫脫不花和阿剌知院當初進攻明朝的時候很不積極,這時候佔便宜卻很積極。也先還在和明朝使者往返談價錢,想要個更高點的價錢呢,脫脫不花和阿剌知院居然已經快要和明朝達成朝貢協議了。要是脫脫不花和阿剌知院先達成協議,那就等於也先出兵出力打仗,最後便宜都讓脫脫不花和阿剌知院佔了。
所以,也先決定加快和明朝議和。而也先和明朝議和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他掌握著明英宗,可以以送還英宗為條件,來引誘明朝答應他的要價。但很快也先又發現,明朝對迎還英宗也很不積極。
為什麼呢?這時候景泰帝的位置越來越穩固,也不想多出來一個英宗給自己添麻煩。對景泰帝來說,如果能再以議和的名義拖個三五年,慢慢把朝廷裡忠於英宗的大臣都打壓下去,用自己的親信掌握內外大權,情況顯然更有利於自己。所以,景泰帝在迎還英宗的事情上表現得態度很消極。
《明史·瓦剌傳》
景泰元年,也先復奉上皇至大同,郭登不納,仍謀欲奪上皇,也先覺之,引去。初,也先有輕中國心,及犯京師,見中國兵強,城池固,始大沮。會中國已誘誅賊奄喜寧,失其間諜,而脫脫不花、阿剌知院復遣使與朝廷和,皆撤所部歸,也先亦決意息兵。秋,帝遣侍郎李實、少卿羅綺、指揮馬政等齎璽書往諭脫脫不花及也先。而脫脫不花、也先所遣皮兒馬黑麻等已至,帝因復使都御史楊善、侍郎趙榮率指揮、千戶等往。也先語實,兩國利速和,迎使夕至,大駕朝發,但當遣一二大臣來。實歸,善等至,致奉迎上皇意。也先曰:“上皇歸,當仍作天子邪?”善曰:“天位已定,不再更。”也先引善見上皇,遂設宴餞上皇行。也先席地彈琵琶,妻妾奉酒,顧善曰:“都御史坐。”善不敢坐,上皇曰:“太師著坐,便坐。”善承旨坐,即起,周旋其間。也先顧善曰:“有禮。”伯顏等亦各設餞畢,也先築土臺,坐上皇臺上,率妻妾部長羅拜其下,各獻器用、飲食物。上皇行,也先與部眾皆送約半日程,也先、伯顏乃下馬伏地慟哭曰:“皇帝行矣,何時復得相見!”良久乃去,仍遣其頭目七十人送至京。
眼看著英宗的利用價值快要下降到零乃至負數了,也先也著急了,明朝都沒主動提出來歸還英宗,他就自己派人去告訴明朝,讓明朝派人來接英宗。就這樣,明朝還推三阻四,不情不願,慢慢吞吞的。要不是這時候仍然有人忠於英宗,很想把他接回去,英宗這個燙手山芋砸在也先手裡,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楊善奉命出使,但迎還英宗其實並不是他的使命,而是他自己決定的。也是因此,他本以為自己立了不世之功,結果回到明朝,景泰帝也沒有給他太多的封賞,他也很失落。後來到英宗復辟成功,他才終於得到了英宗的信任,幹了不少壞事。
在送還英宗之後,也先的日子也不好過。先是乾脆自己公然稱大汗,結果引發脫脫不花和阿剌知院不滿,發生內戰,瓦剌主導的蒙古草原部落聯盟也就因此而崩潰,重新陷入四分五裂的混戰狀態。此後,終明之世,蒙古草原再未統一起來。
蕭武
明英宗朱祁鎮是個可憐蟲!一輩子被人利用!皇帝做到這個份上,講什麼人格魅力實在是太可笑,完全是遮羞布而已!
朱祁鎮九歲繼位,朝政由張太后把持,內閣有“三楊”!所以他不懂什麼是朝政也不需要懂什麼是朝政!他只認識太監,在他身邊陪他玩耍的也只有太監!張太后死了,他親政了,可是內閣的老頭總是板著臉說教,讓他厭煩!有個叫王振的太監告訴他,你是皇帝,你想咋樣就咋樣!
於是他親密的小夥伴王振開始利用他!王振為了擺譜、炫耀,叫皇帝親征,於是發生了“土木堡之變”!王振被捶死了,害得英國公張輔這種武將世家都把命丟那了!
朱祁鎮被也先抓住了,也先直來直去,在他的概念裡要麼殺要麼放!還是他弟弟伯顏帖木兒比較會做生意!每天拉著這個皇帝當肉票,到處跟明朝要贖金!
幸虧大明出了個不抽菸、不喝酒、不燙頭的于謙,擁立朱祁鈺為皇帝,並在劣勢之下保衛北京成功!不致“靖康之變”重演!
失去價值的朱祁鎮面臨的是被殺頭!但是,伯顏帖木兒雖然死了,瓦剌還是有聰明人,首先提出了朱祁鎮不能殺!因為人家已經有了新皇帝,殺了所謂的“太上皇”,結果就是大明和瓦剌的仇就算結下來了!明朝會同仇敵愾攻打瓦剌,今時不同往日,這個虧瓦剌不能吃!其次,把朱祁鎮送回大明,把朱祁鎮這個燙手的山芋送還給明朝!一山不容二虎,一國不能二君!麻煩的必定是大明朝!
可憐的朱祁鎮被瓦剌人用獨輪車推到邊關,沒人肯開城門!硬是沒人搭理!我真不知道可憐蟲朱祁鎮內心是有多麼悲涼!瓦剌不停要送,大明充耳不聞,就是不接這茬!
當大忽悠楊善出使瓦剌的時候,朱祁鎮內心應該是興奮的!畢竟這個大忽悠終於把他接回了他熟悉的紫禁城!但朱祁鎮沒想到的是,他沒有能進太和殿,而是進了一個叫南宮的地方,並且一呆就是七年!這個和牢籠一樣的地方比起大漠更容易讓人內心荒蕪!但唯一的安慰是那個糟糠之妻!
但就這樣,朱祁鎮再一次被人利用,利用他的人叫石亨、徐有貞、曹吉祥!這次朱祁鎮再次變成了皇帝,這次荒唐的政變叫“奪門之變”!躺在病床上一病不起的朱祁鈺不知道心裡是怎麼想的?奪門功臣徐有貞一心獨攬大權,對吃相難看的石亨嗤之以鼻!但他們還是聯合起來,利用了朱祁鎮的手殺了于謙!而《新龍門客棧》裡的那個死太監曹吉祥最終還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最終獨攬大權!
而關鍵是朱祁鎮一輩子被人利用,成為權力鬥爭的傀儡!最後還能被追諡為英宗,真是莫大諷刺!也可能是這個皇帝的出奇軟弱吧,內閣最後以朱祁鎮的名義發佈了一道遺詔,廢除人殉!或許這就是他能被追諡英宗的最主要理由吧!
炒米視角
這和蒙古族和明朝的外交關係,以及瓦剌部首領也先個人的野心有關。
蒙古族被趕出中原後,在北方分裂成了瓦剌和韃靼兩部。漸漸地,也先率領的瓦剌部強大起來,急速擴張。但是也先有個天生的劣勢,他不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不能使用“汗”的稱號,所以他上面還有一個傀儡汗:脫脫不花。他們兩人貌合神離。也先一方面,有著強烈的復仇明朝的願望。另一方面,他又不想徹底交惡明朝,因為他要從對明朝的朝貢中獲得巨大的商業利益來支撐自己的實力擴張。
說是朝貢,不如說是明朝花錢買平安。
朝貢的方式是:瓦剌部嚮明朝進貢馬匹,明朝則按照馬匹的數量照單全買,同時還要按照朝貢使節團的人數進行打賞。否則,瓦剌部不能獲益,就會在邊境進行掠奪,挑起爭端。
但是,瓦剌部單方面不遵照約定,肆意增加使節團人數和朝貢的馬匹數量,強買強賣,使節團一開始規定不超過五十人,後來逐年增加,馬匹則從一開始的幾萬匹增加到十幾萬匹,當中還充斥了劣質的馬種。
到英宗朱祁鎮的正統十三年(1148年)時,使節團竟然來了一千多人,這就不說了,他們還虛報成 2500 人。掌權的大太監王振下令,只按實際人數打賞,並把馬價壓到只有五分之一。
也先自然大怒,第二年就率軍犯邊,這才有了英宗親征和土木之變。
皇帝被俘虜,明朝震動,有人甚至提出遷都南京,于謙極力反對。在皇太后的命令下,英宗弟弟朱祁鈺先是監國,然後即皇帝位。
也先之所以進犯,而後抓住英宗朱祁鎮也不殺,因為他的目的是希望以英宗為人質,以此來和明朝達成更有利於自己的貿易和外交約定。但沒想到明朝另立了新君,那手裡這枚棋子自然喪失了原來的作用。而鑑於蒙古族內部的實際形勢,也先始終還不想和明朝徹底交惡,而明朝正好又一直派遣使者爭取迎接英宗回朝,也先兩相權衡,當然樂意做這個順水人情了。
東土大唐三俗和尚
在這裡先求求大家,可別啥事都加上個大明有骨氣了,好嗎?太噁心人了。有沒有骨氣咱都不說,天天跟鸚鵡似的,不斷重複,煩不煩啊?
瓦剌在土木堡全殲明軍精銳,並隨時可以入寇京城,大明當時面對的是亡國危機。而瓦剌即便是打不下來,也充其量是轉身回家。如果能說出來以當時瓦剌對大明有什麼顧忌,那得把牽強發揮到什麼境界?瓦剌對大明來講就是能撈多少撈多少,撈不到咱就回老家。談不上顧忌。而朱祁鎮只是個戰俘肉票,他在瓦剌的眼裡只是有沒有利用價值的問題,或者是值多少的問題。更談不上忌憚。也先看著朱祁鎮心裡瑟瑟發抖,那不是扯淡嘛。
朱祁鎮在瓦剌無疑沒有被虐待,大家對他都很好,朱祁鎮在那裡也交到了朋友。並且瓦剌最後釋放了他。釋放朱祁鎮,主要的原因還是大明那邊立了新君,這張肉票已經作廢了。
朱祁鎮在瓦剌受到優待,在失去價值的時候沒有被殺害,並重新獲得自由,這是他作為一國之君該享受的待遇。
瓦剌是完全按照外交禮儀、戰爭規則對待朱祁鎮。
對了,按理說此時朱祁鎮應該自殺呀,不是大明有骨氣嗎?到他這就變成忍辱負重了?真他麼能鬧。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很多人所謂的讀歷史也只不過是在充當復讀機、背課文。讀歷史要學會思考、獨立思考。
蘇武牧羊,匈奴人沒殺他,還給他娶了老婆。
張騫出使西域,兩次被匈奴俘虜,他的工作目的就是聯合其他國家對付匈奴,是明顯的戰爭敵對行為,但匈奴沒殺他。
李廣是匈奴的死敵,但有一次被匈奴俘虜,他半路逃了回來,這說明什麼?匈奴沒殺他。
李陵率5000漢軍大戰8萬匈奴騎兵,殺死匈奴人無數,最後箭盡無援,投降。按理說他殺了這麼多匈奴人,匈奴那邊還不得剮了他?沒有,不但沒殺他,還封了王。
靖康之變,金國俘獲徽欽二帝,帶回東北,在未來的歲月裡,這沒心沒肺的宋徽宗居然又生了好幾個兒子。金國人也沒立即殺了他,而是養起來。
金滅北宋,立了偽齊政權,後來看這屬於爛泥扶不上牆,又廢了偽齊的皇帝劉豫,在廢劉豫的時候,金國人說了這樣一句話:當年我們打破汴梁俘獲徽欽二帝,班師回朝的路上,宋朝的百姓都跪在路邊,頂著香送二帝......這說明什麼?宋朝的老百姓不怕金兵,金兵肯定是沒有劫掠路上百姓的。
再加上瓦剌優待朱祁鎮......
我們的歷史總是寫中原王朝多麼文明、多麼善良,周邊的遊牧民族多麼野蠻,總是在欺凌我們。稍微用點心就會明白,絕對不是那麼回事。
咱們在談談李廣,他一輩子點兒背,有人問他,你仔細想想,你是不是做了什麼損陰德的事情,李廣想了想說出三個字:殺降羌。殺降羌是什麼行為,殺的是軍隊還是部族的男女老幼?自己想去。
中原有善良的一面,但周圍的民族也有淳樸的一面。在講信用、守規矩、重盟約方面,我看周圍所謂的蠻族要比中原王朝做的更好。
銳視覺何老師
雖然在這個問題上,很多明代的史官們都不惜筆墨,大肆渲染朱祁鎮身陷瓦剌時的“帝王氣度”,似乎就是一身帝王之氣征服了瓦剌敵人,叫他們乖乖把朱祁鎮放了回來。但仔細一想就知道:您要真有這個氣度?瓦剌幹嘛還要抓你?
真正令明英宗朱祁鎮,得以有驚無險回來的,首先一條原因,就是明軍將士的浴血奮戰。
事實是,北京保衛戰勝利後,景泰皇帝的皇位穩固了,但大明的國防並未穩固。以于謙為代表的明朝名臣們,也沒有掉以輕心,相反繼續積極整頓國防,尤其是直接面對瓦剌要衝的大同邊鎮,更是在名將郭登的打造下,戰鬥力滿血復活。北京碰了壁的瓦剌太師也先,也果然調轉矛頭,對大同邊鎮發起了瘋狂進攻。本想著能狠打明朝一次,哪怕再打出一場勝利,就可以挾持著明英宗繼續談條件。
誰知叫他抓狂的事實是,北京保衛戰後,瓦剌三次大規模進攻大同,卻全被大同總兵郭登擊敗,而且不止有依託城池防禦的防禦戰,郭登甚至還率領精銳騎兵主動出擊,在沙窩大戰裡擊敗瓦剌的騎兵部隊。這也就意味著,隨著明軍戰鬥力的越戰越強,一旦戰事持續下去,明軍甚至會有主動出擊草原的能力。後果將不堪設想。
而在戰場上碰釘子的情況下,明軍的分化瓦解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原本就是觀望態度的韃靼可汗脫脫不花,也和明王朝修好。而這個時候的也先,與脫脫不花間的矛盾,已經要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如果與明王朝的敵對關係不能解除的話,那麼面對兩面夾擊的也先,很有可能會滅亡的更快。所以無論怎樣,朱祁鎮對於此時的他,已經不是可以拿到鉅額贖金的肉票,相反變成了一個大累贅。
所以,對於也先來說,此時要做的,不是要明王朝花多少錢來贖朱祁鎮這個“太上皇”,而是要以體面的方式,把朱祁鎮“禮送”出來,以換取和明朝結束敵對狀態。所以明朝大臣楊善的使團到來,也正中了他的下懷。朱祁鎮的回家,也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在土木堡犯了嚴重錯誤的明王朝,就朱祁鎮回家這事來說,從戰略到手腕,確實做的無比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