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點的A股,估值如何?高不高?

摘要:目前常用的市場估值方法,包括與其他市場比較或與歷史數據比較,都有比較大的侷限性,在這篇文章裡,我改進了估值的方式,來回答2700點的A股到底該不該買。這篇文章雖然不難看懂,但是會需要一點時間慢慢看。

最近,對A股市場是否已經到了底部的爭論一直不斷。很多同學也在我公眾號的後臺留言,有說已經見底要趕快跟上這波反彈的,也有說一定會破2638的。

格雷厄姆說,短期來看,股票市場是投票機,長期來看,才是稱重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股票市場短期的走勢重點看情緒,充滿了隨機性,只有從長期來看,股票價格才必然會向價值迴歸。

所以想要判斷準確的底部點位,基本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到底是2600點觸底,還是2400點觸底,會被情緒帶來的隨機波動干擾,沒人能說得準。有價值的事情,是判斷股票價格便宜的區域,在這個區域買進,未來上漲的空間更大,下跌空間更小,安全邊際會更高。而判斷這樣底部區域的方法,就要依靠估值。

目前市場上對股票市場整體進行估值,一般會採用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橫向比較法,是用A股的估值指標,如市盈率、市淨率,去和港股、美股等其他市場比較。比如上交所7月8日刊發的《滬市公司上半年投資價值凸顯 增持回購彰顯信心》一文裡就說,“上證50指數整體市盈率9.9倍,在全球範圍處於偏低水平,明顯低於美國市場大盤股指數(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標普500指數均為近24倍)”,這就是應用了橫向比較法。

橫向比較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同時也有很大的侷限性。直接比較不同市場的估值水平來推斷估值高低,其實隱含了兩條重要假設:第一,各個市場的環境都是相同的;第二,資本可以自由地在各個市場間流動。只有滿足這兩個假設,資本才會由於估值差異,從高估值的市場流入低估值的市場,從而填平窪壑。

但是,現實情況與這兩條假設完全不同。不同市場之間環境差異巨大,投資者結構、制度完善程度、監管尺度、匯率政策、稅務成本等等,都會造成兩個市場估值的差別。即便我們先不考慮這些因素,僅僅由於我國的資本管制,就難以滿足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因此,A股作為相對隔離獨立的市場,直接使用橫向估值法比較,意義不大。我們可以認為,僅從估值指標來看,A股估值比美股低,但這並不能成為估值將要回升或者要開始投資A股的理由。

第二種方法是歷史比較法,是用A股的估值和自身的歷史數據比,通常會得出目前估值水平在歷史上的百分位。舉例來說,假設A股當前的市盈率是10,從過去10年來看,有20%的時間A股市盈率是低於10的,80%的時間市盈率是高於10的,那麼當前A股的市盈率百分位就是20%,表明當前估值水平,在過去10年裡是前20%低的。

歷史比較法應用也非常廣泛,現在很多網站和媒體都提供歷史比較法的估值,我自己在公眾號裡也有使用。上面引述的上交所的文章裡,也使用了這種方法,比如上交所說:“從歷史比較看,截至7月6日,上證綜指的市盈率13.1倍,與2638點時水平基本持平(考慮到盈利增長水平,價格水平已經低於2638時水平),市盈率中位數28.2倍,與2014年7月上一輪牛市初期(上證綜指2000點-2200點)時水平基本一致,接近2013年6月時水平(上證綜指最低1850點,中位數26倍左右)”。

歷史比較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樣具有侷限性。這種方法的問題在於,它只著眼於估值的歷史變化,而忽略了歷史上外部環境的影響。它沒有考慮是什麼導致估值發生了變化,換句話說,2638點時的外部環境,和現在的外部環境並不一樣,那麼為什麼現在的估值就要參照2638點時的估值呢?

歷史比較法忽略的一個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市場的利率水平。我們投資是為了賺錢,什麼東西在風險更小的時候賺錢更多,我們就會買什麼。舉個例子,假設現在股票的市盈率是10倍,也就是說我花10元錢買股票,1年能賺1元,相當於每年賺10%。如果市場上同時有國債出售,一年收益率有15%,那麼大部分人都不會去選擇股票,而會選擇無風險的國債,這時候股票就明顯估值過高;而如果國債收益率一年只有1%,那麼大家又都會想買股票,股票估值就顯得很有吸引力。

在這個例子裡,股票本身的價格和盈利能力並沒有任何改變,歷史比較法顯示的估值百分位也沒有任何改變,僅僅是市場利率水平發生了變化,就帶來了估值高低的截然不同。所以可想而知,如果僅僅盯著市盈率本身的變化,而不去觀察外部環境,只用歷史比較法去判斷估值高低,那顯然是不合理的。

下面我以歷史比較法為基礎,提出一個改進的估值方法。

投資的唯一目的是獲得回報,而不論是利息帶來的回報,還是股息帶來的回報,還是資本升值帶來的回報,對我們來說並無區別。因此,我們在分析估值的時候,必須要引入市場的無風險利率水平,這個利率水平,是投資者無需承擔風險就可以拿到的錢,是判斷其他資產估值高低的錨。

我們以市盈率為基礎,首先計算市盈率的倒數,即1/PE。市盈率是股票價格與股票收益的比,因此市盈率的倒數就是股票收益比上股票價格,反映出來類似於收益率的概念,我們姑且稱之為股票的投資收益率。接下來,我們用股票的投資收益率,減去市場的無風險利率,這裡無風險利率我以10年期國債的到期收益率為代表,算出股債收益率差。當差值越大的時候,說明股票相當於無風險利率的收益越好,也就表示股票越低估,而差值越小,甚至小於0的時候,則說明股票收益率太低,甚至低於無風險的收益率,則股票明顯高估。

在下面的圖裡,藍線是中證全指的走勢,用來代表A股的整體漲跌。黃線就是按上述方法計算出的股債收益率差。

2700點的A股,估值如何?高不高?

從圖裡很容易可以看出,股債收益率差小於0的股票高估點,分別出現在2007年後、2009年末和2015年中,這三個時間點都代表著一輪牛市的終結,自此A股開啟了慢慢熊途。而在2008年和2014年熊市大底的時候,股債收益率差都達到了4%以上,顯示股價處於低估狀態。

這個估值方法比歷史比較法有了巨大的改進,但仍然存在問題,即我們沒有考慮經濟環境和企業的業績變化趨勢。畢竟影響股票估值的,是對上市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的預期,現在經濟增速下降,如果未來企業越來越不賺錢,那麼估值水平是不是就應該下降呢?在經濟減速的環境下,我們還能夠要求股市的估值和過去20年來比較嗎?即便估值能夠比較,如果未來企業盈利下降,在股價不變的情況下,PE也會變高,那麼估值不也就升高了嗎?

沒錯,所以這個方法仍然需要改進,但是在改進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企業盈利能力隨經濟週期的變化規律。

大部分人會有一個直觀的推斷,就是以前中國經濟增長快,所以中國企業賺錢多,現在經濟增長速度逐漸變慢了,企業以後賺錢就越來越難了。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去查看歷史數據的話,就會發現,企業的盈利能力其實並不會變差,只是會隨著經濟週期在一定範圍內波動。

我們以美國市場為例,查看1964年至2014年之間50年的淨資產收益率(ROE)變化。在這段時期內,美國經歷了石油危機,經歷了1981-1982年的急速衰退,經歷了互聯網泡沫破裂和次貸危機,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圖形上沿的黑色實線,也就是代表企業盈利能力的市場平均淨資產收益率(ROE),基本保持在8%至16%之間波動,僅僅在2001年和2009年的危機中有過兩次大幅的惡化,但很快就恢復了常態。

2700點的A股,估值如何?高不高?

其實很好理解,這正是市場發揮了資源配置作用的正常結果。雖然市場總體的ROE隨著經濟波動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但是構成市場的企業其實發生了變化。落後的企業被淘汰,從市場上消失,新興的企業出現,貢獻更多的利潤,而資本也從老舊的企業中抽出,注入新的企業中去。道瓊斯指數設立時候的成份股,與今天的全然不同,那時候的鐵路大亨,也完全不能想象如今的互聯網巨頭,資本永遠是追求足夠的回報的,而這就要求市場中的企業ROE不斷向均值迴歸。

這一點和證券指數的設計很相似,好的有代表性的新興公司會被不斷納入指數,陳腐的公司會被不斷剔除淘汰。所以如果我們去觀察整個市場或者一個樣本股眾多的寬基指數,就可以發現,它的ROE並不會一直走弱,或者一直走強,而總是在一定的範圍內波動,這個範圍正是資本索取的回報範圍。

在中國,從1998年至2017年的20年間,上市公司的總體ROE變動範圍在5.56%至18.91%之間,波動範圍比美國略大,但總體也保持在一致的區間內。

2700點的A股,估值如何?高不高?

現在我們知道,市場的ROE,也就是盈利能力,會隨著經濟週期波動,但總體是穩定在一個範圍內的,會有向均值迴歸的趨勢。那麼,是低ROE值得買,還是高ROE值得買呢?

傳統的理念可能會認為,當然是ROE越高越好了,說明盈利能力更強嘛。但是,如果我們知道一個市場的ROE總會向均值迴歸,結論就正好相反了。我們應該在ROE低的時候買入,這個時候PE的估值一般也會比較低,買入之後等待ROE隨著經濟週期復甦而上升,才能同時賺到盈利和估值的錢。這種時候,也就是巴菲特說的別人恐慌的時候。相反,當ROE處於高位的時候,市場往往很火熱,估值也已經很高了,這時候應該賣出股票,也就是巴菲特說的別人貪婪的時候。

你現在可能會想,那我們就應該在ROE開始上漲的時候買入,這樣就能絲毫不差的抓住機會了。但實際情況是,宏觀和微觀經濟的運行極其複雜,即使是經濟學家,也很難對未來的經濟指標做出準確預測。我們無法預測下一季度的ROE會如何變動,唯一能夠知道的,是ROE的絕對值處於高位還是低位。

所以,之前提出的問題就有了答案,我們在研究市場估值水平的時候,不應該把預測未來的經濟走向作為考慮因素,因為誰也預測不準,也不應該把市場總體的盈利能力作為考慮因素,因為盈利能力總會向均值迴歸。由此推論出,我們不應該去預測所謂的市場業績增長率,因為增長率本身的預測就不靠譜,而且高增長也總會回落。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按照市盈率和ROE兩個維度,我們可以把市場的狀態分為下圖的四個象限。PE和ROE雙高,意味著經濟繁榮帶來泡沫,而PE和ROE雙低,則意味著經濟蕭條帶來低估機會。至於A和B兩個象限,則要具體分析經濟狀態,在A象限中,可以是估值出現虛高,也可能是市場預先反映出盈利好轉,在B象限中,可能是估值很低,也可能是市場預先反映出了經濟要進入蕭條。

2700點的A股,估值如何?高不高?

這時候我們發現,由於市淨率PB的定義為盈利與資產淨值之比,所以市淨率PB可以表示為市盈率PE與淨資產收益率ROE的乘積,也就是PB=PE*ROE。當PE和ROE雙低的時候,也就對應著PB低位,當PE和ROE雙高的時候,也就對應著PB高位。所以,結論變為,我們應該在市場低PB的時候買入,在高PB的時候賣出。

之所以PB估值法會更有效,是因為ROE會向均值迴歸,這意味著資產產生利潤的能力,在長期來看是穩定的,因此,我們只需要在PB更低,也就是資產本身更便宜的時候買入就好了,並不用去關心資產盈利能力的暫時低迷,更時間以耐心,等著盈利能力復甦就好。

那麼,PB估值到達什麼程度,才算低呢?這依然要像我們之前做的那樣,參考無風險利率。首先,我們以1998-2017年20年的市場總體ROE為樣本,取出中位數,代表ROE均值迴歸的均值。接下來,我們再用PB除以這個均值,得到對應的均值PE,最後取均值PE的倒數,得到均值下的投資收益率。這樣,我們就可以依照之前的處理方法,與無風險利率進行比較。經過PB修正的模型圖表(數據截至2018年6月末)為:

2700點的A股,估值如何?高不高?

從歷史來看,PB股債收益率差中間值在1.5%左右,當股債收益率差小於0的時候,股票算作高估,而當股債收益率差超過3%的時候,股票算作低估。按照這個估值方法,當上證指數跌破2700點的時候,股債收益率差將突破3%,進入低估區域。

既然知道了股票什麼時候算高估,什麼時候算低估,我就按照這個方法,提出了一個股債資產配置策略。從2005年起,按照50%:50%的比例配置股票和國債,股票以中證全指淨收益指數計算。每隔1年,按照50%:50%的股債比例重新分配資金。當股票出現低估的時候,按照股債75%:25%的比例配置;當股票出現高估的時候,按照股債25%:75%的比例配置;當股票估值恢復到均值的時候,重新調整為50%:50%。

按照這樣的配置策略,比簡單持有股票,既提高了收益率,同時也降低了風險,控制了最大回撤。相比於簡單持有股票,組合收益率由年化12.3%上升至16.2%,而最大回撤由70%減小至不足20%:

2700點的A股,估值如何?高不高?

估值本身並不是一件精確的事情,我們藉助它並不能尋找到一個精確的值,而只能得到一個或許還有些寬泛的範圍,但一樣能為增強我們的安全邊際起到一點作用。

上面講的估值指標,我認為比傳統的橫向比較法和歷史比較法都更具有合理性,在歷史的回測中也有較好的表現。下一步我會把這套估值方法進一步細化,再把估值狀態跟新到每天夜報的表格中,供大家參考。

今天就聊到這吧,送給大家魏小茄新錄的一首歌,《起風了》,祝大家都能乘上屬於自己的那道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