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朱元璋批註《道德經》,能否成爲厲害人物,拼的就是這三句話

自《道德經》問世以來,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幾乎沒有一人能逃脫《道德經》的影響。這部只有五千多字的書,堪稱影響了中國歷史,塑造了國人靈魂。

就連朱元璋這位“開局只有一個乞討碗”,卻最終擁有天下,但文化知識始終是短板的帝王,都對《道德經》認真研讀,推崇備至,稱此書是“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

讀朱元璋批註《道德經》,能否成為厲害人物,拼的就是這三句話

朱元璋對《道德經》的這個評價,幾乎算“到頭了”,那麼朱元璋為何如此“膜拜”《道德經》呢?從其對《道德經》的批註中便可看出。尤其是朱元璋對其中三句話的理解,堪稱是對其成功的總結。

讀完後,不禁發出一聲感慨:能否成為厲害人物,拼的就是這三句話。

讀朱元璋批註《道德經》,能否成為厲害人物,拼的就是這三句話

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句是《道德經》的開篇,所謂開宗明義,自古及今都被重視,而對這句話的解釋,也五花八門,最常規和普遍的字面解釋是:可以用語言或文字說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的永恆之道,名也同理。

但到底什麼是道?解釋又太多了,有規律說,有修仙說,有養生說……但朱元璋很實誠,說:道猶路也,凡人律身行事,心無他欲,執此而行之,心即路也,路即心也。

讀朱元璋批註《道德經》,能否成為厲害人物,拼的就是這三句話

朱元璋的這個解釋,堪稱是最平民化的解釋:道就是路,路就是心,自然心也就是道!由此可以非常明確的得知,“道”在朱元璋眼裡,無論千變萬化,就是必須符合大多數人利益,選擇走的道理,是否有民心基礎?能順應民心。

這對於尋常百姓來言,同樣適用:幹啥事,走啥路,是不是錯事,是不是歪路,都可以用此衡量!

讀朱元璋批註《道德經》,能否成為厲害人物,拼的就是這三句話

所以,道不深奧,當我們選擇走上什麼路時,其實就決定了各自人生的最終高度和歸宿。

那些為天下百姓而劈荊斬棘的人,最終必會獲得成功,而被歷史記住,反之只顧自己,不顧他人者,也許會獲得一時成功,但終究會被拋棄,成為反面教材。

讀朱元璋批註《道德經》,能否成為厲害人物,拼的就是這三句話

第二句:常(恆)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這句歷來都是攻擊《道德經》的一個抓手,言稱:這是愚民!朱元璋卻擲地有聲地道:使民無知無慾,即前文“不尚賢不貴難得之物”,致民不見而不貪是也……諸事先有勤勞,而合理盡為之矣。既已措安,乃無為矣。

即,在朱元璋眼裡,百姓是否無知無慾,取決與我朱元璋的態度。我沒事就樹立什麼大賢大德的標杆,就必然引起天下人仿效,給那些沽名釣譽者空間了。我朱元璋生活在錦衣玉食之中,泡在溫柔鄉內,必然就引起天下人仿效。天上不會掉餡餅,只有先勤勞了,才能擁有財富等供享用,而不是那些樹立標杆等,這才是無為。

讀朱元璋批註《道德經》,能否成為厲害人物,拼的就是這三句話

朱元璋的這個批註,最牛之處是透露出,依靠勤勞合理獲取財富,而無知無慾(對大賢才和財富等)卻是朱元璋自己的要求,即嚴格要求自我,以身作則!

同理,對尋常百姓來言,“以身作則”歷來都是成為厲害人物的一個標準,因為“以身作則”是對“道”的執行力的體現。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如何能成為厲害人物?只能是人見人煩,人見人怕,人見人躲,最後自我毀滅。

讀朱元璋批註《道德經》,能否成為厲害人物,拼的就是這三句話

三、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久。

倘若說,第一句的核心是“選擇正途”,第二句的核心是“以身作則(體現執行力)”,那麼這句,則是在說,如何保持這種進取之態。

朱元璋可謂一語道破:天地不自生者,人本不知,天地自生不生,但見風雨霜露益於世人,亙古至今不息,未見天有自生者,故設詞以訓後人。

讀朱元璋批註《道德經》,能否成為厲害人物,拼的就是這三句話

朱元璋對能否天長地久的結論是“故設詞以訓後人”。這其實是在說,要不斷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而不是塑個泥人或立個排位,然後大家一起跪拜燒香求“保佑”。

即,想要天長地久,就不斷的要“向後看”,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

讀朱元璋批註《道德經》,能否成為厲害人物,拼的就是這三句話

這正是厲害人物真正的厲害之處!例子是一抓一把。且對於我等尋常百姓來言,也是如此,因為我們今日的成就,不正是不斷吸取先人的經驗和教訓得來的嗎?

哪怕父母不也總是把自己一生的得失,無私地傳給後人嗎?無不希望子女不要走自己所走過的彎路,這不正是完美解釋瞭如何做到“天才地久”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