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武:今天的債券市場如何?

陈志武:今天的债券市场如何?

陳志武/文

你已經瞭解到,過去的王朝苦於沒有長期債券市場,一旦碰到突發戰爭開支,短期融資挑戰就可以讓王朝成為歷史。那麼,今天中國的債券市場如何呢?有哪些債券品種供企業融資者和投資者選擇呢?

前不久,小王被我說服了,知道不能把所有財富壓在房地產上,終於賣掉一套房子,變現800萬。可是,他只知道炒股,不知道還有債券。所以,他問:“債券很枯燥吧?有什麼好選擇的呢?”我就跟他說,“啊哈!可能是因為媒體每天只關注股票的原因吧,讓你只知道股市。其實,股票才單調呢,就那麼幾千只!而債券種類多、花樣複雜,即使同一個公司,它發行的各類債券就可以五花八門,給你很多很多的投資選擇!”

債券市場眼花繚亂

那麼,今天的債市規模有多大呢?

2016 年債券市場一年的發行額就達22 萬億元,而同年股市的IPO、再融資總額才1.33萬億,並且那還是5年來股市融資量最高的一年,由此,你能看到債市實際上遠比股市重要。到2016年底的債券存量超過57 萬億元,高於滬深股市總市值的55萬億,更高於股市流通市值的39萬億。對於一個1981年才重新恢復的中國債券市場而言,能夠在短短的35年就發展到這樣的規模,真是了不起!

其實,不只是中國的債市規模大於股市。美國債券市場也遠比股市大。美國國債加上各種其他債券,2017年的總規模超過40萬億美元,相比之下,最牛的紐約股票交易所和納斯達克加在一起,總市值也就30萬億美元左右。可是,你可能經常關注美國股市,卻很少聽到美國債市。

你知道,從晚清到民國,國債和企業債都有不少發展,尤其是民國時期。後來,國債和企業債在計劃經濟時期都被關停,不再需要。改革開放以後,1981 年才恢復國債發行,算是重新啟動債券市場。經過一些曲折發展歷程後,1996 年末建立了中央債券託管機構以及其他債券市場基礎設施,從此,債券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規模逐步壯大,債券創新不斷湧現,市場主體也開始多元化,交易量和流動性穩步提升。

就交易場所而言,主要有三類:一是銀行間債券市場,主要針對機構客戶;二是交易所債券市場,這以滬深兩家證券交易所為主,交易的品種主要是公司債;三是商業銀行櫃檯市場,針對機構和散戶投資者。

從發行主體看,債券品種包括政府債券(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發行的債券)、中央銀行票據(由人民銀行針對銀行和法人公司發行的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政府支持機構債券(包括由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發行的政策性金融債,也包括項目債,比如三峽項目債)、金融債券(由銀行等金融機構發行的有價證券)、企業信用債券(由企業發行的沒有抵押品、完全靠公司信用的債券)、資產支持證券(由企業發行的有資產抵押品的債券)、熊貓債券(由外國機構在中國發行的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它與日本的“武士債券”、美國的“揚基債券”相對應,都屬於外國債券)。

就債券期限而言,有所謂的短期債券、中期債券和長期債券。在國際同行中,償還期限在10年以上的為長期債券;償還期限在1年以下的為短期債券;期限在1年以上、10年以下(包括10年)的為中期債券。在中國,由於過去的債務市場不發達,借貸期限一般都很短,所以,長期債的標準要低一些。到今天,在國內,償還期限在1年以內還是叫短期債券,償還期限在1年以上、5年以下的為中期債券,而償還期限在5年以上的都叫長期債券。當然,隨著債市的不斷髮展,國內標準在逐步跟國際標準趨同。

一般而言,企業發行短期債主要是為了籌集臨時性週轉資金,有時也是因為短期利率比較低。短期債的期限分為3個月、6個月和9個月。1988年國內企業才開始發行短期債券。相比而言,發行中長期債券的目的是為了長期投資項目,使資本的期限盡量跟投資項目的回報期相匹配。我國政府發行的債券以中期為主,集中在3-5年,到1996年政府才開始發行10年期的長期債券,公司發行長期債券的時間就更晚了。

債券的監管架構很亂。企業債一直由發改委監管,公司債券由證監會監管,而短期融資券由人民銀行監管。這些不都是債券嗎?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答案在於歷史原因。上世紀90年代初期出現過一輪企業債券風潮,由於當時的投資者沒有經驗,債券價格飆升,導致當時的國家計委介入,將其收場並把企業債券的發行審批權放在國家計委財政金融司。在1998年國家計委改名國家發改委之後,企業債券的審批監管權繼續由發改委掌控。但是,按照《證券法》的授權,公開發行的“公司債”又由證監會審批監管。所以,就有了“企業債”歸發改委管、“公司債”由證監會管的現象,儘管在本質上企業債和公司債是同樣的債務證券。另外,如果金融機構在銀行間市場發行債券,那麼,就得由人民銀行審批;如果非金融企業要在銀行間市場利用債務融資工具發債,就由銀行間交易商協會註冊審批。這些聽起來有些亂,但這就是現狀,從企業角度看這未必是壞事,因為企業有更多的監管選擇空間。

可轉債的好處

對這些介紹,你或許有些頭暈,我們還是以可轉債為例,一方面是要說明就像中國其他金融市場一樣,債券市場也是政策驅動;另一方面也因為2017年可轉債市場被炒得很火。

什麼是可轉債呢?簡單說,就是一種債券,一般也有年息,但主要區別在於,在債券到期之前投資者可以選擇按事先約定的比例,將債券轉換成發債公司的股份。本質上講,可轉債券是在公司債的基礎上附加了一份選擇權(或叫“期權”),允許購買人在規定的時間內將債券轉換成發行公司的股票。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可轉債的利率都比普通債券低很多。

比如,2017年9月發行的國內首隻信用可轉債——雨虹轉債,還債期限6年,票面利率第一年0.3%,第二年0.5%,第三年1%,第四年1.3%,第五年1.5%,最後一年1.8%。每張可轉債的票面價值100元,10張1000元為一手,每1手為一個投資申購單位。在發行6個月後換股期就啟動,購買人可以按照每股38.48的價格將可轉債面值轉換成雨虹股票,相對於每張可轉債可以換成2.6股。另外,如果在某段時間內雨虹的股價一直超過換股價的1.3倍,雨虹有權贖回這筆可轉債;如果未來的股價持續低於換股價太多,公司董事會會考慮適當調低換股價。

由於可轉債既是債券但又有很強的股性,給投資者不小的分享股價上漲的機會,所以,具有很強的“牛市跟漲、熊市跌少”的特點。可轉債能夠“穿越牛熊”的潛力自然受投資者歡迎。

到2017年11月20日,全年就有141家上市公司公佈了可轉債的發行預案,計劃募資3913億。而2016年全年只有2家上市公司發行可轉債,擬募資9億多一點。

為什麼從2016年到2017年可轉債的熱度上升如此多呢?核心原因在於監管政策的調整。一方面是2017年3月,監管層開始嚴管股票定向增發,使得原來主要靠針對特定投資者增發股票去融資的企業,必須尋找其它融資手段,結果他們都看中了可轉債,因為投資者也喜歡這個品種。另一方面,2017年9月證監會將可轉債發行改為信用申購,只要有股票賬戶就可參與申購可轉債,一下子把眾多散戶和機構投資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可轉債。就這樣,許多投資者從追求“打新股”,轉移到追求“打可轉債”,可轉債變成新的時髦!

今天我們談的第一個要點是,國內債券市場於1981 年恢復國債發行,1996 年建立中央債券託管機構以及其它債券市場基礎設施。到2016年底,不管是從每年融資增量,還是市值存量,中國債券市場已經超過股市。

第二,個人投資者可以通過銀行參與政府公債和其他債券買賣,也可以通過證券公司賬戶參與滬深交易所債券市場的債券投資。就發行主體和債券種類與花樣而言,債券市場給投資者提供的選擇遠多於股票市場。

第三,近些時期,公司可轉債很火熱。之所以如此,當然是因為可轉債既是債券、又有很強的股性,具有鮮明的“牛市跟漲、熊市跌少”的特點,但更重要的是2017年3月以來的監管政策變化。債券市場也是政策市。雖然債券市場的種類和花樣比股市多很多,規模也更大,為什麼投資者還是熱衷於談論股市,卻不怎麼關注債市呢?

(本文為作者在喜馬拉雅的《陳志武教授的金融課》講座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